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問:上人攻何事業?數日塑就真相,可高七寸,曲盡其妙,呈似師。
六祖再「次問:上人攻何事業?」六祖對方辯很恭敬、客氣,尊稱其為「上人」。「攻何專業」,關鍵在於「攻」字,所謂「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即:一,你有什麼專長?二,你出家這麼久,你也到處參訪,你平常如何專心修行呢?
六祖問話與一般人問話不太一樣。你問話時,你的心態:一,是客氣;二,找話題;三,無聊;四,揭人隱私。全世界七十億人口,我難得跟你聊天,這樣的因緣、機會是多麼地難能可貴。太難得,太稀有了!你難得遇到一個人,你卻只是問他:「你近視幾度?你頭髮怎麼那麼白?」你不好好把握彼此相聚的機會,只會講那些無聊的話。
我們不要攀緣,但是要隨緣,也就是要懂得把握因緣。你當開口就像蓮花,開口就能夠講出智慧的話,開口就能夠啟發人心,開口就能夠讓人回頭是岸。你若不懂,就當學習。否則,你就是亂消遣,亂造苦業,這對你是沒有意義的。
我很注意說話,我國中的時候就已經會這樣了。很多人在讀國中的時候,到他同學家裡去,大部份人幾乎都不會跟同學的家人聊天,只有少數幾個比較優秀的才會。但是,哪怕會聊天的人,也只是一般問候,之後就不知道說什麼了。我小學的時候只是個孩子,到了國中就突然之間長大了。所以,我讀國中時,到同學家裡,我一定會跟他家裡所有的人聊天,包括他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叔叔阿姨等。我對他們講的是關心的話。罵人是一種習慣,鼓勵人也是一種習慣,所以,我早就已經養成習慣了。
既然六祖問,「方辯」便答「曰:善塑。」六祖大「師正色曰:」正色即:六祖很嚴肅地面對這個問題。比如,我上課,假設有一個同學從遠處來,我就會稍微多關心他一下。遠道而來,他就是有心來,我們應該要好好把握這樣的因緣,好好為他點化或開示或解疑。「汝試塑看。」六祖很慎重地跟方辯講:「既然你善於雕塑,那你就塑塑看。」我們一般人真的不會聽話,我們聽到六祖大師叫我們去雕塑,我們就去雕塑。佛性是無形無相,六祖大師其實只是在點化、啟發他,並非叫他去雕塑,而是:你去試試塑塑你的佛性,你把你的佛性雕出來給我看。比如,你會算盤,我就說:「那麼,你就幫你自己算算看。」即:你要清楚、明白,你要知道你要做什麼。
「方辯罔措。」他聽不懂六祖的話,他不知道要雕哪一尊菩薩,於是「數日塑就」一副六祖的「真相,可高七寸,曲盡其妙,」其形「呈似」六祖大「師。」
聞後思惟:和他人相處時,你能夠讓人受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