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週二, 11 五月 2021 20:42

暢談六祖壇經(578)不著兩邊

作者  禪儒達觀 整理者:心燈 讀誦者:心音

 

 

  一般人看事情,一開始就分事情的好壞、善惡,從而產生分別。人只要一分別,他就會產生選擇,就會在兩個當中選擇一個。無論你選擇哪一個,都代表你的心就是掉入一邊的陷阱,如同翹翹板一般。就好像你看到人,你就會有善惡的概念;當你看到事情,你就會產生好壞的概念;當你遇到一個境界,你就會產生順逆的概念;當你看到時間,你就會產生過去、未來的概念。這是我們習慣的思維模式。

  你是哪一邊,你就是對事情的真相沒有看清楚,左邊是無常,右邊也是無常。你覺得他是壞人,那是無常;你覺得你是好人,亦是無常。你要突破這種概念,不要用這種思維模式來看待這個世間。你用這種思維模式來看你的家人,你的家人無形中也會產生很多壓力。有很多父母親希望他的孩子以後會成就,成就的定義何在呢?你的父母會希望你以後找到一個好的工作,什麼是好的工作呢?很少有父母會跟他的孩子說:「我希望你找到一個正當的工作。」我們平常就有這樣的思維,大人有這樣的思維,教出來的孩子也當然會有這種思維,一代一代地這樣教。無論是哪一種思維,它是不能跳脫的。你以後要當領導者,領導者和被領導者都苦。大家不要羨慕誰。苦的並沒有一個絕對的定義,但你內心的苦事實上是存在的,而且是潛藏在你的內心很久很久的,甚至活著時是那種人,死後依舊是那種人。所以,迷的人往生之後必然是迷。

  我們有幸來接觸佛法,我們就要看清楚這個概念。我們的學習來自於別人的教導,包括父母、老師、長輩,或來自於書本的知識。書本是知識,要透過你才能轉換成智慧。包括佛學亦復如是,並不代表你看佛經就有智慧,很多人看佛經是一種知識。問題在於,你如何跳脫你既有的模式呢?首先你要察覺到你是怎麼看世界的。如果你看世界的樣子是這樣,你怎麼有可能解脫、自在呢?你要處在哪一點才能自在?即你要做到什麼程度才會自在。既不是你讀多少書,也不是你做什麼事,也不是你有多少財富,也不是你有多少人際關係。這一點你要去思考。

  如果它是一個有憑有據的東西,那就很好做。但問題它並非如此,沒有辦法跟你說你做了多少事就怎麼樣。但是,我們都停留在那些概念。比如,只要你讀那些書,經過多少考試,那你就畢業了,這些東西就有形有相。按照那些書本、考試成績,你就可以從碩士到博士畢業了。但問題是解脫並非如此,如果你活在一個頭上沒有屋頂、腳底沒有地板的地方,你怎麼活著?你難以想像。我們的思維模式就是活在一個手能攀、腳能踩的地方。你今天也是活在這種模式,讀《壇經》你想得到什麼,或是參加禪修你想悟到什麼,這些概念都是「有」的概念,你想有一個東西。修行人、修道人皆一樣,他們不是想得到什麼東西,而是他們已經放下了東西。但是,他們有放下東西,那是一種領悟,但不是一種大徹大悟。迷的人是得到東西,修行進入狀態的時候,他可以感覺到他放下東西,但大徹大悟的人事實上沒有什麼東西可以放,只是他了解而已。這個了解,就包涵了從聞思修證整個過程,否則他是不可能真正去了解的。

 

聞後思惟:你願意跳脫兩邊的對待嗎?

 

閱讀 409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六, 03 七月 2021 15:47
Our website is protected by DMC Firew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