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週四, 16 六月 2022 21:43

暢談六祖壇經(1120)誰生分別

作者  禪儒達觀 整理者:心燈 讀誦者:心音

 

  曰:仁者自生分別。師曰:汝甚得無生之意。曰:無生豈有意耶?師曰:無意誰當分別?曰:分別亦非意。師曰:善哉!少留一宿。時謂一宿覺。後著《證道歌》,盛行於世。

  六祖問「誰知非動」,玄覺答「曰:仁者自生分別。」因為有分別,才會問是誰。有的人,公案看多了,都在套公案,那是不親切的。你如果懂得,就要用你的方式展現出來,內行人一看就會懂。每一回合之後,六祖都會讚歎永嘉大師,這一回亦不例外,六祖大「師」贊「曰:汝甚得無生之意。」「意」有兩種內涵:一,意即真實意,你甚得無生的真實意;二,意即心意,你甚得無生之心。就看你從什麼角度去解釋。

  玄覺回答:「曰:無生豈有意耶?」這是第三回合,即:「無生豈還有一個心意呢?」也就是說,連這樣的心意也不可以起。玄覺所回答的「意」,並不是針對真實意所回答的,而是心的意思。因為無生本來就不動,怎麼還有心呢?此即「於第一義諦而不動」,即是體。

  六祖大「師」再問「曰:無意誰當分別?」即:如果沒有一個心,誰在分別啊?《六祖壇經》讀到這裡,你會發現你其實並不真正明白,因為你不知道他們到底在說什麼。這一段談的是用,前面談的是體。六祖大師到黃梅拜見五祖弘忍,砍柴踏碓八個餘月後,聽聞到神秀在前廊寫下的那一首偈,六祖亦請人書寫了一偈作為回應,即:「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五祖見之曰:「亦未見性。」因為六祖當時並未談到妙用,而只談到了空體。同理,玄覺之前已經悟到體是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快不慢,六祖繼續問下去,就是要讓他徹徹底底地明瞭。

  玄覺答「曰:分別亦非意。」即之前所講的「分別一切法,不起分別想。」他的分別並非意識,不是我們所說的見分與相分,而是善分別。聖人的心如鏡,故分別並非意識,而是本覺,即「善能分別諸法相」,即是用。此句出自於《維摩詰經》。

  至此為止,六祖大「師」為玄覺體用皆作了印證,故「曰:善哉!」你看這個公案,表面上好像永嘉玄覺比六祖更厲害,其實六祖是透過層層追問,希望他「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少留一宿。」既然來了,就留下來過一夜吧!「時謂一宿覺。」

  永嘉玄覺大師「後」來「著」有一篇「《證道歌》,盛行於世。」《證道歌》很有名,描述的是永嘉大師證道的境界,寫得很好,境界也很高。永嘉玄覺雖然是天臺宗的子孫,但是他也是很感謝六祖惠能大師。所以,他在《證道歌》中很清楚地寫出一段話,即:「自從認得曹溪路,從此生死不相關。」以此來表明他是在六祖這邊悟道的。

聞後思惟:如何是善分別?

 

閱讀 702 次數
Our website is protected by DMC Firew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