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週六, 29 八月 2020 15:16

暢談六祖壇經(098)不求自得

作者  禪儒達觀 整理者:心燈 讀誦者:心音
 

  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言下大悟。

  六祖告訴陳惠明:「正與麼時,」就在你的心都不起任何分別、對待概念的當下,「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此句可為疑問句,「那」等同於「哪」,叫你去參。它亦可為肯定句,即直接了當告訴你:「你現在的狀態就是明心見性!就是你的本來面目!」

  你要去實踐,才能契入此公案。你回去,看看自己何時能「屏息諸緣,勿生一念」,何時願意萬緣放下。《壇經》處處皆可讓你開悟,就看你願不願意,或根器利不利。能當下契入,那就是你的;不能契入,你就錯失良機,就得慢慢來。

  你一定要相信你隨時會悟。聽課的目的不只是聞,而是要見性。你只要能打破疑惑,時時生起覺性,就能徹底明白。學佛法不是為了得到什麼,因為佛性本來就具足一切,只是因為你的妄想、執著障礙你的佛性。有一天障礙你的雲霧散開,你就看到光明了。

  「屏息諸緣,勿生一念」是放下,「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即提起。陳惠明想求佛法,表面上在求,如你想要求開悟,但你不要被「求」字所騙,因為其實「不求自得」。比如,你想求清凈,其實你不起煩惱,清凈就自得了;你想求快樂,只要一念轉了,你就快樂了。你不快樂,是因為內心一直在折磨、否認自己,一直自艾自憐、自怨自恨。你一止息、放下的那一剎那,快樂就現前了。只要放下,你所期待的、想要的,它本來就具足於你生命中,沒有比你生命更美好的東西了。你所見的一切,無不是法身,無不是凈土。

  學佛、修行,不可被名相所騙,以致於越修越苦。大部分人修行,只有幾種狀態:第一種,越修越苦;第二種,越修越退步,導致最終退道;第三種,越修越傲慢;第四種,修到變神經病。你要察覺自己是否也如此。修行,要越修越平常,真正的快樂就是無事。我有一個學生,有一天有所領悟,他內心法喜充滿。法喜一天可以叫法喜,但法喜一個月就叫狂喜,這是不可以的,因為你的生活會因此失去規律,睡也睡不著。初學時,若嘗不到甜頭,你不會往前。但是,那個甜頭只是一種內心的變化而已,自性當中並無法不法喜的問題。修行很久,你產生一種好的感覺,你若抓著不放,就很糟糕。你要越修越平常、謙卑,越看到己過、不見人非。之所以平常,是因為本來就有,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

  「惠明言下大悟。」你們回去自己參這個公案。參即老實放下。若放不下,你就把你的人生徹底思維一遍,看這一路走來跌跌撞撞,自己到底在追求什麼。思維一遍之後,你會更容易觸動,你才會甘願。看看自己妄想執著的心是否會死掉。若能息心,不用任何方法,你當下就止息了。

  思維之後,你也有可能不覺醒。很多人,縱使親自經受如大地震等重大刺激,也不會開悟,或見到「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蘊無我」。開悟是需要有覺性的。有人覺得自己人生過得不錯,認為繼續過就好了。他的程度就是天人,福報很好,但只會享樂,福報盡了就會很慘。若思維之後,你還未覺醒,就是思維得不夠,你還要再繼續。你不用思維生命的狀態,因為那不必思考,你「屏息」之後,它自然就會現前。你可以看看你人生的狀態及生活的過程,你一路走來到底發生什麼事情,從此處當下放下,從而領悟到生命。

 

◎聞後思惟:你把想求的心放下了嗎?

 

 

閱讀 428 次數
DMC Firewall is a Joomla Security exten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