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週二, 08 十一月 2022 12:07

暢談六祖壇經(1261)誠心正意

作者  作者:禪儒達觀 整理者;心燈 讀誦者:心音

  有同學問我:「見性是功,平等是德,究竟是什麼意思?」我回答說:「不要談那麼深,功德其實就是一種功夫。」你有功夫,就會自得,否則,你什麼都不能受用,什麼也不能領悟到。你會說:「師父,如何下功夫呢?」我會很隨性跟你談。有時候用佛法談,有時候用《易經》,有時候我也用孔、孟來談。

  孔子是不是開悟的人?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從心所欲」,他沒有綁住他的心,而能讓他的心自由自在。四祖道信為法融禪師開示時說:「隨心自在,任心自在。」我們也是從心所欲,但卻會逾越那個範圍。我們心中生起貪嗔癡,只能夠察覺到而已。我們怕又生起雑念,就趕緊念起阿彌陀佛來。

我不會說:除了佛法,其它都是外道。這是孔子的自敘,內行人一看就知道這已經是個開悟之人,除非他吹牛。這就是六祖所言之「對境心數起,菩提這麼長。」我們對境不太敢起,因為我們怕自己造業,怕我們迷失,怕我們被污染。

  問題在於,你是什麼心。你如果是差勁的心,所生的念頭當然差勁。你的心真誠嗎?你請教佛法時誠懇嗎?如果有人不誠懇問你,你有權力不回答他。態度不誠懇,答對、答錯都失去意義了。如果你家不和,你們夫妻相罵都很有道理,那也是沒有意義的。

  你對《六祖壇經》誠懇嗎?「誠」這個字有很多涵義。誠就代表真。如何才能夠識自本心?能夠瞭解自己的真心?談誠,也會談到敬。你很難誠敬三寶。誠就一定有實。誠就一定有如,講不完。《中庸》將道理歸於「誠」。由於心誠,一切自然明瞭,這是很高的境界。心百分之百誠,那一種狀態就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即沒有任何的雜念。就在這一種狀態之下,就「明」,你就明白了。

  如何止息妄心?你認為可以透過觀呼吸或參禪,這些都是方法,透過這些方法讓你的心靜下來。「誠」,即直接告訴你答案,你真誠的心是清淨的。真誠是很善、很美的。而且,誠才能夠感動人心。我跟同學作過一個譬喻:比如,你每天都在做好事,你每天都在讀佛經,或你每天都在打坐,但是當別人跟你在一起的時候,沒有一點安定感。這種感覺講不出來,是一個人內心所散發的力量,那一種力量我們也可稱之為磁場,這就是內在的修為。

如果你讓別人的感覺是:我不喜歡跟你在一起,我跟你在一起好像心中沒辦法平靜,你就當注意。當你不講話的時候,別人走過來,或坐在你附近時的那種感受,你能夠感覺到呢?很多家長只要坐在客廳,孩子就不敢出現。若你是這樣的家長,你就要檢討,因為孩子不敢靠近你。心雖然看不到,但是它卻有力量。而且,每個人都有心,所以彼此都能夠感應。你誠心與否,別人是能夠知道的。我也常常觀察我自己:我真誠嗎?

聞後思惟:你待人處事真誠嗎?

 

 

閱讀 363 次數
Our website is protected by DMC Firew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