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年九月三日,有詔獎諭師曰:師辭老疾,為朕修道,國之福田!師若淨名托疾毘耶,闡揚大乘,傳諸佛心,談不二法。薛簡傳師指授如來知見,朕積善余慶,宿種善根,值師出世,頓悟上乘,感荷師恩,頂戴無已,拜奉磨衲袈裟及水晶缽,敕韶州剌史修飾寺宇,賜師舊居為國恩寺。
「其年九月三日,有詔獎諭師曰:師辭老疾,」六祖其實並沒有推辭武則天和中宗皇帝,他人雖然沒有去,卻把法帶去了。六祖大師借疾,其實是「為朕修道,」有這樣的聖人出現在那個時代,又出現在自己的國家。六祖對於唐朝的影響很大,確實是「國之福田!」簡而言之,如果有一個人開悟,對他所處之處的影響是很大的。六祖大「師若淨名托疾毘耶,」「凈名」即《維摩詰經》,維摩詰居士的開場就是裝病來度化眾生。武則天不但沒有不高興或罰戒六祖,反而因其託辭而讚揚他。
「闡揚大乘,傳諸佛心,」大乘談的就是心。「佛心」,狹義而言,你瞭解釋迦牟尼佛的心嗎?廣義來講,佛心即你的心。你什麼時候把眾生心變成佛心,就看你。我這樣說是方便說,因為即心即佛。這一顆心,好好體悟,好好善用。迷悟在心,你願意與否,還是你的心在決定。大乘法的重點在於「談不二」平等之「法。」學佛之人,真正瞭解不二的並不多。佛法說「大乘」,大家都認為是跟小乘的區別。若是以大來對小,就不叫大。超越大小之大,才是大。就像我們說:「我比你高。」還有一句:「一山總有一山高。」你有多高也不高。
「薛簡傳師指授如來知見,」六祖所講的,即是佛的知見,是大乘知見,是不二之法的知見。每個人都在談佛法,但他談的是什麼知見,是聲聞、緣覺、菩薩還是佛的知見,你要分清楚。你談他是什麼知見,你就不會誹謗佛法。
學佛首先就是要學正知正見。我是很大力推廣《壇經》,建立正知正見最好的經典就是《壇經》。當然你們可以從《佛學概論》慢慢讀,或從其他經典慢慢讀起來,但不見得能在最短的時間建立正知正見。《壇經》在佛學院,是研究所才可以讀的,一般初級班的同學不可以讀。初學時要從四聖諦開始談,否則很容易我執不破,而產生增上慢,把佛性當成「我」。
「朕積善余慶,宿種善根,值師出世,」人不要一直活在不知足。菩薩化身是你看不出來,每個時代都有其因緣,你要好好地把握此時、此刻、此生。真的懂,你才會把握。能夠遇到六祖,又能「頓悟上乘,」聽六祖說的頓悟法門,故以最恭敬的心「感荷師恩,頂戴無已,」恭敬禮拜,五體投地。之前讚美六祖,此處代表自己愛民如子,有種大乘善根,此生此世,才能遇到六祖大師,如同佛一般。六祖的開示,對於太后和皇帝一定有影響,但悟後什麼程度,我們估且不論。
太后及皇帝「拜奉磨衲袈裟及水晶缽,」此袈裟相傳是高麗真絲所製作的,缽是本自於海南島的水晶做成的。「敕韶州剌史修飾寺宇,」六祖的故里,從前稱為新洲,現為新興縣。「賜師舊居為國恩寺。 」感恩完了要有行動,理事要配合。國恩寺寺院中有一個塔,寺院中有一間比較靠近六祖的故居,另一間比較遠。你只要坐巴士到這個城鎮的前面,就會看到一個大牌「歡迎來到六祖惠能的故鄉」。你會感覺到,經過一千五百多年,六祖的影響力仍然繼續下去。
聞後思惟:此生有幸聽聞佛法,你心存感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