◎原文 《濠梁之辯》 |
莊子曰:「鯈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
◎大意 |
有一次,莊子和他的好朋友惠子,兩人在濠水的石梁上閒遊。 莊子看著水中的魚兒說:「小白魚在水中優遊自在,這就是魚的快樂啊!」 惠子說:「你又不是魚,怎麼知道魚是快樂的呢?」 莊子說:「你又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 惠子說:「我不是你,當然不知道你了;但你既然不是魚,所以你當然不知道魚是不是快樂的囉!」 莊子說:「不是這樣的。我們回到剛開始,當你問我『你怎麼知道魚是快樂的呢?』就表示你早已知道我知道魚的快樂,所以才來問我。至於我怎麼會知道魚的快樂呢?我在濠水上賞魚時,就知道了啊!」
|
◎意涵 |
惠子是個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人,他的思考偏向邏輯性的推理。 而莊子是個浪漫主義者,當他在濠水上欣賞游魚時,他的內心是自在的、愉悅的,他的心像一面鏡子,反射出外在的萬事萬物,都跟他一樣自在、愉悅,所以自然而然的,把自己和魚融合為一體,而達到「忘我」的境界。 這樣的「知」是一種感受、一種體悟,而不是知識層面上的「知道」,所以用惠子的思考邏輯,是沒有辦法體會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