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壇經》每一品都是心法,為心地法門,都是教你如何見性。你見不了性,也不要放棄,如果你相信地上有黃金,你應該拿著鋤頭,不斷挖掘。如果你相信繼續挖一定會挖到黃金,你就不要懷疑。但問題是很多人都會懷疑。比如,你挖了一天、兩天、三天,或一個月、一年、三年之後,你會懷疑地上是不是真的會有黃金,接著你就會亂挖,東挖西挖。不然,你就是聽到路人甲、路人乙跟你講:「這裡沒有,說不定後山才有。後山沒有就應該再往前山看。」
我們人生這條路,無論是做事業或修行皆如此,本來很清楚,但你自己生起懷疑,因為你正見不夠,那個懷疑就會致使你不能堅持下去。就像我們讀《六祖壇經》一樣,它有一個很明確的目標,即「唯傳見性」,只有這個方向。但你們學佛有很多方向,有的人只要不要下地獄就好,有的人只要不要墮三惡道就好,有的人只要下輩子當人就好,有的人覺得天堂沒有機會買機票去玩過,上天堂也不錯。當然,也有的佛弟子志向並沒有那麼低,一般都選擇兩條路,不是要往生凈土,就是要明心見性。
你要去哪裡都可以,但你一定要清楚你要去哪裡。你不識路,就需要衛星導航,這本《壇經》就是你的衛星導航。你也可以問路,但你不要問錯人,而是應該問過來人。你的目的、方法要清清楚楚,不要學了一段時間之後很模糊、很懷疑,甚至一直被人家影響都不知道。你要有堅定的心:「我的知見既然是正確的,縱使所有的人都認為我不正確,我還是要一路走到底。」你可能會覺得:「師父,這樣會不會很危險。所有的人的知見都跟你不太一樣,你還敢一路走啊?」群眾大部分都是盲目的。我們的想法就是凡夫的想法。如果你一路走來,你的想法還沒有變,還跟過去還沒學佛時一樣,你就要檢測你自己。
悲觀、樂觀都是陷阱,都是自己創造出來的,你只要「應作如是觀」就好。生命當中沒有那一回事,生命的本質沒有你講的那些概念,它沒有悲觀、樂觀,沒有動態、靜態,沒有順境、逆境,沒有善、惡,沒有苦、樂,沒有天堂、地獄,沒有迷、悟,沒有凡夫,也沒有聖人,它更沒有佛跟眾生,這叫生命的狀態。生命的狀態即本心:「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你現在悲觀,要趨向於樂觀,但我看你能夠樂多久?世界上的力量有好幾個,第一個是願力,但是除非你的願力很大、很強,否則你的願力還是抵不過業力。但是,業力雖然很大很強,業力抵不過一個力量,即無常。你們誰都抵不過無常,連釋迦牟尼佛也抵不過無常,無論他再怎麼修。無常是自然界的法則。你悲觀轉換成樂觀,你的樂觀抵不過無常,你的樂觀也會消失。在動當中,想要去尋找一個靜,但是這個靜遇到因緣,你又開始會動盪不安,那是必然的現象。你心中的概念,不要如一把尺有兩端,若討厭一端、喜歡另一端,那你就是標準的凡夫。
聞後思惟:你對你人生或修行的路清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