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週四, 09 十一月 2023 19:38

暢談六祖壇經(1491)定下心來

作者  禪儒達觀 整理者:心燈 讀誦者:心音
 

  你的心該定下來,看你要走哪一個方向。我不敢叫你讀一部書,因為你做不到,一部書是不能滿足你的。我從佛法的角度來跟你們報告,之後再任君選擇。

佛法表面上分大乘和小乘,以真理的角度根本沒有分,因為真理根本沒有大與小。差異何在?它的質是一樣,量不一樣。即,它所悟到的是一樣的,就是空。小乘和大乘要解脫,都要悟到空。量不一樣,即心量不一樣:一個是獨善其身,一個是兼善天下。

北傳佛教,一般都是學大乘。古時候沒有分三系,而只分空宗與有宗這兩系,後來才慢慢變成三系。這三系,哪一系是最究竟、最了義?空宗就是般若,就是中觀;有宗就是唯識,就是法相,就是瑜伽;心宗就是如來藏,就是佛性。此三者發展不同,空宗是龍樹菩薩,已經把空的意思發揮到最好。但是,有人對龍樹菩薩的空沒有徹底瞭解,所以後來才有了唯識的演變。

很多人看了《解深密經》,認為最究竟的就是有宗。唯識學家當然認為唯識學最究竟。我們學了禪宗,尤其是我們中國佛教,我們的思想幾乎都走向心宗,都走向真藏唯心,就是真如、佛性、如來藏,我們認為常住真心是最究竟、最了義。但是,學般若的人,一定會說般若最了義。我不跟你說哪一宗最了義,因為它各有師承,就一定是各說各話。

我講課,也不能以我個人來談,否則就不客觀。說哪一宗了義,都是徒子徒孫在說的,真正開悟的人不會這麼說。開悟的人都說哪一宗最了義?你會問:「開悟的人是誰?」我們中國佛教大乘有八宗,每一宗的宗祖,幾乎都是開悟的人,八宗共推龍樹菩薩為祖師,而龍樹菩薩在弘揚空宗。

  我所講的,不是我個人的看法,而是歷史。我們要客觀地去作結論。這些程度比我們高的人,都會共推龍樹菩薩,難道你會懷疑嗎?禪宗第十四代祖師,就是龍樹大士。學禪的有兩種看法,有的人把禪宗歸納在如來藏,因為禪宗談心,好像心就是主體。達磨祖師來到中國,傳《楞伽經》,故幾乎是以心為主。禪宗有一個很大的轉變,即六祖是因般若開悟的。所以,我從頭至尾,這兩種都有講。你說禪宗的思想是如來藏或是般若,我都不反對,因為各有因緣。以我個人而言,我是比較偏向般若。為什麼?因為般若給我的答案,我最滿意。你要勇於思考,勇於挑戰。一般人學禪的,都偏向于如來藏,偏向于常住真心。但,別人這麼講,你不要動不動就說他不對。

  法義,有的是了義,有的是不了義,有的是權說,有的是實說。這句話出自大般若經:菩薩摩訶薩,真的懂般若波羅蜜,不見有我,乃至見佛。法相,亦不見有一切法性。《金剛經》前半部在破這個四相。「不見有我」,就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金剛經》後半部在講「見」: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故,前半部在談境,境比較粗糙;後半部在談心,心比較細膩。前半部可深可淺,後半部唯深無淺。先談破相,相好破,心難破。但是,不論是物質現象還是精神的現象,總歸還是緣起的現象,我們謂之法相。一個真的懂般若的大菩薩,他們不見,就是不執著。他們不執著法相,亦不見有一切法性。比如,有的人悟道,他講:「我已經明心見性。」此處講不見,如你見性,即是見鬼,你看到了什麼?

聞後思惟:你決定怎麼學了嗎?

 

閱讀 353 次數
DMC Firewall is developed by Dean Marshall Consultancy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