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做錯事情,說:「請你饒了我,以後再也不敢了。」以後卻依舊照犯。而行昌說到做到,他看破人生虛妄的一面,所以他決意出家了。六祖之前不是不收他,而是馬上收他不方便。從我教書以來,我有三個學生出家,都不是跟我出的家。為什麼?我跟他們說:「女眾還是到女眾的道場去出家,男眾最好去大道場歷練。我們那邊沒有道場讓你歷練。」
出家之後,行昌具戒精進。出家人一定要受三壇大戒,他受完戒之後,很精進修行。一般人不見得能如此,很多人都在混。你是精進修行,還是有興趣修行,還是趕上修行?你是不願修行。你講因緣未到,這是亂用。這個概念,你是要查經典,還是問自己?這個問題,要看哪一部經典呢?修行是好還是不好?大家開始覺得很納悶。修行如果不好,你們為什麼沒有去香港三天兩夜遊,卻要把這麼好的年假拿出來聽《壇經》呢?可是,為什麼你們修行卻修不下去呢?就像上次講《金剛經》,我改變一個模式,不是聽完課之後靜坐,而是分六組,每個人出來分享。各組講完之後,我講了一句話:「文不對題」。你就是搞不清楚自己的內心世界到底要怎麼樣,因為你的內在同時進行兩個,好像來聽課是一種精進,但是對現象界還是放不下。
你不要誤會,放下不是放棄,不是不做事,不是消極,不是逃避。放下,即是叫你去做,但不執著。我只要談到現象界,很多學佛的人就誤會:他們學佛之後,想放下他們的事業;有的人當老闆,學佛之後,公司就要倒閉了;有的人以前樂在工作,學佛後辭職,去道場讓師父養著;有的人聽課之後,回家就準備辦離婚。
所謂色不異空,色即是空,跟現象界不衝突,只是讓你不要執著現象界,不是叫你放棄現象界。放下,反而能勇敢面對現象界,該做就去做,做了,不論結果如何都不執著。就像醫生看到一個病人,用心去治病人的身體。救治之後,不論病人是生還是死,他都盡心盡力了。不能因為救好就很有成就感,或是救不起來就鬱鬱不得志,好像再也沒有勇氣當醫生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因緣條件,俗語道:「神仙沒辦法救無命客。」但是你要用心付出。
你為什麼不精進?因為你一直執著現象。在佛法中,把現象講成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你的六根,你的感官系統去接觸外面的世界,你就迷惑在外面的世界。你來聽課,其實也是六塵的現象。你喜歡聽,所以就讓你聽。另外有一個人去聽音樂會,他也喜歡聽。都是聽,只是那個人是聽音樂表演,你是聽《六祖壇經》。哪一個比較殊勝?都殊勝,都不殊勝。只要你不改變就不殊勝,我管你聽什麼。你去坐捷運聽車子的聲音,說不定能開悟,那就很殊勝。
改變決定在自己。第一,為什麼不改?第二,為什麼不快?第三,為什麼不在當下?還要拖拖拉拉做什麼?為什麼還在拖一具死屍,接著去吃人家端出來的屍體。拖著自己的屍體,去牛排館吃屍體,吃完之後,明天人家出殯的時候去送屍體。聽起來好恐怖!
聞後思惟:你什麼時候下定決心改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