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週日, 27 十一月 2022 20:41

暢談六祖壇經(1280)門戶之見

作者  禪儒達觀 整理者;心燈 讀誦者:心音

 

  接下來我們要談的,是神會大師參拜六祖大師的公案。說到神會大師,我們一定先要為他平反。後代學禪的,很多人不認同神會,因為在這個公案中,神會常常被六祖罵,說他是知解宗徒。但是,此一時彼一時。他還未悟時,當然就是這種狀態,悟後就不一樣了。我們之所以能好好讀《壇經》,其實要歸功於神會。

  神會這一段歷史我們要談。如果你讀了《壇經》,你對六祖的思想還不夠清楚,你應該去讀《神會語錄》。在六祖大師門下大徹大悟的人,《壇經》有記載的有四十三人,但是真正有資料留下來的就是神會。神會的思想完全繼承于六祖大師,所以他的思想有助於你對《壇經》的理解。問題,現在學禪的人很少讀《神會語錄》,就是因為對神會有偏見。縱使有研究,也是只研究他的一篇《顯宗記》。但是,《顯宗記》很短。

  六祖談出頓悟,是讓很多人很驚訝,很不能接受的。在六祖那個時代,就有很多學道者、高僧大德探討過這個問題。所以,後來,有很多人跟神會問答,都被記錄了下來。那些資料,後來在敦煌石窟中才被發現,在正統的大藏經中是沒有記載的。胡適曾研究過敦煌石窟的資料,反推回來,認為《壇經》是神會做的,因為思想太相似了。所以,才有印順導師和錢穆等人對此提出論戰。

  神會的語錄有談到一段:一個僧人問神會:「九層的高臺還是需要從一層二層三層爬起,哪有不需要這些階梯,就能到達九層的高臺?」神會笑笑回答:「你說的是高臺嗎?應該是土堆吧!」《壇經》中,大家沒辦法理解或接受的論點,神會都作出了回答。《神會語錄》能讓六祖的思想更完整地呈現。

  神會這一輩子拜過兩個老師:一個是神秀,一個是慧能,所以他對兩位大師的法都很清楚。如果他只跟慧能學,他來批評神秀,那就沒有道理,而反之亦然。我常常講:你是學儒家的,你卻來批評佛家。在歷史上有很多名人,有的人排斥佛教,像唐朝的韓愈,像宋朝的朱熹,像明朝的王陽明,這些都是大學問家。歷史有記載王陽明悟道,朱熹十九歲就考上進士,王陽明是二十八歲。朱熹身邊常帶一本書,就是宋朝最有名的大慧禪師的著作。他們這些人都讀過佛法。

  講得客觀一些,儒家可以開悟,道家可以開悟,佛家也可以開悟,我認同。但是,哪一家把真理講得最透徹、最圓滿?你去找一個收破爛的,你把儒家的經典、老莊的經典和佛家的經典,問問哪一家的最重。是佛家的。我講的是現象。儒家的書不多,老莊的書就是《道德經》和《南華經》,佛家的是大藏經。我故意講很膚淺的概念,佛家的書很浩瀚。我只是講重量而已,不講內容。

  至於佛教的內容,或其思想圓滿與否,你要摸著良心研讀下去,你不可以睜眼說瞎話。你不研究,就提出批判,這樣就不合理。但是,一般人卻不願意研究,只願意批評而已,而且還道聼塗説。聽別人什麼,就跟著別人一起批評。我們要擺開所有是是非非的概念。不懂,為什麼要去批評別人呢?不過,我可以知道他們的心態。比如,假設你住臺北,你就想介紹臺北文化而非高雄文化,因為你是臺北人。臺北有文化,難道高雄沒文化嗎?因為我是儒家,我就想盡辦法鞏固儒家,這個心態我們能瞭解。但是你千萬不要犯一個錯誤,你可以發揚臺北文化,可你不要批評其他縣市的文化,也不要說你的文化優於其他的文化。我們常常不知不覺會掉入這個陷阱。為什麼會有戰爭?為什麼人會比高下?都是自己的執著在作祟。

聞後思惟:學了佛法,你是否也會排斥其他學說呢?

 

閱讀 423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六, 03 十二月 2022 13:24
Our website is protected by DMC Firew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