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1至16分
一、學佛法(成佛)
「佛」者,覺而不迷(金剛般若)、正而不邪(緣起中道)、淨而不染(離相無住)。「法」者,緣起法。「若見緣起便見法,若見法便見緣起。」(中阿含經)
(一)、緣起法:「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01)
(二)、隨緣行:「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02)
(三)、曹溪禪 (生活禪):「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壇經)
二、十善道(人成)
善男子善女人(02)。三種身業(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四種語業(不妄語、不惡口、不兩舌、不绮語)及三種意業(不貪欲、不嗔恚、不邪見)。「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彌陀經)「不斷十惡之心,何佛即來迎請?」「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壇經)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論語)
三、問聽行(請法)
(一)恭敬請法(二)當為汝說(三)虛心諦聽(四)願樂欲聞。(02) 善問者,只問最重要、最核心的問題。「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17-32),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1-16)」
四、菩提心(發心)
上求大智、下化大悲(02)、度盡大願(03)、六度大行(04)。
「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為上首,無所得為方便。」(大般若經)。普賢十大行願(華嚴經)。
(一)、大願/離相降心: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03)
(二)、大行/住心無住:「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04)
五、生信心(深信)
「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 (06)「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智度論)
(一)、四種信心:「一者信根本,所謂樂念真如法故。二者信佛有無量功德,常念親近供養恭敬,發起善根,願求一切智故。三者信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諸波羅蜜故。四者信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常樂親近諸菩薩眾,求學如實行故。」(起信論)
(二)、信的層次:初信、正信、深信、證信。「修行有五門,能成此信,云何為五?一者、施門,二者、戒門,三者、忍門,四者、進門,五者、止觀門。」(起信論)
六、解無為(解悟)
「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06)「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07)「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14)
七、菩提道(觀行)
正觀「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05) 「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10)「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中論)「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32)
八、八正道(自覺)
聲聞我空。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證四果次第。(離相降心)
(一)、小乘四果
1、初果聖者當斷身見、戒禁取見、疑等三結。「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2、二果聖者斷前三結,貪瞋癡漸薄。「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3、三果聖者斷除五下分結:身見、戒禁取見、疑、欲貪、瞋恚。「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4、四果聖者除斷五下分結,亦斷五上分結:色愛、無色愛、掉舉、我慢、無明。「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09)
(二)、大乘四果
《大乘莊嚴經論》卷十二比照小乘聲聞四果之名稱,立有大乘四果(菩薩四果)之說。大乘四果即指十地中之初地(初果)、第八地(二果)、第十地(三果)、佛地(四果)而言。
漢傳大乘經論普遍認為:從凡夫位開始發心修行,必須歷經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總共有五十二階位的菩薩修行,才能次第的圓滿佛道的修證。
九、六度行(覺他)
菩薩法空。自度度人、福慧雙修、自利利人。(無住生心)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10) 「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14)
(一)、理論: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對治人性的慳貪、毁犯、瞋恚、懈怠、散亂及愚痴。
(二)、般若:「般若為導,五度為伴;若無般若,五度如盲。」(智度論)
(三)、布施:1財施2身施3法施。「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04) 「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08) 「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11) 「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13) 「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14)「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15) 「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19) 「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24) 「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28) 「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32) 「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32)
(四)、忍辱:「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14)
十、福慧具(圓滿)
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福慧具足。(20-32)
PDF 講義 金剛經實踐 65 2022.11.20 1至1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