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週四, 14 十二月 2023 21:23

金剛經實踐 72-3 2023.11.19 午

作者  釋達觀 講述

 

金剛經實踐 72

住心無住

一、見佛無住:(一)具足身見(總相) (二)具足諸相(別相)

二、聞法無住:

(一)、說者無住

(二)、聞者無住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1、慧命:有道德的長者或法身。

2、聞法生信:般若妙法。

(1)、前不執四相:前文「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2)、後不執佛、法:後文「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3、彼非眾生,非不眾生:

此眾生的程度跟一般未學佛的眾生不一樣。雖已發菩提心,只是凡夫菩薩;還要去開悟、修行、證果,去轉凡成聖。

(1)、佛學:學〈阿含〉與未學 → 學〈如來藏〉與未學

→學〈唯識〉與未學 → 學〈般若〉與未學

(2)、三教:學《論語》與未學 → 學《道德經》與未學

→學《金剛經》與未學 → 學《易經》與未學。 

4、眾生眾生者:指「彼非眾生,非不眾生。」兩者皆未悟!

5、小結:說法聞法皆不可執著。

(1)說法者,不執為人解說,才是真說法。反之,則名聞利養。

(2)聞法者,不執有所得,才是真聞法。反之,則貢高我慢。

三、得果無住

(一)、空生問得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

1、悟後起修。

前面第九分到第十六分是講「解悟」的道理,從第十七分起,就要「悟後」起修了。到第二十二分,其修行的功夫越深入「內心的相」徹底的「空」,故有感而發!

2、黃檗看經。

有一日,臨濟禪師看他的師父黃檗正在看佛經,臨濟就出口說:「原來天下的大禪師,也一樣離不開佛經啊!」語氣略有輕蔑之意。《壇經》法達曰:若然者,但得解義,不勞誦經耶?」師曰:「經有何過,豈障汝念?只為迷悟在人,損益由己。」

3、前三後三。

無著和尚曾上五臺山拜見文殊菩薩,文殊問無著從那裡來,他說從南方來;文殊又問南方的佛法如何維護?他說末法時代無人守戒律。文殊菩再問有多少比丘?無著說大約三百人到五百人之間。然後無著反問文殊這裡的情況如何,文殊回答:「凡夫、聖人都有,龍蛇也混雜在一起。」他又問:「這裡有多少人呢?」文殊菩薩回答:「前三三,後三三。」

(二)、佛答無得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1、如來印可:如是!如是!

2、實無所得:《圓覺經》:「覺成就故,當知菩薩…如昨夢故,當知生死,及與涅槃,無起無滅,無來無去。其所證者,無得無失,無取無捨。」

3、隨緣生活:人從出生,就要經歷總總的過程,直到死亡;所謂結果,便是蓋棺論定。我們是重在過程,還是重在結果?我們當深思!開始是變化、過程是變化、結果還是變化,那人生在追求什麼呢?一切無所得,只是不斷的經歷。智者當知:人生是來體悟過程,而不是計較結果。方能領悟「苦樂隨緣、順逆隨它、成敗隨順,一切隨變,總是隨緣,故平常心是道……」

 

 

PDF 講義  金剛經實踐 72 2023.11.19

 

閱讀 744 次數
DMC Firewall is developed by Dean Marshall Consultancy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