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吃喝玩樂有興趣,但是我們對「我」沒有興趣。什麼是「我」呢?你認為:「我是我的身、我的心。」你為什麼來學佛?你會說:「因為我的煩惱讓我很痛苦。」你一直說「我的」,開會的時候,你說:「這是我的想法,僅供參考。」如果不講「我的」,你可以形容「我」嗎?你說:「我就是自己。」自己是什麼?如果是內心,那內心是什麼?你的重點都是擺在「我的」:我的孩子、我的先生、我的房子、我的事業、我的煩惱、我的掛礙……我不想跟你談「我的」。我們一般談我的存在,都是從「我的」去回歸我,如果你不談「我的」,你好像談不下去。你認為:「我有身心,所以我覺得我存在。」假設不談身心,能談「我」嗎?
你靜靜地去思維,假如你不從「我的」角度來談「我」,你會察覺到,那個「我」好像沒辦法談。當你不知道如何去談的時候,我看你有什麼體會,我就是希望你當下能體悟。此時,你可能會體會到無我。即:你一直覺得有「我」,你把「我的」概念拿掉,那個「我」的概念如果生不起來,你會有什麼體悟呢?你一直覺得有個不變的「我」存在嗎?說不定你可以領悟到無我、真我;說不定你會領悟到空,一切畢竟空寂;說不定你會領悟到實相。
你的觀察、認識是要讓你覺悟,僅此而已。後面的東西不是我的問題,是你的問題,我只指引你,讓你起疑惑。把「我的」都拿掉,那個「我」到底是什麼東西,你們各自去解讀。對於懂的人,無我就是真我。不懂的人,無我就是沒有,真我就是有,無我就是斷滅,真我就是常見。在我們生命當中,沒有對待的概念,但是講法卻要講對待,因為如果講的人知道自己在講什麼就都是對的。比如,佛經一打開,就是「如是我聞」,後面又講無我,你看經典會看到衝突的東西。因為時空背景不一樣,每個因緣條件不一樣,所以佛說法會用各種名相,該怎麼講就怎麼講。比如我一上課就會講:「大家要好好聽課,會有所收穫。」講到最後,我卻會問:「有一顆心在聽嗎?有什麼所得嗎?」
接下來要講的是第十二個公案,這個公案能決定你到底會不會修行。會修的人就看得懂。但是,縱使你看懂,你也有可能不會修。你聽過這個公案之後,不要隨便跟別人講,因為別人修行的概念跟你不一樣。第一,這個人不該講,你不可以講;第二,這個人不服你,你不可以講;第三,這個人很傲慢,你不可以講;第四,這個人講了不受用,你不可以講;第五,這個人,你的能力不及他,你也不可以講。你的心都很想跟別人說,證明你比別人更有能力。你回家之後不要講,但是你只講關心的話。沒有因緣是不講的。我聽到很多人跟別人講佛法,但是從來不關心別人。
聞後思惟:你有尋找、思維過「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