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梁武帝問達磨祖師自己所做之事有何功德之時,他掉入了兩個陷阱:一,有所求;二,不明法義。無所求很簡單,但你做不到。「求」這個字就會造成「爭」。修行人當無爭、無求。我們應該與事無爭,與人無求。違反這個道理,就是凡夫。你有所爭,就是你在求什麼。你真的把心靜下來,只要靜靜想一天,你會得到一個答案:你完全不知道你這一輩子在求什麼、爭什麼。你會覺得很茫然。一個不知道的答案,你費盡心思,用盡心計,辛辛苦苦在爭。
你只要去思維一個概念,它都有破綻。你是要人還是要愛情?這不太一樣。一般人既要愛情,也要那個人,也要麵包,又要很多的東西,你真的搞不清楚。如果事情分析下去,你會覺得很複雜。分析有兩種狀態,一種是越分析越清楚,一種就是越分析越混亂。比如,你是愛他那個人還是愛他對你的感覺?這兩種是不太一樣的。只要你愛他那個人,他那個人只要每天都跟在你身邊就好了,但你又覺得感覺不對。如果你只愛他對你好的感覺,但你又不願意讓他一個人跑出去自由,又想控制他的行動。分析到最後,你會覺得很混亂:「我到底愛什麼?」無論我怎麼講,歸納起來就只有這個答案:「你只是愛自己,你並不愛他。」你只是愛你的感覺,主要是滿足你的感覺。你愛他,就不應該恨他,就不應該限制他的自由,就應該尊重、包容他。不管夫妻多麼恩愛,總是會有某些的陷阱。
你能承認你事實上最愛的就是你自己,我反而會為你高興。這樣,你反而好修行。既然你這麼愛自己,你就好好愛自己。我們就是不愛惜自己,我們的內在總是搞不清楚,結果弄得世界大亂,每個人都雞犬不寧。任何一個道理你真懂,你從中切入,對你修行是有幫助的。其實不是你不懂,而是你不願意面對,所以你會繼續做左右為難的事情,然後一直掙扎、折磨。人生的狀態差不多就是這種情形,家家戶戶皆如此。
有如禪宗參公案,你當時時刻刻問自己在求什麼。你在求平安,但平安不是求來的。你在求人家愛,求人家尊重。當老師的,管教一群學生,學生不聽他的話,老師氣到哭,就講一句話:「求你們安靜一點好不好?」你只要常問自己這句話,你會答不出來,你會啞口無言:「對啊,我在求什麼?」徹底明白不就開悟了嗎?
除了有所求,梁武帝是「不明法義」,他就是覺得他欠缺什麼,所以他才求達磨祖師給他什麼。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你老實去做就好。好好照顧你的孩子,把求的心拿掉,你一樣可以好好賺錢,你甚至可以開悟了。你想求的也許是法,但求法者無法可求,你不要以假為真。那是我們溝通的工具,我們無須為它吵架。我們最苦的是求別人寬恕、原諒我們,求別人不要誤會我們。我們也求人家保留我們最後一點尊嚴。以上所講的都是妄想,都是你創造出來的。所以你永遠都不會如你所願,故曰求不得苦。《心經》曰「無智亦無得」,所以你是不明法義。梁武帝的內心世界還是有求有相,還是執著相在布施。只要還沒開悟,那個人說不執著幾乎是騙人的。其實真正悟不悟,重要就在你執不執著,你執著就是迷,不執著,一念不就悟了。
聞後思維:你知道你究竟想求什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