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週一, 07 八月 2006 02:48

信心銘/禪解(4)

作者  釋達觀


唯嫌揀擇

諸位!當您體會到平等心時,這個世界也就平等、清淨了!沒有所謂的分別、對立;只要您心中有個不平等,這世界就不美好,為什麼?因為不平等,所以心不平靜。
 
是什麼,讓心不清淨?因「分別」的緣故。所以大師要我們「唯嫌揀擇」。「唯」,唯有;「嫌」,嫌棄。唯有放下,放下什麼?「揀擇」,就是分別、對立的心呀!我們不能開悟,是因為時時刻刻在分別,分分秒秒在對待,所以您處在分別、對立的狀況下,你是不會悟道的。

人因分別,而有上下,上尊下卑,上下故起對立;人因分別,而有貧富,富強貧弱,貧富故起對立;人因分別,而有善惡,善好惡壞,善惡故起對立;人因分別,而有彼此,彼疏此親,彼此故起對立……,人只要有分別,則必然永遠對立,一切紛爭、痛苦由此而生。

聽到「不分別」,你們就起疑惑;明明就是不一樣,怎麼不分別?明明人的言行有好壞,表現有善惡,怎麼不分別?難道學佛之後,是非不分嗎!所謂「不分別」,不是這個意思。要人不分別,怎麼有可能?你怎麼想,都不可能。請問諸位:「我是男人還是女人?」答:「男人。」所謂不分別,不是男女不分,更非對一切現象的變化不清楚;而是您處在各種狀態之下,其內心永遠是一樣的平等與清淨,不被外境所影響。

《維摩詰經》云:「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修行之人不是「不分別」,而是「善分別」。凡夫對境,則被境轉,在境上妄起分別揀擇;智者對境,則能轉境,善分別諸法相,能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如夢幻泡影,故不被迷惑。要善用般若智慧去分別諸法相,才能產生妙用,此為「能善分別諸法相」。

舉例來說,佛度眾生,要看眾生的根器,見眾生的程度,就是「善分別」;知道對方的條件,才可因材施教。不論對方程度好壞,身份地位高低,世尊的心始終是清清楚楚,平等無別。能知一切眾生,是智慧的展現;能度一切眾生,是慈悲的胸懷。這才是「善分別」的展現。

何謂「於第一義而不動」?六祖解釋:「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外境,而真性常自在。」我們接觸一切現象,因為不知它是假象,所以染著於外境;若知「緣起」當下即是「性空」,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則心就不會執著,而能隨緣自在。

我們舉下例,花和盆來說明:

一、就「相」來說:兩者的外相雖是不同,但他們皆是因緣和合,請您好好觀察。花之所以會開,是因緣生;花之所以會謝,是因緣滅。盆之所以會成,是因緣生;盆之所以會壞,是因緣滅。其生滅變化的道理是一樣的,所以我們見相而不執著,就叫做「無相」。

二、就「體」來說:花與盆從哪裡來?又往何處去?花與盆的本來,又是什麼?能來能去,就表示沒有障礙,若花的本來不空,豈可隨著季節花開花謝呢?若盆子本來不空,怎可隨著製造而變大變小呢?故其體本空。當我們明白性空的真相,就能領悟到自性本「無住」。

三、就「用」來說:花可隨處生長,也可讓人欣賞,所以我們要善用;盆可放置一邊,也可插花擺設,所以我們要利用。請問諸位:「您覺得哪個比較有用?」答:「都很有用。」所以天下的萬物皆有用,端在於我們有無智慧來妙用,故老子言:「人無棄人,物無棄物。」因此大家也不可以自暴自棄,要能悟入本心,才可生起般若智慧,時時有此正念,即是「無念」。

因此,人只要停留在「妄分別」,而不「善分別」,便是自身的障道因緣,它讓我們不能見道;如果事事都能從體、相、用來觀照,您就可以察覺到「諸法平等,緣起性空」的真相了。

 

閱讀 3188 次數
Our website is protected by DMC Firew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