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定慧」跟「貪嗔癡」名詞不一樣,但是本體卻相同。比如,你的心有「貪嗔癡」三毒,就像三個壞小孩,你想辦法要把他們踢出去,但你怎麼趕都趕不走,而且他們都有參加幫派,越帶壞小孩就越多。你們都想要「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戒定慧」是三個警察,「貪嗔癡」就是三個小偷,找三個警察來抓三個小偷,你們在玩什麼遊戲?這樣修很累!
釋迦牟尼佛講「熄滅貪嗔癡」的意思,不是把它們都趕出去。比如,你家中有三個兒子,教不好,你就把他們趕出去嗎?還是找三個好老師來教?我講一個譬喻:家中有垃圾,你就會一直想把它倒出去。「貪嗔癡」就是你家的垃圾,你想把它倒出去,卻偏偏倒不完,你就很苦。何謂垃圾?沒用的就叫垃圾嗎?你能找出一件沒用的東西嗎?你的定義是你內在的知見。如果都是你自己想的,那你是佛祖還是眾生?你就不要想自己是眾生呀!
世界上所有的東西都有用,只是我們不會用。莊子以大樹來比喻無用之用,我要講的則是「都有用」。廢物可以利用,資源可以回收,垃圾可以變黃金,牛糞可以變燃料,「貪嗔癡」則可以變「戒定慧」。我家有垃圾,我要把它倒掉又倒不出去,但我希望家中沒有垃圾怎麼辦?我本來以為它是垃圾,所以我想盡辦法要把它倒出去,其實是我誤會,原來本來就沒有垃圾。這樣,就開悟了!漸修就是要把垃圾倒出去,「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就是要一直修,「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如果你覺得有一個問題,你才必須得解決它;如果你覺得都不是問題了,那當下就是了,這叫智慧,不是怎麼修來的。
禪宗開示完了,當下就可以頓悟,但是大部分人都是解悟。悟,就是道理已經懂了、通了,但是他還沒有變成那樣的人,還未達到事事無礙。行就是修的意思。直到他走到了,那叫證悟,即到「一真法界」。頓悟是已經明白法界是什麼情形,但要真正到達,每個人層次不太一樣。六祖聽到別人讀《金剛經》時是解悟;接著到黃梅,行了八個多月,聽五祖講《金剛經》即便證悟。圓滿就是毫無障礙,就像地藏王菩薩雖未成佛,卻是圓滿的。見性就是證悟,阿羅漢不見性,這是《涅槃經》講的。徹底見到了就是證悟,接下來要看每個人的因緣、法緣。
體和用本來一體,無明和佛性亦是一體。眾生既然有佛性,為什麼會起無明?若是一念起無明,那一念未起之前呢?是佛性先還是無明先?是二者同時。如果分先後,法義就有問題。若佛性先,眾生就不會起無明,否則成佛後還會成眾生;若無明先,就不可以說眾生有佛性,有佛性怎麼會先起無明呢?從先後的角度,你想破頭都想不出來。之所以是同時,我以譬喻來說明。外面有一棵樹,有樹就有樹影,是樹先還是影子先?是同時的!樹的影子就是無明,樹就像佛性,樹影不是樹,樹也不是樹影,但它們是同時的。無明有如煩惱,佛性就是菩提,煩惱即菩提。你要針對你的問題重複思維:「這就是我的障礙,我如何突破?我內心的矛盾始終擺不開,我如何突破?」
聞後思惟:你反复思維過如何突破你的障礙和煩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