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不分別,而是要善分別,凡夫是亂分別。什麼樣的做法是最好的,就是善分別。比如,摸到水知道它是冷的,這就是善分別。比如,你太太煮一碗麵給你吃,你不會把它當成飯,你知道那是麵,這就是分別。你在吃這碗飯時,心懷感恩,即善分別。你一邊吃,一邊唸:「真難吃。」就是亂分別、惡分別。
有人讀了《壇經》所言之「不思善不思惡」就抓狂,以為善惡不分。內心中沒有善、惡這種敵對的概念,但又知善知惡,這就是善分別,即應用。但本體中並沒有善跟惡,否則就有偏見。你本身一定有你的標準,這就是你的偏見,所以你才會有喜歡的人和不喜歡的人,因為你心中有這種強烈的概念。
修下去,你要往前走,這時候,如果你是正確的,你就會見到法。《雜阿含經》曰:「見緣起即見法。」這是很重要的概念。你了知一切皆是緣起的現象,你時時刻刻都能看到,它就徹徹底底顛覆你過去的概念了,而且從朝至暮,從裡到外,任何時間和空間,透過如是觀察,你的觀察從粗糙一直到越來越細膩,一直到最後,所有你看到的現象都跟你過去所看到的不一樣。比如,這個茶杯你看起來是動態的,而你過去看它就像是沒有變的。不過,你看外面的動態比較容易,但凡是靜態的,你的內在會覺得它好像是固定、不變的。
無論是動態、靜態,你都要看到生滅。過去,你忽略你的身和心,只有你的身體產生重大變化,你才感覺到它不一樣。如今,你要時時刻刻都感覺到它的生滅變化,而且越來越強烈。那股強烈的力量可以沖破你所謂執著的障礙。以粗糙和細膩,我作個比喻,只要把心靜下來,你就可以聽比較遠的聲音。但是當你更靜的時候,你還能聽到你的呼吸。你更靜下來時,你甚至可以感覺到你的毛孔在伸縮。你之所以不知道,是因為你的心太粗糙了。不僅僅你看到的東西,你所執著的東西亦是如此,包括你的錢也是動態的。當你能領受到所有一切皆如此時,恭喜你,你見到法了,那股力量全部都產生了。
我們所見的,分成相和境兩種。你見相著相,遇境就被境轉。相和境,看起來相似,其實還是有差別的。相較偏向於靜態,境偏向動態。是靜態的影響力比較大還是動態的?比如,這張是相片,假如是陳水扁的相片,你看到它,跟阿扁出現在你面前,哪一個比較強烈?是境比較強烈,所以你常被境界轉。有時候我們不講那麼細膩,兩個合起來用。你過去看到的都是相和境,你沒有見到法,這樣你的學習不對,你走錯方向,難怪你修不了,只要遇到境界,你就功虧一匱。境界讓你「一把無名火,火燒功德林。」
當你見到法時,就恭喜你。見到法,談得更深一點,即性空,緣起即性空。何謂空?「有」就是「空」。何謂有?空就是有。見到法,看你見到什麼層次。緣起,就是你所看到的「有」:「明明就有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這叫現象界。這個法,既然是「有」,就是有為法,無論是現象界的還是刻意、造作的,它一定都是生滅的。觀無常就是從有為下手,看到生滅無常的現象,這是一般人最容易觀察得到的,所以佛叫大眾觀無常。
聞後思惟:遇到現象和境界,你願意學習善分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