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週二, 07 十一月 2017 19:43

傳心法要講記-115

作者  釋達觀/講述 無念齋/整理

 feb2b543ae9a3a5 size28 w450 h301

師云:「若與麼,則省心力。」

  「師云:若與麼,則省心力。」這是黃檗禪師要回答裴休的話,裴休之前有問黃檗禪師說,上根器的人怎麼說法?黃檗禪師回答說上根器的人「覓他自己尚不可得」,假設連自己都不可得,那麼請問一下,還有什麼法可得呢?假設一個人能夠去體證諸法無我,你說還有什麼法可得呢?然後黃檗禪師又舉證說,經典常講「諸法空相」,或是說一切法不可得,因為黃檗禪師之前有這樣的向裴休開示,所以黃檗禪師現在回答裴休這句話。

  「若與麼」,如果真的是這樣,真的怎麼樣?真的像你前面所講的,明白這個道理,不當下就止息了嗎?什麼都不用求,對不對?所以黃檗禪師就說,如果是這樣「則省心力」。這句話你要注意啊!這句話你相信嗎?我要從這句話開始來講,如果你明白這樣的法,這樣不就得了嗎?你這樣不就得了嗎?省什麼心力?第一你不用再尋尋覓覓。我不知道你到底在尋找什麼?為什麼我說你在尋找什麼呢?第一你有佛性;第二你的心本身來講,從來沒有離開過你,這樣你到底是在尋找什麼?你能夠這樣聽到,你就相信嗎?

  舉我們兩個同學對話為例,有兩個同學,他們住在宜蘭,一個同學很用功,經典也讀很多;另外一個同學接觸佛法,差不多七八個月。所以我們那位很用功的同學,就常常到這一位同學家去,鼓勵他多讀一些經典經論。有一天,那位初學的同學聽我的課,他就跟這位用功的同學說:「師父教我們要看心,要好好的去了解自己的心,不見得要看那麼多經典。」用功的同學就跟他講說:「你不要以為師父只有讀一本經喔!其實師父是讀很多書。」這位用功的同學,這樣講也很有道理啊!然後初學者同學又聽我講說,不用看那麼多書,你好好讀一本就好,然後好好看自己的心,好像兩個都對,那怎麼辦呢?

  初學者同學說,現在請教你一個問題,既然你常拿那麼多書來給我看,我請教你,眾生皆有佛性,他為什麼會迷失呢?或是說即心是佛,他為什麼會起煩惱呢?《圓覺經》說眾生本來成佛,既然本來成佛,那幹嘛修行呢?這初學者同學問的好不好?問的很好啊!那個很用功的同學,當然不是省油的燈,因為他讀很多書,他讀的書比我多,經律論都有讀,他讀很多,他就馬上引用《楞嚴經》一段話來來回答他。他說《楞嚴經》裡面有說過一段話,他說礦要透過提煉才能成金。《楞嚴經》確實這樣說,我們就像一個金礦,但是要透過提煉才能夠成黃金,那位很認真的同學,這樣引經據典講有沒有錯?沒有錯啊!那是《楞嚴經》講的,初學者同學也很聰明,馬上回答說:「你講的是對啦!但是你講的是漸修,現在師父在講的是頓悟,那以頓悟的角度怎麼說?」那個用功的同學就笑一笑說,那你去問師父好了,所以直到那一天,禮拜天上《金剛經》,禮拜一留在這邊,他們才問我那個問題。

  在來演練一下,來最近喜歡跟你演練,配合度要高一點知道嗎?你不要不配合演出,金礦是不是要透過提煉才能夠成金,是還是不是?同學:「是沒有錯。」那以頓悟的角度,應該怎麼說呢?「頓悟的角度是說體悟到金本來就存在」。我現在問你,你是金還是礦?直心回答我。同學:「金礦。」你是金礦。第二個問題,你是個幸福的人,還是個不幸福的人?同學:「幸福的人。」你兩個答案有問題喔!你前後的答案標準不一致喔!你前面第一個答案跟我回答是金礦,你說你是金礦不是金,你第二個問題說你是幸福的人,不是不幸福的人,你前後矛盾喔!因為你認為你是金礦,所以才要提煉成金,對還是不對?對哦!那如果你認為你是個不幸福的人,你才須要來學習幸福,對不對?然後,你才會問師父幸福的方法是什麼?你才會來這樣問我,這樣對不對?如果你既然是幸福的人,你會問我幸福的方法嗎?需要嗎?同學:「不需要。」好,我重新把你帶回去,我再問你第三遍,你是金還是礦?聽懂嗎?同學:「是有金的礦。」如果你是金,你就不須要從礦再提煉成金;如果你是幸福,你就不須要去求幸福的法門,這樣對不對?這樣你聽懂我的意思嗎?聽懂嗎?懂哦,好!

  我再問你一個問題,你是迷的人,還是悟的人。同學:「不是迷,也不是悟。」那是什麼東西?同學:「不迷就好了。」你說什麼?同學:「不迷就好了,為什麼要講悟呢?」換你問我,同學:「師父,你是迷的人,還是悟的人?」只要沒有煩惱就好!這個問題你聽好,你現在是什麼人?有沒有一個標準,有還是沒有?比如說你說你是個自卑的人、或是說你是個自傲的人、或是說你是個快樂的人、或是說你是個痛苦的人,有沒有標準?請你告訴我答案,沒有標準!這個感覺是誰生的?是你自己生的。你會覺得很奇怪,自己講那個話都有問題。為什麼你講那個話有問題?因為你講那個話不成立,你說你是個痛苦的人,我問你說為什麼你是個痛苦的人,你說因為我很窮所以很痛苦,很窮就等於痛苦,這不對吧!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快樂的不得了。你講那個話不能成立,我講這句話是什麼概念?我講這句話是說「是你自己的心,一直在主導你自己,因為你認為你是什麼樣的人」。接下來就糟糕了,為什麼接下來就糟糕了?比如說,你是不是一個缺少別人關心的人?你是不是一個缺少愛的人?聽聽你的感覺,你是什麼人?你現在沒有缺少愛是不是?你現在有沒有多餘的愛?你也沒有多餘的愛,我們都很缺少呢,我叫你多餘的愛分給我們,你不肯嗎?

  今天在談頓教,在談什麼?我們今天談頓教,在談一個最根本的核心。你要切記,假設沒有頓教這個法門,那麼為什麼會成立這個名相,請你一定要有這個概念。你說一定要漸修,漸修是一個名詞?是!那佛教有沒有頓悟的名詞?有!代表有人頓悟,亦代表有人漸修,所以你不可以說沒有,自己做不到,你不要去謗這個法。你會說覺得漸修比較合理,頓悟比較強詞奪理,真的嗎?如果頓悟比較強詞奪理,這個概念早就被推翻掉了,那禪宗不需要由六祖發揚光大,而且影響力還一直存在。就是說你信得過嗎?剛才講那個話並沒有強詞奪理,為什麼沒有強詞奪理?幸福是你自己幸福,不幸福是你自己不幸福,那幸不幸福原則上誰決定?你的心決定!你的心怎麼決定?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心生什麼?心生幸福,心生不幸。

  你說師父可以證明嗎?我證明給你看,壇經裏面有個公案,兩個人在爭論到底是風動還是幡動?風動、幡動都是六塵是不是?是不是都是六塵的境界?六祖怎麼說?「仁者心動」。「仁者心動」什麼意思?風動、幡動干你何事?貧富跟風動幡動一不一樣?同學:「一樣。」那麼健康跟生病一不一樣?同學:「一樣。」你心不動它又何妨?你心一動它就干擾你,所以關鍵在哪裡?為什麼六祖講這一句話,大家這麼驚訝!大家一直在現象界討論,討論到底誰是對的,就好像我們在討論貧富、或是談順境逆境、或談健康生病,你們為什麼都在這邊談呢?現象界的東西,不要用好跟壞來談它,為什麼?因為它只是「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現象本身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你的心,所以信心銘才會談到「不惡六塵,還同正覺」。你不要在六塵的境界打轉,你應該要先問問你的心,看你心動還是不動?為什麼黃檗禪師說,如果你肯定經典所講的話,如果你信的過,那麼一切東西,都不用這麼麻煩,則省心力。現在是你信得過嗎?我現在一直想問,你信得過嗎?如果你信不過,你一定是苦了自己。

  舉個例子,尋尋覓覓,在尋什麼?怎麼樣才能夠找到我的本心?怎麼樣才能夠明心見性?怎麼樣才能恢復我的佛性?這叫做尋尋覓覓,這叫做踏破鐵鞋。你東找西找,你在找什麼。這一條毛巾要去找它的佛性,教我怎麼找?它本來就具足不用找,好!我放著。你跟這個毛巾,一不一樣?這個毛巾諸法什麼?諸法因緣生,你這個人,是不是也是諸法因緣生?對!你找不找佛性?同學:「自己有佛性不用找。」你真的懂了嗎?真的懂不是坐這裡,你是可以坐桌子上,我們跟你頂禮三拜,你真的懂嗎?因為,你剛才講的那些話,都是盜版的,那些都是我講的,你不可以盜版,真的懂了嗎?有沒有開悟?我看你的表情,就是沒有開悟。這一支電風扇,要怎麼找實相?你找到本心了嗎?你說說看,為什麼?不是不要講我的概念,我現在要你講你的體悟,不要講我講的話。再請教你個問題,你的本心在你的身體裏面、還是你身體的外面?同學:「本心在內、在外。」這樣打你會痛嗎?你說在內在外,我打你的本心,你怎麼沒感覺?我踩你會痛嗎?所以這樣講,不對!你們這樣講錯了。我再問你,這一條毛巾的實相在那裡?這一條毛巾的實相是在內也在外,這一條毛巾的實相是遍一切處,對還是不對?不對!你們現在講的這個概念,你們已經把實相當成空間的概念在講,你們也把實相當成空氣在講,這樣講不對!

  好像都講過,我換個方式,但你們的回答又不對。我們去談你的佛性,一定是指誰?一定是指他!懂嗎?一定是指他,你不可以說,你的佛性在那裡?「師父,我的佛性在喜馬拉雅山。」你可以這樣講嗎?不可以這樣講,你講這些概念,好像聽起來似是而非,這樣不對!禪宗不是有個公案嗎?參禪的人,參很久,參到有一天他參不出來,直到有一天,他跟和尚告假,和尚就送他到門口,經過一個花園,經過花園那和尚就問他說:「三界是不是唯心?」他說:「是。」和尚就問說:「那你有沒有看到旁邊那塊石頭呢?」他說:「有。」和尚就問他說:「這一顆石頭,是在心內,還是心外?」糟糕!按照你們的理論,不但石頭在心內,連整個地球都在心內,對不對?修那麼久了,心內還有一顆石頭,這樣對嗎?這樣是不對的!這樣講是不對的,所以當下,那個參禪的人答不出來。

  如果他說這顆石頭在心內,一定是不對,他一定不可以這樣回答。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怎麼石頭會在心內,你這樣回答,怎麼對?所以你要注意這個概念,當我在問你的本心,如果你的本心跑到外面去,你這樣的談法就不對。雖然《楞嚴經》有談過這樣的話,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但是你不要忘記,我現在談的這一顆心,一定是你那顆實實在在,活活潑潑的那一顆心,懂嗎?我不跟你談哲學理論,如果,你把心解釋做所謂遍一切處的話,那麼這個心就變成空間。空性不是空間,我再跟你強調,空性不是空間。《金剛經》講的很清楚,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只告訴你不可得。

  所以我在談這個毛巾的實相,一定是指什麼,一定是指毛巾,對不對?你不可以離開毛巾,你離開毛巾去談實相,那《心經》要改寫。現在談實相,這個實相就是《心經》所講的那句話「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它講的空相就是什麼?就是實相。諸法空相。諸法因緣生,所以你們看到色,這一個色的實相是什麼?就是「空」。所以實相有離開這個色嗎?有沒有離開?你不可以離開這個色去談空啊!不能這樣談啊!所以在談毛巾的實相,一定指這一條毛巾;在談電風扇的實相,一定是指電風扇;在談你的實相,一定是指你這個人,可以離開你這個人嗎?不可以離開你這個人。你這個人是什麼組成的?五蘊!所以不可以離開五蘊,不可以離開你這個人。不可以離開五蘊,單獨談一個空的東西,不可以這樣談。很清楚地告訴你,你要照見五蘊,不可以離開五蘊,五蘊的實相就是空。我最後再確認,聽不懂的舉手。

  同學:「請問師父,你有看到那條毛巾的實相嗎?」一個開悟的人才能夠親證,在你還沒開悟之前,你可能是用理論知識上的了解,這一條毛巾「緣起性空」。同學:「師父,請教您的心在內、在外?」好注意聽,五蘊在的時候,一定是在五蘊;五蘊不在的時候,一定是在法界,聽懂了嗎?五蘊在的時候,一定是在五蘊;五蘊不在的時候,一定是在法界,這樣明白嗎?你這問題問得很好。所以五蘊還在,你要觀照五蘊;但是當五蘊消失的時候,你說你在哪裡?那就是法界。你會照見五蘊皆空嗎?還不會,我們都有五蘊,在你還沒開悟之前,理論上,你只知道這個理論,但是當你知道這個理論的時候,它是可以證明的。

  為什麼呢?因為它會消失,對不對?你也會消失,它也會消失,理論上是可以證明的,這樣對不對?以長期的角度,你可以證明「可以消失」,你雖然還沒有消失,但是你曾經看到有人消失,也可以證明,對不對?但是,為什麼你不開悟?為什麼你不開悟?很簡單,因為我們現在看到的,只是生滅的假相,你還沒親證實相,就像《金剛經》所講的:「可以色身得見如來否?不也,世尊!」所以大家停留在生滅的假相,還沒看透,也還沒貫穿,所以你還很執著。因為你就是沒有親證這個實相,所以你只是比量,比量就是推理,你不是證量,不是你親自去證悟到的那個境界,所以沒辦法開悟。現在知識上可以跟上,但是知識上可以跟上,你要完全知道,不可以一知半解。不然我換個角度再問你們,你們可能又會迷失。

  同學:「師父,你剛剛講說,五蘊在的時候,心在五蘊,不在的時候,心在法界,那你的意思是說,除了五蘊之外,還有心的存在嗎?」來,等一下,停!誰去投胎?同學:「如果以理論上來講,是阿賴耶識。」沒有錯!阿賴耶識是五蘊的什麼?「心」。五蘊有心這個名詞嗎?同學:「識。」答的很好,你答對一百分,山育,她已經回答你的問題了。五蘊消失怎麼投胎?識去投胎!我們禪宗原則上不太講這樣,我們禪宗講心。同學:「師父,這樣子我有問題,因為五蘊會消失,但是識就不會消失,色受想行都會消失,就唯獨識沒有消失?」等一下,停!阿賴耶識是常還是無常?我不要講那麼複雜,昨天的你跟今天的你,是一樣的人,還是不一樣的人?同學:「有變化。」對!所以阿賴耶識有沒有變?「有」。當然有變,所以五蘊都是無常的,懂嗎?五蘊都是無常的,阿賴耶識亦是無常變異。如果阿賴耶識是常,那就是一般所講的靈魂,我們一般民間宗教就是這種概念,那個靈魂永遠都是一樣,不是這樣,不是這樣子。

  我再告訴你,阿賴耶識的本來面目,是什麼?「是心、佛性」。佛性的本來面目,是什麼?「空相」。大家一直在心跟空,然後轉來轉去,兩個都好像轉不出來。一個成佛者叫做法身;我們還沒成佛,我們叫做佛性;然後在法界,就叫做法性,法性、法身、佛性都叫做空性。所以你不要把名相的概念,好像變成其他的名相,然後你就在那邊對不上。眾生的心,是有還是沒有?同學:「沒有。」心沒有,你幹嘛來這邊學?回答東西要肯定一點。心不是一個具體的東西,非實非虛。那一樣的概念,空是有還是沒有?你們對空的概念,是有還是沒有?它也是非實非虛。所以你們要把那個概念釐清楚一點,不然就是常常會很混亂。其實唯識的東西,剛開始學是很難學,但是當你學到一定的程度,唯識很好懂,為什麼?就一句話「萬法唯識」,也就是說唯識的東西,它是承認肯定一切都是唯識所變。但是如果你在學般若,你要注意般若經不談佛性這個名詞,你可以去看般若經,不論你是看《心經》,還是《金剛經》,它不跟你談佛性這個名詞。但是《金剛經》卻談一個名詞,什麼名詞?「如來、實相」有沒有?談如來,談實相,名相不一樣,意思都是一樣,它在談那個東西。那《心經》不跟你談如來這個名詞,《心經》跟你談諸法空相。如果說對一個名相咬著不放,其實在讀經典是很容易混淆的。光是一本《六祖壇經》從頭至尾談多少名相,都在談同樣一個東西,談自性、談佛性、談本心、談本性都在談同樣一個東西。讀《六祖壇經》就很清楚,六祖從頭到尾也不是用一個名相,他在表述這一個概念,所以有時候跟你談空,你就會覺得「師父,緣起性空,那是什麼?」直接講說誰去投胎?阿賴耶識去投胎,喔!以唯識的角度很好懂,對!阿賴耶識去投胎。但是阿賴耶識是個名相,那我問你,阿賴耶識的本來面目是什麼?還是空啊!這樣弄懂了嗎?你們都懂了嗎?同學建議說,師父有的同學聽那麼久,好像似懂非懂,那為什麼不要一次搞懂?我有什麼辦法,你為什麼不要一次搞懂?

  好!那你現在再回過來看,省力的第二個原因是什麼呢?你就不用盲修瞎練。為什麼你不用盲修瞎練?這個圓圈就是我,這個圓圈就是心,假名叫做心,這個圓圈就是心;我有很多的業障,我少福,我也少慧,我內在有無數的貪嗔癡,有數不盡的冤親債主,經典有沒有這麼說?有!師父,我現在要修行了,怎麼修?當然就是把這些全部都去掉。把這些都去掉你們會不會反對,會反對還是不會反對?同學:「不會反對。」那你就慢慢去修,這樣修有錯嗎?我不會說你錯啦!但是我一定會等你,看你什麼時候修好。為什麼我會等你呢?因為你的理論認為是這個樣子,你學來的理論是這個樣子,或是說你的師父教你是這個樣子,或是你自己去看書看經典,你自己解讀是這個樣子,因為《地藏經》告訴我們,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然後懺悔偈也告訴我們,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經典也告訴我們,如果我們真的把這些業障都變成實體,虛空都填不盡。經典確實都有這樣說過沒有錯,你就按照至這樣解讀,這是你的生命,這是你的心,這是你所有的問題都在這裡,你今天之後要老實修行,就是要把它一個一個去掉。我講一句話,我一定會在竹子底下等你,這句話什麼意思?我一定會在竹子底下等你,這句話什麼意思?有得等了。你知道這個概念,有什麼陷阱嗎?第一要把它擦完,我看所有的眾生都已經成佛了,只有你還沒成佛,所有的眾生都已經成佛了,你一定是最晚一個成佛,我不蓋你,我現在就可以為你授記,你一定是最後一尊佛,這是第一個概念。

  第二個概念,這個理論不成立,為什麼不成立?因為永遠擦不完!因為很簡單,因為擦一個會增兩個,然後擦兩個,會增四個,一定像直銷一樣倍數成長,這樣修對嗎?那麼應該要擦幾個?你會說:「師父,我知道,只要把重要的擦掉就好,只要把比較大點的擦掉就好,只要把貪、嗔和癡擦掉就好。」來!你說說看,那應該怎麼辦比較好?同學:「無心,無心全部就擦掉。」我好像不是這教的,你要不要再重新修正一下,我好像不是這樣教的。你擦它幹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法必竟空寂,不管是福,不管是慧,不管是障,不管是好,不管是惡,不管是善,不管是正、是邪,一切法不可得,你不知道嗎?就這樣子而已。百分之百看清楚,就在百分之百看清楚的那一剎那,那一剎那!就叫做頓悟,你不用懷疑,歷代的這些禪師的故事,不是騙我們的,你不用懷疑,他沒有騙我們,他真的沒有騙我們。是我們一直不放過自己,你說對不對?我覺得我們這班你最有機會開悟,你知道為什麼嗎?因為你最沒有被佛法汙染過。是你自己不放過你自己,這個概念已經跟你講的很清楚,但是如果你不相信,那你就繼續盲修瞎練。這樣修實在是累死人了,這樣修叫做什麼?費力!費力還沒有關係,問題有沒有達到成效?還達不到成效,累死人了。

  黃檗禪師教我們要什麼?同學:「省力。」那你相信嗎?你相不相信?同學:「相信。」我看你們上我的課,這邊不理我,這邊看地上,這邊我在講,你們眼睛飄來飄去,這邊我在講,你嘴巴嘟著。我看到你們的內在用三個字「很狐疑」,很狐疑的在看我。你不用看我,我只是老實的按照經典講給你聽。同學:「師父,既然這樣,為什麼我們做不到?」「為什麼這麼簡單的,我們卻做不到,為什麼做不到?」今天你有沒有穿衣服來上課?同學:「有。」是你太太幫你穿的嗎?是誰穿的?自己穿,我是說穿衣服是自己穿的,對不對!春有百花,秋有月,為什麼春天下面要有兩條虫(蠢)呢?我有甚麼辦法?同學這麼多,乘以三十個剛好六十條虫。同學:「師父,這放下大家都知道啊!」都知道為什麼做不到?要問誰?你娶老婆的時候有問我嗎?

  外求善知識沒有用啦!怎麼不問問你內在那個善知識?常常問他啦!明明那麼簡單,為什麼不肯?我有什麼辦法。我套一般法師教的話,好不好?我實在不太想講一般法師講的話,你就這樣問,我也無可奈何跟你這樣講,注意聽了!因為你有業力,業力一直把你拉著走,這樣知道嗎?因為業力,所以你沒辦法做主,所以每天要來拜八十八佛,要來拜懺悔,知道嗎?每天都要到禪心學苑拜,有用嗎?我只要用兩個字業力,就把你打死了。業力是什麼?業力就是心嘛!還不是心力,業力就是心力嘛!還不是你的心在做主,你自己要這樣,我有什辦法。

  壇經其實講的很清楚,一剛開宗明義的時候,我就問同學:「你是金,還是礦?」同學:「師父,我知道了。」大德請說。同學:「金跟礦,以佛來講,是為了度眾生而說的。」我要以你來講。同學:「因為眾生認為都是礦,佛說有個金,但事實上,金跟礦都是多餘的想法。」沒有錯,就是這個意思「但盡凡情,不求聖解」。你們不要在這邊打轉,可以嗎?你如果沒事,沒事就好了,不用囉嗦,這些都是你自己想的啦!你繼續想吧。就跟你講,因為佛跟你講說你是金,你就說我怎麼是金?我有無數的煩惱,我也沒有財富,我也沒有妻子,我也沒有房子,我也沒有兒子,我只有一台破車子。但是佛跟你講說你是金,他一直不認同,但是佛很慈悲,佛會不會放棄他,所以佛沒辦法,只能夠順著他說,對!沒有錯,你就是埋在地底下的礦,你不要失望,你是有救的,知道嗎?你只要透過鍛鍊,你就會成金,你當下就法喜充滿,相當的高興。接著,你就問佛:「礦如何變成金?請你慈悲開示。」世尊就教他,你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世尊這樣講沒有錯啊!是針對他講的。如果你佛經看得懂,你就能夠感受到佛有夠慈悲,而且你佛經看得懂,你一定是一個相當好的老師,好的老師一定是按照學生的想法教他。你超越他的想法,他不能接受,他不可能接受,他一直活在他的想法,所以順你們的意教你們,就是因為這樣,才會造成一乘佛法說三乘,才會造成漸修,不然本來不是這種狀態。

  六祖怎麼說?你就是金!當你說:「那有,我是礦。」六祖就再講一句話:「無端起知見,著相求菩提。」你就開悟了。釋迦牟尼佛在世,一定給六祖拍拍手,真是厲害!你們不是無端起知見嗎?能怎麼辦?你就是要這樣想。同學:「請問師父,既然佛知道這個道理,為什麼當時不這樣說?」人家佛確實有說了,有的弟子當下就領悟了,有的弟子還是沒辦法,你不要誤會佛啦!佛一定在六祖之上,不在他之下。人家都有講,只是每個人都是找他自己的答案。一樣是一本經,你們每個人,都看你們自己想看的部分,你相不相信?很多人在看《心經》都怎麼看?都專門看照見五蘊皆空。我看《心經》我專門看這幾個字,「無所得」,這樣就結束了。我專門看這幾個字,你們都專門看要怎麼修。你看要如何修?有沒有得到答案,你還沒得到答案,我專門看這個(無所得),直接實相就是如此,你不用懷疑,這叫做實相(無所得)。

  同學,像你業力這麼重這麼強,應該要念什麼咒?沒有一個很大的咒,是大明咒,是大神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那個咒是什麼咒,是詛咒嗎?那個咒是什麼咒?那個咒就是般若。很多人很喜歡持咒,然後在比哪個咒最厲害,有人說楞嚴咒最厲害,不然早課為什麼誦楞嚴咒?有的人說大悲咒最厲害。我告訴你,最厲害的就是般若,我很少聽人家這樣講過,因為大家的腦袋,都不知道在想什麼?沒有比這個更大的力量,所以你要提起般若的正觀,你要有般若的正見,你要透過般若才能夠到彼岸。說彼岸是權巧方便,彼岸是台灣,還是大陸?彼岸是娑婆還是極樂?

  同學:「師父,但盡凡情,不求聖解的但盡凡情,是甚麼意思?」只要你沒有煩腦就好,這叫做但盡凡情,講完了,滿意嗎?不滿意是你家的事,這樣知道嗎?但盡凡情就是我所講的,沒有煩惱就好,不用囉唆!沒有說:「師父,我但盡凡情,我接下來要怎麼辦?」你接下來,是要做佛祖讓人家拜嗎?沒有怎麼辦啦!不要拖一個尾巴。你們常常在拖了尾巴,這就是有問題。這個東西信不過,信不過就悟不透。上課之前,同學有問過我這樣的話。行雖然很難,但是你要斷你的疑也很難,知道嗎?你的疑心病太重,因為從頭至尾你都懷疑「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你從頭至尾都是相信「本來物很多,到處都塵埃。」你真的是相信這種理論,對不對?你的內在就是這種狀態,不用騙你自己,所以那個「疑」,障礙你「行」。講一句很實在的話啦!那個疑,斷除了這個行,到底是在「行」什麼(無所得)?這個不用你談啦!真的不須要你談,知道了就好,知道了隨緣盡份,該怎麼生活,就怎麼生活,就這麼簡單。這樣省不省力?你現在要省力,還是費力?後面不要問知道嗎?後面不要再起知見,知道嗎?你一問下去之後,就又沒完沒了,不要這樣折磨自己,可以嗎?你一折磨就是輪迴,你不折磨就是解脫,就這麼快。你說:「師父,可以證明嗎?」你的心現在怎麼樣,還須要我證明?好不好過,不須要我證明吧!你自己最清楚。如果你明白這樣,你真的不用去走冤枉路!

  今天又是談這一句話而已,這個公案本來是一節課,就要把它講完,但是每次都是講一句話,沒辦法,因為大家就是有許多的問題。最後還有五分鐘,下面這句話我們下個禮拜再講,我只先問一個問題,今天講的課有沒有疑惑?同學:「不會。」那悟到什麼?同學:「無所得。」是什麼意思?你現在是無所得,還是有所得?他有所得、無所得,我只要再問一句話,你剛才打坐的時候怎麼樣,剛才那半個小時打坐的時候,怎麼樣?剛才你打坐的時候,在想什麼?同學:「沒有想什麼。」不對吧!沒有想一定是不對。沒有想一定是不對,但是想也一定是不對,想跟不想都是不對的,因為都是執著。我再問最後一次,你剛才打坐在做什麼?同學:「只有剩下覺性。」剩下覺性,還有剩菜喔!天啊!臭酸了,還有剩下東西,臭酸了。你們不要說:「師父,我都沒有煩惱了,只有一顆心。」你們也太血腥了吧!什麼都沒有只有那一顆心臟在跳,太可怕了!你不要一直用你的概念,好像有一個東西在存在,我一直勸不要有這個概念,當你有這個概念,其實那個就是你最後的障礙,這個障礙沒有破,你過不了關。為什麼過不了關?大家在打坐,一般都活在能觀,然後在觀察所觀,然後以為把這個「所觀」消滅了就沒事了,這是不對的,這個「能觀」還在啊!這個還在(能觀),就是我執。這個可以在嗎?所以你剛才說剩下的,就是能觀,它會在,就是你的障礙,能所雙亡,一切法不可得,一切法必竟空寂,所以不要用「那個」在觀察。其實你所講的那個在觀察,就是你的識在觀察五蘊,注意聽喔!你的識,色受想行識的識,在觀察五蘊,所以那個識不空,五蘊不會空,聽懂嗎?同學:「聽不懂,那個識要怎麼破?」識要怎麼破?你回去把《心經》吞下去,看能不能破吧!

閱讀 1067 次數
Our website is protected by DMC Firew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