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自性。
菩提本自性、性淨本有菩提。非可修相。非可作相。
起心即是妄。
起心者、起他希求之念、實非正念。
淨心在妄中、
或云、本淨明心非別處。惟在眾生妄心中。
但正無三障。
障正道、害善心之三障也。三障者、一、煩惱障。如貪欲愚癡等之惑。二、業障。如五逆十惡之業。三、報障。如地獄餓鬼畜生等之苦報。○此句言但正則盡凡情是正心、別不見障惑所在。
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
自顧自己過愆、即與道相當。
色類自有道、
刊定記四、類即流類。即胎卵等四也。○華嚴經、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剎海、所有眾生種種差別、種種生類、種種色身等。○此句言一切生類、各自俱有大道。
各不相妨惱。
本具大道、故無妨亦無惱。
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
道本不離人。若向別處尋道、則終身不能見道矣。
波波度一生、
波波、猶言奔波也。○岑參詩、風塵奈爾何。終日獨波波。○一生、猶言一世。
到頭還自懊。
到頭、畢竟之意。懊、懊悔也。懊惱也。
欲得見真道、
真道、真實之道。即無上正真道也。○瞿醯經下、我行真道、何用咒術事耶。○菩薩睒子經、使我今疾速成此無上正真佛道。
行正即是道。
洒洒落落之境。
自若無道心、
無道心者、無求佛果之心也。
闇行不見道。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世間有二。一為有情世間、一為器世間。此指有情世間而言。為一切有情棲息之世間換言之、即人類是也。過、過失也。罪愆也。○黃檗曰、如今但學無心。頓息諸緣。莫生妄想分別。無人無我、無貪瞋、無憎愛、無勝負、但除卻如許多種妄想。性自本來清淨。即是修行菩提法佛等。
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
言若見他人有非、即是自己之非。卻是計之左也。
他非我不非、
意言他人之非、在於他人、而我不以為非。
我非自有過。
言若以他人之非為非、即為自己之過。
但自卻非心、
卻、止也。退也。此句言、但以自己去盡非薄他人之心也。
打除煩惱破。
入道要門下曰、若無我者、逢物不生是非。是者我自是、而物非是也。非者我自非、而我非非也。即心無心、是為通達佛道。即物不起見、是名達道。逢物直達知其本源、此人慧眼開、智者任物不任己。即無取捨違順。愚人任己不任物。即有取捨違順。不見一物、名為見道。不行一物、名為行道。
憎愛不關心、
唐釋慧海曰、見一切色時、不起染著、不染著者、不起愛憎心、即名見無所見也。若得見無所見時、即名佛眼。更無別眼。若見一切色時、起愛憎者、即名有所見。有所見者、即是眾生眼。更無別眼作眾生眼。乃至諸根、亦復如是。
長伸兩腳臥。
此偈自世人若修道下至此、是祖祖相傳之身脈。大須參詳。○傳心法要下、淨名云、唯置一床、寢疾而臥、心不起也。如人臥疾、攀緣都息。妄想歇滅、即是菩提。
欲擬化他人、自須有方便。
法華玄讚三、施為可則曰方、善逗機宜曰便。方是方術。便謂穩便。方便之法、名方便。○此二句言欲化他人、自己須有逗人機宜之方法。
勿令彼有疑、
此句言以方便善巧施之於人、須使人實信己語之真、而無疑惑之餘地。所謂打破學人之疑團、勿令摘葉尋枝也。
即是自性現。
疑團既打破、即是學人之自性出現。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物物全真、頭頭現成。
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愚人誤兔之耳為角、此以喻物之必無也。○楞嚴經、無則同於龜毛兔角。○智度論一、有佛法中方廣道人言、一切法不生不滅、空無所有、譬如免角龜毛常無。○同十二、又如兔角龜毛、亦但有名而無實。
正見名出世、
勝鬘經、非顛倒見、是名正見。○華嚴經三十、正見牢固、離諸妄見。○超出世間而修淨行謂之出世。○金剛三昧經一、令彼眾生獲得出世果。○智度論一、一人出世、多人蒙慶。
邪見名世間。
非正見曰邪見。○註維摩經不二品、什曰、世間、三界也。
邪正盡打卻。
邪見正見、一齊打掃淨盡也。
菩提性宛然。
原人論註、宛然者分明貌、即顯然可見也。
此頌是頓教。
速疾頓悟而成佛果之法曰頓教。
亦名大法船。
佛以渡人過生死海、到涅槃岸、譬如船筏、故曰法船。○付法藏傳六、欲出三界生死大海。必假法船、方得度脫。
迷聞經累劫。悟則剎那間。
迷聞、聞而不悟也。若了悟、則剎那成佛。○攝論六、此時長遠、何日成佛。答曰、處夢謂經年、悟乃須臾頃。故雖時無量、攝在一剎那。○此頌至剎那間四句。總結上文。
師復曰、今於大梵寺說此頓教。
傳燈錄五、韶州剌史韋璩請於大梵寺轉妙法輪。
普願法界眾生言下見法成佛。時韋使君與官僚道俗、聞師所說、無不省悟。一時、作禮、皆歎善哉、何期嶺南有佛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