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週日, 05 五月 2024 15:40

暢談六祖壇經(1591)應用自在

作者  禪儒達觀 整理者:心燈 讀誦者:心音
 

  恐汝等心迷,不會吾意,今再囑汝,令汝見性。吾滅度後,依此修行,如吾在日

  ;若違吾教,縱吾在世,亦無有益。

  兀兀不修善 騰騰不造惡

  寂寂斷見聞 蕩蕩心無著

「恐汝等心迷,不會吾意,今再囑汝,令汝見性。」六祖一直交待,連要走的那一剎那,還不捨一個眾生,實在是苦口婆心。他已經講過了,但還怕眾弟子尚不能體會他所講的意思,所以再三交待,希望大家見性。「吾滅度後,依此修行,如吾在日;若違吾教,縱吾在世,亦無有益。」見不見面不是重點,你是否依教奉行才是重點。你是佛弟子,或者是師父、老師的弟子,這不是憑你口中說的,而是憑你有修與否。有修,你才是他的弟子,否則就不是。「複說偈曰: 」這是六祖的最後一首偈,亦可算是他的最後遺言。

  「兀兀不修善」:這句話你最好不要解釋為「不修善,自性是不思善不思惡。」若是如此,自性並沒有產生妙用。「兀兀」即如如不動,「兀兀不修善」也是要修一切善,只是修善的時候不執著善,內心三輪體空、如如不動,不因為修善,就執著自己在修善。《金剛經》曰:「于一切法,應無所住,行於佈施。」

  你無須想東想西想怎麼樣,你本來就具足一切。所以,你不要緊張,不要以為你的知識不高,不要以為你書讀太少,也不要認為你做很多惡事無藥可救。自性是具足一切的,只要你能夠見性,它什麼都有,什麼都具足,你不要想再增加它什麼,故曰「不修善」。

  「騰騰不造惡」,「騰騰」即是自在,比如「騰雲駕霧」一說。見到自性之人,不但不造作,他就像行雲流水,隨緣自在,隨緣度日,隨遇而安。隨順一切的變化,他都能夠很自在,且又不會造惡,因為他心中沒有貪瞋癡。

  很多人表面上很自在、很率性,但是他的率性而為會逾越,會不知不覺造惡。比如,很多人很灑脫,卻違反戒律。很多人好像不在意一些事情,其實他做一些很傷人的事情。心要自在,而非我行我素。孔子能夠從心所欲,但是他不逾矩。如果你假裝自在,你就會犯戒。

  「寂寂斷見聞」,當六根接觸六塵,一定有自己的見聞覺知,但卻又不被六塵的境界所影響,此即為「寂寂」,即內心是寂靜的,人在紅塵,心不染塵。可以接觸,根塵識接觸,心中是清淨的,是不被影響的。在世間當中,不被世間人所轉,又能夠去覺悟世間所有的人,這種清淨才是真正的清淨。知道外面的世界、外面的狀況,但卻不會被境界所轉,即是斷見聞。他清淨,不被境界所轉,則不斷自斷:不斷,就不會落入斷見;自斷,就不會落入常見,此即離開兩邊。

  「蕩蕩心無著」,「蕩蕩」是流水的動態,自性雖然是清淨的,但它充滿了作用,充滿了生命力。你注意看山上的水流到大海的過程,它充滿了生命力,它遇止則止,它遇曲則曲,但它一定不會停留於某處。它止也無礙,曲也無礙,它遇到岸,不會久留在岸邊。如果你不能夠領悟這種道理,你就觀察流水就好了,它既有生命力,卻又不執著,這是自性起用的狀態。不管遇到一切境界,不管處在什麼樣的狀態,時時刻刻,心都應該無所著,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見性之人就是如此,他的生命是活活潑潑的,但他也是安然自在的;他什麼都知道,但卻是清清淨淨的;他起作用,但卻是完全不執著的。

聞後思惟:你能讓你的生命產生妙用嗎?

 

閱讀 429 次數
DMC Firewall is a Joomla Security exten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