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學/第05講
壹、增上善學:先學習做個善良的人。
一、建立道德:1、有因有果2、有善有惡3、有聖有凡
二、不信道德:1、無明生惡 2、云何無明
三、種種道德:1、行十善業 2、行八正道 3、六度波羅蜜
四、分別善惡:1、知善知惡 2、善惡由來 3、善惡結果
五、因果業報:1、善惡業報 2、不能互代 3、不能抵消
六、生慚愧心:1、慚愧定義 2、慚愧善護 3、解脫根本
(1)該做的不做、該說的不說、該想的不想,這些行為,即是「無慚」。
(2)不該做的去做、不該說的去說、不該想的去想,此行為即是「無愧」。
(3)該跟不該,理事分不清楚,此為「愚痴」。
*行者不講:是非的話、抱怨的話、不滿的話、消極的話、偏激的話、情緒的話、揣測的話、不實的話、迷惑的話、冒失的話、指責的話、命令的話、絕對的話、傷人的話、攻擊的話、批評的話、惡毒的話、挑撥的話、無益的話、迷信的話、恐懼的話、自讚毀他的話、自私自利的話、傷害和睦的話、破壞團體的話、擾亂清淨道場等,一切損人不利己的話,請皆勿說。行者正語,言說必與正法相應,故開口必利於大眾。
七、行不放逸
《雜阿含》346經(佛光本345經) 「以慚愧故,不放逸;不放逸故,恭敬順語、為善知識;為善知識故,樂見賢聖、樂聞正法、不求人短;不求人短故,生信、順語、精進;精進故,不掉、住律儀、學戒;學戒故,不失念、正知、住不亂心;不亂心故,正思惟、習近正道、心不懈怠;心不懈怠故,不著身見、不著戒取、度疑惑;不疑故,不起貪、恚、癡;離貪、恚、癡故,堪能斷老、病、死。」
(一)、何謂放逸
為不修習善法,對於惡法不加防護。心依止貪、瞋、癡以及懈怠,即稱為「放逸」。
(二)、諸善根本
《雜阿含》880經(佛光本594經) 世尊告諸比丘:「譬如:有人作世間建立,彼一切皆依於地,如是比丘修習禪法,一切皆依不放逸為根本。」881經世尊告諸比丘…:「如是,比丘能斷貪欲、瞋恚、愚癡。882經(佛光本596經)則敘述種種善法均以不放逸為根本。舉26種譬喻來說明。
(三)、此法最勝
《增壹阿含》世尊告諸比丘:「諸有星宿之光,月光最為第一;此亦如是,諸善功德三十七品之法,無放逸行最為第一,最尊、最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