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是也。
「一行三昧」的「行」就是身、口、意的行為,即在日常生活中,「於一切處行住坐臥,」你的言行舉止,本來就是生活的狀態。開悟的人如何修行?就是好好生活,生活就是他的修行,他「常行一直心是也。」「一」就是「直」。比如你在供佛時,倒一杯水放在佛前,那杯水是平的。「平」即平常、平等、平靜。那杯水是清的,故「清凈」;心若要「清凈」,就當不執著。沒有開悟的人也在生活,但他活得不好!六祖曰:「眾生皆有菩提自性,只因心迷,不能見性。」執著即「迷」,所以叫執迷不悟。
你甚至不知道你在迷什麼。修行人當知道自己的問題,這是重點。如果世界上只有一項讓你迷,你的層次已經很高了。我們既愛錢,又要人尊重,又要人關心,又要自由。可是,有人關心就需要伴,要自由就得一個人。你連迷什麼都說不出來,怎麼破迷呢?你如果迷你自己,別人的事你就不要插手,你不管別人的事卻覺得很難受。
我用一句話就把你的心事說完了:你覺得你失落了某個部分,它不能滿足你,你便一直在追尋,直到有一天那種失落感得以填補,才能撫平你受傷、孤獨、寂寞、不安、從來不被了解的心。每個人的內在一定有失落:從小沒有父愛,需要父愛;從小沒有人關心,希望有人關心;從小沒有家的溫暖,一直渴望有一個家的溫暖……這樣很痛苦。你們追尋無數的東西,追尋一詞中,追和尋意思不太一樣。追,還知道自己在追什麼,比如一個人在前,一個人在後就叫追;尋則不知道自己在尋什麼。
越探討你的內心世界,你越不知道你在幹嗎。但我告訴你一個很簡單的答案,無論你們是誰,你們都在追逐一個共同的目標:快樂。所以你們想要去極樂世界,或者想離苦得樂。沒有學佛的人,則想滿足自己的慾望,因為這樣他才覺得快樂。你的孩子、另一半或朋友的內心世界也跟你一樣。你們都朝著快樂的角度去追尋,只可惜又不知道如何才能快樂,或以苦為樂,或得到短暫、剎那的樂是短暫、剎那,卻無法永恆。
既然是「一即一切」,也可以是「一切即一」。表面上你追尋很多東西,其實歸根到底,你迷失在身心世界。五蘊即身心,六塵即世界,因為你認為「五蘊就是我,身心就是我」。如果根本就沒有「我」,你幹嗎修行?如果真的就是「你」,你又誤認「這就是我」。那不是「我」,因為身心只是被「我」觀察的對象,「我」是那位觀察者,但你誤認五蘊為「我」。「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照」即是對象,「觀」者是誰呢?誰在念佛?誰在打坐?用這個誰字,其實就是問你:「觀者是誰?」五蘊無「我」。
《阿含經》剛開始不是用「無我」這個名詞,而是用「非我」,即「不是我」。五蘊既然不是「我」,那誰是「我」?這就是參話頭,參到你無路可退。因為眾生有「我」的知見,他就生生世世迷失於此。如果你是上根利智,一句話你就能開悟。但你已經中毒很深,你人參吃太多了,這些話對你已經失效了。如果有一個越南難民,一輩子都在吃土、吃樹皮或吃皮帶,當他有一天吃到人參,他的法喜一定勝過你。你把佛法當成人參,一直嚼,連上等的高麗人參你都覺得毫無味道。
聞後思惟:你到底在迷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