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你不要學到沒有感受,因為你不是無情。一個境界產生,你一定有感受。「師父,他罵我,我很生氣,我這樣算是修行人嗎?」如果你沒有罵回去,已經有修行了。你知道各種境界產生的過程嗎?你分析得越細膩,就代表你越認識你自己,你越來越瞭解五蘊是如何運作的,五蘊即那個「我」。
人的感受有三種: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此三受,是身的感受。嚴格說起來,受有五種,即憂受、喜受、苦受、樂受、舍受。這五種感受都有,是心的感受,故心的感受範圍比身更廣。一般簡單的說法,都只講三受。你學佛,進入修行,你要活在哪一種感受?若都不受,豈非形同草木?你不要套名詞,而是要消化,即是以自己的語言講出來。
不活在這些陷阱是什麼狀態?一定不是沒有感受,那叫做正受。而一般修行人修行,就是喜歡這兩種感受。這兩種受假設不產生,他就會退道。這五種都是陷阱,它都不是真實,因為它隨時會消失。你抓住任何感受,就如同你用手去抓浮雲、流水,抓都抓不住。抓它,你的手會用力;抓不住,你又會很難受。
色蘊生起,一定會生起感受。你可以先觀察這些感受也是緣起的,也是各種條件形成的,也是無常的。並不僅僅色蘊是無常,這五個都是無常。我是以修行的角度來講:你罵我,我不舒服,但我在觀那個不舒服是無常的;你讚美我,我的心很舒服,但我在觀那個舒服是無常的;你跟我既不特別親近,也不特別疏離,那個感受表面上並沒有多大的起伏,但我觀那個感受也是無常的。我自己起個煩惱,我有掛礙,我憂心,我擔心,我要觀:我生起這個憂慮,它也是無常的。讀了《壇經》,我很高興,很法喜,我觀那個法喜也是無常的。你不要小看這個動作,這就能讓一個人證得阿羅漢。南傳的修行,很多人就是停留在此處修。
色受想行識,用一個最粗糙的說法,你所謂的痛苦、煩惱,其實就是苦、憂的感受。你的內在就是苦,就是憂愁,就是擔心、害怕、恐懼、不安,這包含在感受裡面。我們的修行不是停留在這裡,而是要照見五蘊皆空。如果你停在這裡,你如何能徹底觀察自己、深刻瞭解自己呢?所謂自己,即是五蘊,所以你要觀察。
當你生起了這些感受:你觀察你的感受,它是無常的;你不觀察,它也是無常的。並非你觀下去,它才是無常,它本來就是無常,只是你有稍加注意,即為作意。當色蘊形成,你生起了感受,這個時候你便產生了自己的想法。比如,苦受,當你生起苦的感受,你有自己的想法,你常常想:「如何讓它消失?」當你被人家罵之後,你是沒有能力讓它很快消失的。當苦的感受生起來,你一般都會產生兩個動作:不是要去逃避這個苦,就是要將這個苦丟給對方,即是攻擊對方,以牙還牙。你踢我一腳,我就還你一腳;你罵我一句,我就還你一句,但通常不止一句,我會回一串。這個苦生起,你有慣性,你會想讓它消失;這個樂生起,你會希望它持續。這就是承認有苦與樂。不論你希望苦消失,還是樂持續,都在你內在的貪和嗔在作祟。
聞後思惟:你是如何對待你的各種感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