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週三, 04 五月 2022 15:26

暢談六祖壇經(1034)無分別想

作者  禪儒達觀 整理者:心燈 讀誦者:心音

 
 

  不起凡聖見

  不作涅盤解 二邊三際斷

  常應諸根用 而不起用想

  「不起凡聖見」,因為凡夫和聖人皆是無常。「凡聖」二字,就是叫你不要分別。你可以將之換成很多名詞,以此類推,凡是對待的概念都是陷阱。你要對「我」的概念越來越淡,因為「說是一物即不中」,不應該說「我是一個什麼人」。

  當你修行到一定程度,你當「不作涅盤想,」即:你不可以說:「我已經解脫了。」或:「我已經證悟到什麼。」《金剛經》講得最清楚,一開始不執著;直到成佛那一刹那,還是不執著。

  生死是什麼狀態?涅盤又是什麼狀態?不生不滅是什麼狀態?不生不滅是常還是無常?聖人有沒有證悟到不生不滅?真正的寧靜不是無風無雨,也不是沒有反應、沒有動態,只是不被影響而已。六祖曰:「佛性是無常。」你在修行,你的潛意識也不要有個目的,那個目的叫做涅盤,那是陷阱。只要有目的,你會不斷地期待,期待本身就是妄想。等待是很痛苦的,只要有期待、等待,你一定是離開當下。你要活在當下,只有當下。

  「二邊三際斷」,兩邊就是常見和斷見,三際就是過去、現在、未來。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過去無常,現在無常,未來依舊是無常。

  「常應諸根用,」「根」表面上講的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其實是心的意思。心對應所有的境界,就像六根對應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你的身心面對這個世界,即是對應、應對或應用。面對一切境界能自然地應對,就是一種隨緣。

  問題在於,當你面對一個境界,面對完了,或是處理完了,或是在處理的當下,你不應該一直在想這件事情,「而」是要「不起用想」。幫助別人,你不要生起:「我在幫助別人。」在修行,不要生起:「我在修行。」在上班,不要生起:「我在上班。」否則真是辛苦。執著所以累,不執著就不累,這指的是你心的展現。

  我跟你們分享一個方法,我們談過想跟受,我針對這個問題來講。大部分人都是先有想法才有情緒,當然也是不同的情況,但是我們可以根據這個想來說明。你的想法常常會產生情緒,你大多數都是屬於這種狀態。那怎麼辦呢?改變你的想法,你就改變了你的情緒。但是,你做得到嗎?比如,別人罵你,你的想法是很直接的,覺得別人看不起你,不尊重你,在辱駡你,你自然就會生氣,或者會反擊。這是很習慣的。關鍵就在於我以下要講的幾個概念:

  有想法,第一個叫做想,第二個叫做非想,第三個叫做非非想。我以應用的角度來解釋。第一個想,叫做慣性,就是你的習性。因為你習慣如此,你自然會生起,而這個想會讓你不斷地造業。非想,即它跟前面的想法不一樣。你本來要生氣,結果一思考下來,比如:「你罵我就是看不起我。」這是第一個想法。容許你生起第一個想法,但是你不要馬上反射。你要馬上非想,你再想一下,要推翻你的第一個想法:「其實,他罵我,說不定我真的有哪裡做不好的地方。」第二個非想,就叫做理性。但是,這樣還不夠。你要再想,即是非非想,這個非又推翻前面的想法:「其實,他根本就不是在罵我,他是在教導我。」所以,你的心就平靜了。故子曰:「三思而後行。」假設你沒有辦法不起分別想,好好應用這個方法,你會覺得妙不可言。你還可以教導你的家人和一般人如何用這個方法管理自己的情緒。

聞後思惟:你能夠跳出自己的慣性行事呢?

閱讀 401 次數
DMC Firewall is developed by Dean Marshall Consultancy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