煩惱與菩提對、常與無常對、悲與害對、喜與瞋對、舍與慳對、
「煩惱與菩提對、」察覺到自己起煩惱,在那個當下,就可以轉換成菩提,這是很直接的。能察覺,這叫做始覺,就是我開始能察覺。覺,佛即是覺,一剛開始就是要察覺。若不能察覺,你如何成正覺呢?觀察到自己怎麼樣,這是很重要的。與邪見相比,煩惱還是從邪見來的,只是邪見在思想的層面,而煩惱在起心動念的程度。煩惱即菩提,但不要講菩提即煩惱,否則就不用修了。
「常與無常對、」不要執著「常」,也不要執著「無常」。怎麼用?常有常用,無常有無常用,都要會用。我們常講現象是無常,本體是常。我們常講應用是無常,本體是一種常住真心的常。你想明白常與無常如何講、如何用、如何說,要好好讀《涅盤經》。
常與無常,即是兩邊,不要論對與錯。常與無常是方便說,佛這麼說,是因為:凡夫與外道執著常,故佛說無常來破常;二乘人執著無常,故佛講常樂我凈來破二乘人。這就是互破,即是因緣,何因何緣,即以何方式來度化。只要能針對你的問題突破,就是妙智慧。
如果你起一個概念什麼是正確的,比如緣起性空是正確,但是你用不出來,則一點意義都沒有。有人問禪師,佛法是一還是二,就像《法華經》所講的「無二亦無三,唯有一佛乘。」禪師回答:「一且不可得,何況談二與三。」這個概念不是靠解釋的,而是他知道佛的真實意。很多修行人修很久,到處參訪開悟者,他們懂法義,也讀過很多三藏十二部的經典,為什麼卻不能悟?其關鍵在於,他們只懂三藏十二部經典的意思,卻不明白如來真實意,不知道佛為何要這麼說。禪師幾乎都不解釋經文,他只是在破你。
「悲與害對、」「慈」與「毒」比較偏向心,「悲」與「害」是付出行動。害不一定是要害人,而是從損人的角度來看。
「喜與瞋對、」我們要隨「喜」,不要嫉妒別人,嫉妒與「瞋」相應。對比你差的人,你心惡時會輕視他,心善時會同情他;對能力或條件比你好的人,你也不見得會敬仰他,你常常只會嫉妒他,或講風涼話中傷他。隨喜的心,你表面上覺得很簡單,但是人的內在有一種概念:要不得別人好,這其實就是瞋。
其實,我認為喜是最簡單的:我願意看到別人好,願意看到別人比我有成就,願意看到別人去行善,願意看到別人突破了,我的內在是願意看到。所以,「慈悲喜舍」這四個字,你應該從喜先做,你要真心為別人好,我一點嫉妒心都不會生起。你表面上覺得很簡單,但是你捫心自問,從小到大,你們同類中有意無意都會競爭,或同參道友中有意無意會爭寵、比較。比如,叫你們上臺分享,你們都不肯,你們內在就是有這種概念。所以,想講的人永遠都想講,不想講的人永遠都不想講。
「舍與慳對、」「舍」即是佈施,就是放下。對人叫佈施,對自己叫放下。你要佈施,尤其要無住佈施,這樣才能破除你慳吝的心。
聞後思惟:如何從你的障礙中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