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
一切法門皆不離心。其實佛法要講的就是一乘,一乘即大乘,即為佛乘,就是知道即心即佛。這是唯一的重點,故《法華經》曰:「無二亦無三。」「佛自住大乘。」即佛安住於大乘法當中。你想要成佛,你就要安住於此。否則,你可能永遠不明白,故唯有佛與佛才能知道。你錯把權巧當成真實。什麼是權巧?孩子哭,你就拿糖給他吃。什麼叫真實?其實沒有什麼好哭的。同理,你學佛所學的到底是權巧還是真實,你不一定知道。就像有的人只要不念佛、誦經、打坐就不是學佛。有一天,一個法師說,有一次他到一個道場,他只要不念佛,別人就不歡迎他。有的寺院或流通處,你放的經典哪怕是佛書,但如果他們不滿意或不同於他們的宗派,他們就不讓你放。不明白真理,不從內心下手,不了解自己的心性,就沒有辦法究竟。你若沒有足夠的能力,就要先透過權巧,讓你慢慢進入,所以那叫敲門磚。
「如其所得法。」佛也是這麼修的。故佛佛道同,每一尊佛皆是以「定慧力莊嚴。」佛希望我們能契入佛所要講的本懷。「定慧力莊嚴」要分開:一為定力莊嚴,代表福德;一為慧力莊嚴,代表慧德,即福慧雙修。你明白了定慧,從此便能以這樣的法度一切眾生,這就是開宗明義之根本。我到過一個律宗的道場,我請教他們:「你們道場的家風是什麼?」他們說:「我們是持戒的道場。」但是,哪一個道場不用持戒呢?同理,你念佛,這是一個法門、方法,但你同時還應該進修。每個法門都很好,但如果你不圓滿,不了解,你就無法通透。圓滿指的不是范圍,反之,有範圍、界限是不圓滿的。圓滿其實是沒有障礙。有正見才好修行,否則你一定會有問題,而且還會有爭執,從而產生障礙。不是你障礙別人,就是別人障礙你。比如,你的觀念本來就不對,有的人雖然觀念正確,但由於你的口才很好,你講著講著就影響到他了。你們各自執著自己的知見也不對,因為你與他產生對立了。這皆是由於無法整體了解佛法所造成的。所以,我們才開宗明義以《法華經》來闡述六祖為何稱這一品為定慧品。
我們每個人都有很強烈的妄想、執著、偏見、意識形態。定慧者,「定」即攝心不亂,止諸妄念。透過修行,你才能達到這種境界。「定」是一個結果,在你還沒有定力時,你如何培養定力,就叫修。一開始不要想有定慧,而是要知道它是怎麼來的。「慧」即照了諸法,破諸邪見。我們每個人都是帶墨鏡,以個人的好惡在看人生,那是偏見。現在的人越來越直接,越來越不修飾了,他們會很坦白地跟你講:「我就是討厭你。」「我就是喜歡你。」「我就是愛你。」縱使是比較含蓄的人,也還是有好惡之分,所以我們看事情看不准,我們失真了。當兵打靶的時候,我們要先歸零,才能打得準,而我們都打亂了,因為我們沒有智慧。我們有意識,佛法稱之為意識心。我們用的是意識,而非智慧,故我們要轉識成智,要用智慧看世界,而非意識。
聞後思惟:你能安住於大乘法之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