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週一, 31 十月 2022 08:14

暢談六祖壇經(1255)落入兩難

作者  作者:禪儒達觀 整理者;心燈 讀誦者:心音

  你若是初學者,謹記一些名相尚沒有問題。當你學到最後,生起矛盾,你會覺得很苦。比如,大乘法都在講「眾生皆有佛性」,而當你讀到「一切法空無自性」時,這樣的概念就會在你的內心打結。比如,你跟孩子說:「走路要靠右邊。」你的孩子走路就靠右邊,任何狀況都靠右邊。你能這樣教嗎?正常的情形靠右邊,突發的狀況有時候則要靠左邊。一般人的腦筋,你教他靠右邊,他就靠右邊。假設你移民到國外,國外走路是靠左邊,你從此就教你的孩子走路靠左邊,那也是不通。不要說靠右,你就執著右;不要說靠左,你就執著靠左;也不要說,其實走路靠左還是靠右都不安全,因為車子不知道走哪一邊,所以你應該走安全島。我看到很多車子也開到安全島上,那也不安全。所以,佛法一直告訴你一個概念:法無定法。

  你讀佛法,常常起矛盾,因為你不知道佛為什麼這麼說。你抓住一個概念不放,接著你會問:「佛性到底是常還是無常?」就像:「走路到底是要靠左邊還是右邊?」佛法不可以這樣問。又比如:「師父,人到底有靈魂還是沒有靈魂?」又比如:「到底有極樂世界還是沒有?」你不要用這個模式來請法,否則你都是落兩邊。

  之所以有這樣的名相,是因為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佛談無常,有其時空背景;佛談真空,亦有其時空背景。佛只是要破你的執著,破了之後,那個東西你就要放下,要捨棄。而且,不可以對每個人都這樣講。一般法師就是自己學什麼就講什麼,但他不是開悟通達的禪師,他沒辦法破你的執著。

  你的大腦告訴你聽得懂,你卻用不出來,你一直活在《涅盤經》所講的心意識而跳不開。你不要小看這個問題,你這個概念弄懂了,你的子女、朋友常常會跟你談一些矛盾的事情,或請教你該如何做,諸多問題,你都可以迎刃而解。比如,到底要上班還是創業?到底要單身還是結婚?到底要先成家還是先立業?到底要在國內讀書還是出國留學?到底要留在臺灣還是到大陸發展?臺北的房價這麼高,我到底要買還是租?我到底要到臺北還是到鄉下?所謂跳開這個問題,即你回答哪一邊都是錯的。當別人只是問你兩邊的概念,你怎麼回答都是錯的。比如,住臺北還是住高雄?你說當然是住臺北好,或當然回高雄好,這都是錯的。其實高雄、臺北並非重點,重點在於你要做什麼。你若是知道自己要做什麼,自然就知道你在何處安身立命最適合。這不是打太極拳,而是清楚地告訴他:「你的方向搞錯了?」用矛盾、兩難的問法都不對,為什麼世間人都搞錯方向?比如,師父,我的孩子不孝順,如何讓我的孩子孝順?他的問題是他的孩子孝與不孝,但他卻沒有考慮到他自己孝與不孝。你的孩子孝順,你不孝順,誰會下地獄?當然是你下地獄。你也不要問:「師父,我很孝順,我孩子很不孝順,是什麼因緣呢?」

聞後思惟:如何離開矛盾的陷阱呢?

 

 

閱讀 445 次數
DMC Firewall is developed by Dean Marshall Consultancy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