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書偈了,便卻歸房,人總不知。秀复思惟:五祖明日見偈歡喜,即我與法有緣;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業障重,不合得法,聖意難測。房中思想,坐臥不安,直至五更。
神「秀書」寫完「偈了,便卻歸房,」其他「人總不知」道。神「秀复思惟:五祖明日見偈歡喜,即我與法有緣;」但是「若」五祖「言不堪,」神秀之思維,統稱為妄想。不過,他思維的內容還是有程度的。他並沒有怪老師沒有眼光,而是認為「自是我迷,」一定是我自己的錯。我「宿業障重,」「宿」即是過去,「業」為身口意,「障」乃障礙。是你用身口意障礙自己,心中不明白真理,行為展現不夠真誠,表達方式不夠和善婉轉。
你不能怪罪別人障礙你。以現象界的角度,從短時間來看,好像是別人障礙你,其實根源在於你自己。你障礙別人,別人才會障礙你。因為自己迷,所以「不合得法,」不應該得到法。
大部分人只覺得自己「業障深重」,而不反省「自是我迷」。有人看經典看不懂,就認為自己業障深重。其實,只是因為他懶惰呀!他如果說:「懶惰就是我的業障。」這樣講就對了!業障是錯誤的觀念造成錯誤的行為,就是自己障礙自己啦!
凡事反求諸已,靜下來自我反省,深入探討,你就不會迷惑,看問題就會很清楚,什麼事都可以找到答案,這樣就會越來越有智慧。如果你人緣差,就去探討人緣不好的原因;不會講話,就學習如何表達。你不去探討你事業失敗的原因,只說運氣差,這樣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如何能逢凶化吉?清楚了就逢凶化吉了。所以《太上感應篇》言:「禍福無門,唯人自召。」《易傳》亦云:「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若能清楚了知這種概念,就不會有「宿業障重」的問題了。
經過一番一番之後,神秀暗忖:「聖意」真是「難測」啊「。」他在「房中思」來「想」去「,坐臥不安,直至五更。」從狹義的角度,「聖」即五祖;從廣義的角度,「聖」即佛的心。佛的心難測,但人心也不好測,包括你家的孩子、你的枕邊人。你或許會問:「師父,我如何懂佛心呢?」簡單地講,了解你的心就了解佛心了。若你還聽不懂:了解你家人、你身邊人的心,你就能了解佛心。如果你想以為看禪宗公案或《景德傳燈錄》,你就能了解佛心,這是捨本逐末。哪一個人的心不是佛心呢?佛心不單指釋迦牟尼佛的心,眾生皆有佛性,只要了解人心,你一定了解佛心。以究竟義來講,妄心根本不實在,你幹嗎起煩惱呢?你若能懂得無心,你怎麼還會有心事呢?這就好比:如果你沒有家,你就不用裝潢你的家。「聖意難測」,是因為你的心意難測,你當了解自己的心:到底有心還是沒有心?到底是先有心、後來沒有心,還是先沒有心、後來才有心?是有心也對,無心也對?還是有、無皆不對?這些問題你都當一再深入去思維。
◎聞後思惟:你能察覺妄心,根本不實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