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週四, 30 十一月 2023 20:46

暢談六祖壇經(1508)用於生活

作者  禪儒達觀 整理者:心燈 讀誦者:心音

 

 

  你在學習,要知道你的程度,要知道你哪裡不懂,才能夠更上一層樓。如果你連知都不能真正知,就馬上跳過去:「我只欠親證。」這是有問題的,你沒辦法突破。從文字,你要一直用到生活。比如,佛講「見緣起」,就是要在生活中見。見緣起之前,你就要在生活中正觀緣起。

  緣起是因緣,感覺上比較簡單,好像有因有緣;說緣起是空或中道,就好像比較抽象。所以,我才會建議你們,一定要從生活中去觀察。譬如,你來上課心情好,何因何緣?你的孩子不聽你的話,何因何緣?這些問題,你不用問我,而是要問自己。你只要能夠找出答案,你就有所突破,就會感覺自己比較有智慧。你的問題是要靠你自己解決的。那一天,我跟一位同學講因緣,另一位同學問我:「師父,為什麼你講因緣,還有那麼多同學搞不清楚?」我說:「我沒辦法舉所有的例子給你們聽,所以我只能夠舉一個例子給你們聽,你們要能夠以此類推。但是,你們都不推。我沒辦法把你們家的每一件事情都舉例子給你們聽,比如,你家的小狗為什麼失蹤?你家的母雞為什麼不下蛋?我沒辦法這樣講。我舉的是比較大眾化的例子。你們每個人遇到的問題不太一樣,你們每個人回家去解決自己的問題,這是你們的功課,不是我的問題。聽我的課,下課才是剛開始而已。」

  你們不要紙上談兵。你們要真的下手,如果一個觀念可以清楚地講,可以舉出各種例子,在生活中就可以看得到。這是你的生命,你應該如此去學習。如果你還沒辦法,你就看到原來你的程度只到某個階段,你就從此處突破。所以,文字是一種知識,生活是一種智慧。但是你不要把知識當作智慧。知識是要透過思維和實踐,才能夠產生真正的智慧。你學佛不法喜,就是你學了之後用不上。學習,比如你學英文,本來不會講,第一節課上完也會說I’m sorry;你不會做麵包,學了一節課之後,你就會做麵包了。但是,你學佛卻不是如此,你就會越學越沒有成就感。所以,有的人寧可去拜懺,雖然拜懺能否消業障他看不到,但他會認為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他認為比上課更直接、更能受益。

  知識與智慧互為因緣。你對道理不夠清楚,所以你用不上。不是要百分之百懂道理,你才用得上。般若有三種: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和實相般若。你懂一分文字般若,你就可以觀照一分,接著你就可以證一分。佛法有言:「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這三者是可以同時的。問題在於,你至少也要懂一分。懂一分,是要正確的懂,而非不正確的。心如意足,法喜、願意學習,自然就會精進,心自然就會得定。心得定之後,思維即是觀,在生活中就能夠觀察,就能夠生起智慧。所以,關鍵在於法喜。

聞後思惟:你願意深入一個概念直到融會貫通嗎?

 

閱讀 269 次數
DMC Firewall is developed by Dean Marshall Consultancy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