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週六, 29 七月 2017 23:10

《六祖壇經講記》06

作者  釋達觀 / 講述  心燈 / 整理  心靜 / 主播

 

祖更欲與語,且見徒眾總在左右,乃令隨眾作務。予曰:惠能啟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離自性,即是福田。未審和尚教作何務?祖云: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著槽廠去。能退至後院,有一行者差能破柴踏碓。經八月餘,祖一日見能曰:吾思汝之見可用,恐有惡人害汝,遂不與汝言,知之否?能曰:弟子亦知師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覺。

祖更欲與語,且見徒眾總在左右,乃令隨眾作務。】你不能掉入陷阱,你喜歡法,但不可以執著法;你喜歡問法,但是不可以停留在喜歡問法;你喜歡聊天,也不能總是喜歡聊天。五祖與六祖經過這段對話之後就知道他的根性了,但身旁徒眾太多,不方便多說什麼,便要他隨大眾去做事。

予曰:惠能啟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每次你起煩惱,就要想起這句話:我是不是也應該常常生起智慧?【不離自性,】看到這個就應該明白,原來智慧是從自性生起的。智慧的人不煩惱,用聰明才智還是會煩惱。【即是福田。】你今天學習就要福慧雙修嘛!唯有不離自性,才是真正的福慧雙修。為什麼呢?不起煩惱的人不是世界上最有福報的人嗎?他不起任何的念頭來折磨他自己,這不是大福報嗎?你要是離開自性,既沒有慧也沒有福。修來的福是小福,叫有漏的福田。見性的福才叫無漏的福田。漏,就像你用一個有漏洞的桶去提水,我看你要提到什麼時候?!一樣的道理,你今天行一個善,接著又造十個惡,我看你要行到什麼時候?!

未審和尚教作何務?祖云: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著槽廠去。能退至後院,有一行者差能破柴踏碓。】六祖此時還是帶髮修行,並未出家。〔行者〕就是修行人,也是一種尊稱。你到底是不是行者,我們要捫心自問,如果只是把佛法當做哲學來研究,你沒辦法從內在來改變自己。

經八月餘,】這八個多月來,六祖沒有到法堂前聽經,也沒請五祖開示佛法,只是每日破柴踏碓,做一些粗重的工作,感覺上好像讓他自生自滅,事實上這是六祖自修自悟的階段。

祖一日見能曰:吾思汝之見可用,】五祖與六祖對話後,就知道此人根性大利,是可傳法之才,但是【恐有惡人害汝,】所以【遂不與汝言,知之否?】讀了《六祖壇經》,難免會感歎,不管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在開悟之前,都只是一般人,人性的貪瞋痴都還會有,所以要防惡人加害。出家人有戒律要遵守,在家人也是有倫理道德規範,要懂得自我要求比較重要。

能曰:弟子亦知師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覺。】六祖知道五祖為了保護他的用心良苦,所以行事低調,不敢引起別人的注意。

祖一日喚諸門人總來,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遲滯。思量即不中用,見性之人,言下須見;若如此者,輪刀上陣亦得見之。

祖一日喚諸門人總來,】五祖大師知道,傳法的時機已經成熟了,所以把大眾都召集來。
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
我們常常短視近利,只看到眼前的禍福得失,習慣和別人計較、比較,心裡充滿了嫉妒、羨慕、不滿…的情緒;如果你能夠把視野打開,把時間拉長、把空間擴大,從這樣更寬廣的角度來看人生,你應該知道〔生死事大〕,生命的本質才是值得去面對、探討的問題。

有人認為只要活在當下,好好過日子就好;日子當然要好好過,但是你會死呢!死了就死了、一了百了嗎?事實上不是這樣子,生死問題如果只是這一輩子,那還是小事。生死生死…死了又生、生了又死,永遠沒完沒了。因為沒完沒了,所以你要去瞭解生命的本質啊!—生從何來?死從何去?從生到死的這個過程要如何提升生命的品質?生命不在於長短,而在於品質的優劣,在於你能不能享受做每件事情的那個當下。但是我們都在生命以外的東西上打轉,把精神、時間都浪費在沒有意義的事情上面,終日惶惑不安、追求不斷、永遠都不滿足,這是社會價值觀偏差,產生集體催眠的現象,導致躁動、憂鬱、情緒障礙、精神疾病的人那麼多 。

如果你真正去瞭解有關生命的問題,對過去的生命我們或許無知,但對現在的生命要保持覺知,現在的生命狀態將決定未來何去何從!任何事情必然有因有緣有果,造什麼因得什麼果,所以生命的品質由自己決定,死後到哪裡去的問題也由自己決定,沒有一件事情比它更重要。

但諸弟子〔終日只求福田〕,打雜啦,早晚課啦,服務信眾啦,這叫做修福。〔不求出離生死苦海〕,這叫做修福不修慧。何況那個福的品質不見得好,因為那個福中有雜質、是非,可能反而無福卻有過。修行是要從自性上下手。

自性若迷,福何可救?】一般人都不瞭解什麼叫修福不修慧,譬如有一個人脾氣很差,但每個月都發心供養三寶,他供養了三寶之後脾氣會不會變好?當然不會!縱使供養再多,脾氣、個性還是老樣子,因為供養跟改過是兩回事。六祖說:「改過必生智慧。」從這個角度就知道如果你只修福報,沒有修智慧,是不能夠斷煩惱的。

所以不可以只修福報,福慧要雙修,不能偏一邊。所以要不要拜佛?當然要!但是要瞭解佛意。要不要讀經?當然也要!但也要解經義。要不要上班?當然要!要不要下班?當然也要記得下班,不要變工作狂。五祖大師這一段話講得很真實、透徹,對學佛的人來說,直如當頭棒喝!

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這裏出現〔〕及〔〕,這是《壇經》常出現的關鍵字,我們常講〔心性〕,〔〕是從〔自性〕產生出來的作用;同理可證,〔般若〕即〔智慧〕,也是從〔自性〕產生出來的。五祖當然知道這些弟子有沒有見性,故意要他們寫一首偈來看,他是在演一場讓大家心服口服的大戲。若有弟子能悟佛法〔大意〕,要傳衣缽給他,為頓教法門〔第六代祖〕師。

火急速去,不得遲滯。】講的是行動要快,不要耽誤時間,無常隨時到來。【思量即不中用,見性之人,言下須見;】〔思量〕就是在那邊想;一個見性的人不需要用腦子想,從心性中自然能流露出智慧。公案中,有一位禪師有一天在懸崖峭壁打坐,下坐之後他正要回寺院,卻看到後面有一隻猛虎,那隻猛虎看起來已經餓很久了,衝過來要吃他。緊急之下,他看到峭壁上剛好有一棵樹,他就攀岩下去,手抓住那棵樹,老虎跑過來吃不到他,只能流口水。禪師想:「幸好有這一棵樹。」正當他起這個念頭的時候,看到樹的另一端有一條毒蛇,昂首吐信想咬禪師。禪師正想怎麼辦?這時看到峭壁底下有一條大的河流,他對自己說:「還好,我會游泳,我跳下去好了。」正要跳下去的時候,他看到河裏冒出來鱷魚,嘴張得很大,準備等他跳下來的時候把他吃下去。這時左右不得,上下不得,被逼到天地之間無他容身之處,就開悟了!開悟不是想出來的。

若如此者,輪刀上陣亦得見之。】意思就是無論你處在任何狀況、任何時空,縱使是揮刀作戰的關頭,一個開悟的人都能立見自性。

 

閱讀 835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日, 30 七月 2017 12:03
DMC Firewall is a Joomla Security exten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