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週四, 07 十二月 2017 20:12

傳心法要講記-120

作者  釋達觀/講述 無念齋/整理

 open uri

  又云:「我此禪宗,從上相承已來,不曾教人求知求解,只云學道,早是接引之詞。然道亦不可學,情存學解,卻成迷道,道無方所,名大乘心。此心不在內外中間,實無方所。第一不得作知解,只是說汝如今情量盡處為道;」

  今天要講的概念,其實很多學佛的人,對這個概念是不了解的,真是不了解。相信包括我們自己的同學,對這樣的概念,能夠很深入的,應該也不多;尤其是知識份子,喜歡求知求解,這就是知識份子的通病。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如果,這個知識不能夠消化,這個知識不能夠通達,不明白這個知識真正背後的內涵;那麼這個知識會讓一個人更傲慢、這個知識會讓一個人更執著、這個知識會讓一個人更有成見,也就是說這個知識反而是一種障礙。

  世界上所有的東西都是一樣的,所有的東西都是拿來用的,桌子椅子是拿來用的,包括書本黑板也是拿來用的;包括你們看到我背後的佛像還是拿來用的;包括你現在這個人的身體也是拿來用的;包括你自己的精神也是拿來用的。問題是,你會用嗎?不會用佛像的人,變成一種迷信,以為拜這尊佛就沒有事了,天下哪有這些事情!以為說,只要讀書讀下去,果然就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不見得吧!這個就是要看你會不會用啊!讀佛經呢?我們在三皈依裡面,有這樣一句話「深入經藏智慧如海」;果然,很多人就深入經藏,智慧一竅不通,那是為什麼?因為就是反被它所用,反被它所綁,反被它所困,反被它所障。所以世間的東西,只要不會用就被它用。所有的東西都是一樣的道理,愛人是幸福的,那個愛假設用錯了,愛就是一種痛苦,這個會不會用呢?那一樣的道理,關心是好的,如果關心錯誤了,那就是一種執著。從這一段開始,很多在學道的人,常常錯在這個地方。上個禮拜說,今天最好不要請假,要好好的聽得懂今天的課。

  「又云:我此禪宗,從上相承已來,」黃檗禪師說「我此禪宗」,要注意這四個字,我們現在講的就是講禪宗。我們都知道在佛門當中,有很多種宗派,黃檗禪師現在講的是禪宗。禪宗,就是中國佛教最大的一個特色,只可惜現今禪宗很少人講,相當少人講。大家對禪宗的概念,不是誤會,不然就是不解;不然就是把禪修當成禪宗,禪修跟禪宗是不一樣的。這裡談說「我此禪宗」,講的就是從釋迦牟尼佛傳給大迦葉,大迦葉一直傳到達摩祖師,一直從菩提達摩傳到六祖惠能的這一個法脈,這一個系統,就叫做禪宗。禪宗所談的就是一乘佛法,就是頓教法門,就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道理。「從上相承以來」,就是從釋迦牟尼佛一直傳、一直傳,傳到今天黃檗禪師到這裡以來。

  「不曾教人求知求解,」這幾個字畫起來,這幾個字很重要。很多人,還沒有來學佛之前,可能在家裡面看書。還沒有來學佛之前,在家裡面去買佛書來看的同學,請舉手,好不好?舉手一下,可以嗎?好放下!有很多人,還沒有來學佛之前,自己去書局、圖書館去借佛書,然後自己在看,或是自己去買相關的著作來看。然後,覺得很有興趣,也很有心得;或是說在家裡面看電視。尤其,現在電視弘法的法師這麼多,只要有空,就聽能相印法師的課。不是在家裡面看書,就是在家看電視、看法師在弘法。尤其是讀書人,就很喜歡看書;之後,假設改天有機會來上課,還是一樣繼續在看書。然後,就開始認為學佛法就是這樣學,就是一直看書,就是一直聽課,這樣不知不覺,就會求知求解。譬如,今天來聽《傳心法要》,就要了解《傳心法要》到底在講什麼,黃檗禪師有什麼思想,有什麼主張,黃檗禪師的法,到底有什麼特色,這個就是一般人的腦袋。

  但是禪宗不是這樣學,為什麼呢?如果禪宗是這樣學的話,照理來講,越早聽的同學、讀越多書的同學、聽越多課的同學;應該越有智慧,應該罣礙越少,應該煩惱越輕,但是事實上是這樣嗎?不是!事實上完全不是這樣!可以證明嗎?這一班同學跟我最久的是誰?自己舉手,應該是林春誠吧!你跟我比較久,還是心悟?你跟我比較久,來聽我課聽幾年了?「第一次見到師父大概是二十年前」。聽二十年」,聽二十年了!如果按照這樣的理論,有沒有?「中間有斷了大概三年」。那是我自己去度假三年,所以答案不然!不是一直聽、一直讀、一直學,就會有智慧嘛!不是這樣,真的不是這樣。所以不要這樣學,真的不要這樣學,這樣學一定是錯的。

  但是很多人一直不了解,甚至不贊同,不贊同什麼,認為不求知求解,怎麼學佛呢,該怎麼學呢,甚至還會舉例說,很多開悟的禪師,學問也都很好。譬如,慧可還沒有出家之前,就精通儒家、道家、還有精通周易,然後接著再來學佛,所以書讀很多,哪一個禪師不是這樣子?這樣讀禪師的過去歷史跟公案,其實,有時候可能讀錯了,認為說他們都是這樣讀啊!讀到最後,有一天,才有機會開悟啊!假設沒有前面的那些的累積,他今天能開悟嗎?曾經,有人這樣的譬喻說,有一個人吃飯吃三碗,第三碗飯終於吃飽了;就這麼說,假設沒有前面二碗,第三碗可以吃飽嗎?可不可以?不可以!所以一定要吃幾碗?現在吃三碗的舉手,吃飽一定要吃三碗嗎?沒有吧!有時候,在談某些事情的概念沒有透徹,吃飯的重點是在吃飽,不是吃幾碗。

  今天學佛的重點是在什麼?今天學佛的重點是要開悟,不是讀幾本書,跟讀幾本書沒有關係。今天生活過的快不快樂,跟幾歲有沒有關係?跟幾歲沒有關係,不要誤會,知道嗎?不要誤會說「活得越久的人越快樂」,不要這樣誤會,可以嗎?所以要抓住重點,不要搞錯了,有時候肚子餓了,吃一碗就飽了;有時候口渴了,喝一杯水就止渴了,所謂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不是要把整個河水喝完。讀佛法,不是要把整個佛經讀完;去醫院看病,是不是進去醫院之後,就要把所有的醫院的藥都把它吃完?把醫院的藥全部都吃完,早就死翹翹了。所以,要知道它真正的重點,要知道真正的核心。

  很多人,開悟之前讀那麼多書,這個過程是否正確,不要誤會!所有的禪師開悟之後,都承認這個過程不是正確的。要注意聽這句話,所有禪師開悟反而說,這樣學是不正確的。但是很多人卻不相信,卻沒有看到禪師真正的用意;然後,反而去學禪師還沒有開悟的過程。但是,開悟的人已經講說,這樣學是不對的。所以,你真的不會看,而且誤會的很厲害!

  請看黑板的這一段話,就是永嘉玄覺禪師,開悟時候講的證道歌。這一段,就是將錯誤的經驗告訴我們。但是很多學佛的人、很多修行的人,反而在學錯誤的經驗,而且把錯誤的經驗當成是正確的,真是好奇怪!有的同學說師父你很用心,上課都要寫出來。其實坦白這麼講,我是很不喜歡寫的,但是為什麼要寫出來呢?因為說給你聽,你不相信,就這麼簡單。所以只能夠找一個開悟的人,講給你聽。但是縱使是個開悟的人的心得,我相信全班的同學,也不可能相信,知道為什麼嗎?「因為知見差太遠了」。別以為我舉出所有的證據,你就會相信嗎?我又不是今天才上課,我又不是今天才舉出證明,對不對?我每節課都在提出證明,所以好好聽,不要耽誤你自己,真的不要耽誤你自己。不要用你的腦袋這樣在學習,縱使再學二十年,還是坐在那裡,依舊是坐在那邊,還是一樣,智慧還是不能打開。

一、莫求知解
  吾早年來積學問,亦曾討疏尋經論,分別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卻被如來苦訶責,數他珍寶有何益...

  這一段話,就是永嘉玄覺開悟時候,講的證道歌的一段話。「吾早年來積學問,亦曾討疏尋經論。」這兩句話,有比他更厲害的舉手,有比永嘉玄覺更認真的舉手,有沒有?永嘉禪師從小就出家,而且道心很堅強,所以他也很好學,也很用功,尤其是三藏十二部經典。所以還沒開悟之前,累積了很多的學問,你的學問會比他好嗎?會不會?你的學問不會比他好,今天最糟糕的是什麼?把讀書聽課當成修行,那是錯的!然後把研讀學問,當成深入經藏,那是錯的!注意!你是在研究學問,不是知道如來真實義喔!研究學問,跟知道如來真實義,是兩碼子事,所以不要搞錯方向。如果你今天一直在學佛,尤其也讀了很多的書,就要注意到,這樣(積學問)是不會開悟的。但是你們不喜歡讀書的人,不要看到這一句話很高興,知道嗎?還好,我都沒有讀書,反正這樣也不會開悟;因為那個懈怠,不會讓你開悟,這樣了解嗎?

  「亦曾討疏尋經論」,我們先談「經」跟「論」,「經」是佛所說的;「論」是菩薩所說的。譬如說「經」,我們讀《金剛經》、《法華經》、《華嚴經》,這些都是佛所說的;「論」,我們讀《大智度論》、《瑜伽師地論》、《大乘起信論》、《中論》,這些論都是菩薩的著作。「亦曾討疏」這個「疏」是什麼?「疏」就是一種解釋,就是解釋「經」跟「論」。所以永嘉玄覺大師,以前在看這些經論,他有沒有看過古德的注疏?有!他也是有看其他人的注疏,我們這一班同學也是一樣,有看過古人的注疏。譬如說現在上《金剛經》,有編一本《金剛經六祖口訣》,這個就是根據六祖所說的內容所編,所以「疏」就是一種解釋,就是解釋那經論裡面的內容。永嘉玄覺用不用功?用功!用功到極致!所以很多人都朝這裡下手,哪兩種人?第一種人,在家居士;很喜歡研究的人會這樣做,這是第一種人。第二種人,出家人;尤其是讀佛學院的學生,就是很喜歡這些東西。這裡面已經跟你擺明了,不要這樣學。你一定會問說,師父這樣學,有錯嗎?我可以告訴你答案,這樣學沒有錯。這樣學沒有錯,只是順序顛倒了,聽懂我意思嗎?知道的舉手。「就是開悟了以後,才去研究那些經典,學習如何幫助別人」。對!對!對!講得很好!你現在身體不舒服了,去醫院的目的,是要把病醫好,還是當醫生?「是要把病醫好」。你會懷疑我講話的這個道理嗎?你們現在哪一個人會去當醫生?你們身體不舒服去醫院的目的,是不是要把病治好?你們不是,我生病了去醫院是要去當醫生,不是這樣吧!所以當醫生有錯嗎?當然沒有錯,但是順序搞錯了;生病首先要把病醫好,病醫好了之後,自己再慢慢學習當醫生。肚子餓了,來到禪心學苑,第一個目的是為了什麼?「當然是要吃飽」。是不是先要一碗飯吃,對不對?所以目的是來當廚師的嗎?「不是」。不是嘛!肚子餓了先填飽肚子,要當廚師再慢慢學。

  今天來學佛,第一個目的是當法師的舉手;不用急著要當老師,今天踏進來這邊第一個動作,是要當好學生。有的人搞不清楚,進來這個教室,第一個動作就是要把老師考倒,這是什麼心態?他就是來搗蛋的。所以進來就是要當個好學生;但是你自己不是好學生,休想當個好老師。等到有一天,當個好學生,然後也學成就了,以後要當個好老師沒有問題。學佛也是這個樣子,今天進來這邊是要悟道,重點是擺在要悟道。有人順序不太清楚,什麼叫做順序不太清楚?你來學佛的時候說:「師父,我是來學眾生無邊誓願度。」對不對?對!正不正確?正確!所以現在就要眾生無邊誓願度,你憑什麼?所以剛開始不是這樣學,剛開始先這樣學,剛開始先學這個「自心眾生無邊誓願度」,先學這個;不要一開始說我要學這個「眾生無邊誓願度」,學錯了吧!你沒有辦法度你自心的眾生,憑什麼要去度盡一切眾生。沒有成功的經驗,憑什麼教人家成功;你不是過來人,如何去指引別人,走過漫漫的長夜,憑什麼?你今天來學佛,學佛不是來跟人家比較說「唉唷!你們都學那麼多本經典,我才讀一本經典。」以後講這個概念就很可恥,知道嗎?現在不是讀多少本,跟讀多少本有什麼關係,怎麼在比那個,不是這個樣子的。我把問題拉回來,是讀一百本佛經比較容易開悟,還是讀一本?「一門深入」。這個原則上是跟讀幾本不相干,對不對?

  有的同學第一次聽我的課,還可以勉強相信我,師父說好好讀一本,好吧!那就讀一本。結果讀一本,讀下去之後,接著遇到別人,別人就說:「你現在都讀什麼經?」他說:「我師父都叫我好好讀《六祖壇經》」。然後別人就說:「那你有讀過開悟的楞嚴嗎?」好像沒有喔!那怎麼辦?但是我師父都叫我讀《六祖壇經》;他開始在摸索,這什麼意思?師父講的到底是對的嗎?我沒有讀過開悟的楞嚴,怎麼開悟呢?然後看電視又看到法師講說,要開悟就要讀《楞嚴經》,對嘛!你看,兩個人都這樣跟我說,師父只有叫我讀《六祖壇經》。然後他不會跑來跟我說「師父你講錯了」,因為尊師重道;所以偷偷的去買《楞嚴經》來看,結果讀兩本。那一本《楞嚴經》,連第一頁都沒有讀完,又遇到另外一個人就出現了,「你有沒有讀成佛的法華?」沒有耶!我沒有讀成佛的法華,然後那個人就跟他講說:「你至少也要讀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不然怎麼成佛。」對!很有道理,偷偷的又去借一本《法華經》;接著又聽人家講:「你讀經,經太深了,要聽聽一些菩薩所講的論,光是論才能夠解釋清楚。譬如說,你要知道緣起性空,就要讀《中論》,不然不懂什麼叫緣起性空。」真的有道理,趕快!如果你是這種內在,根本聽不懂我的意思。因為你不知道什麼叫做正確的,你真的不知道;然後你只有別人說得有道理,就去做。

  你在做看護,問一個醫學的問題,小孩子感冒,到底是要蓋棉被讓他發汗,還是不要蓋棉被把鈕扣打開,把窗戶打開通風?「要看他的體質」。你都已經生那麼多個小孩,還要看他的體質?你都怎麼處理的?「我是給他通風」。是蓋棉被對,還是不要蓋棉被讓他散熱,把窗戶打開通風,哪一個對?「不一定對」。你的不一定是知道,還是不知道?「我知道」。你知道不一定?「我知道說如果用通風的,他能退燒就好,就是方法有兩樣」。只有兩樣而已嗎?沒有!另外隔壁跑來跟我講說不是這樣,小孩子在發燒的時候,就要給他泡冷水,然後額頭敷冰塊。「能夠退燒就好了」。當你實驗到來,孩子已經死掉了,這個是什麼?這個就是道聽塗說,然後你不知道誰講的是對的;就像我常常問醫生說,吃水果是要飯前還是飯後?沒有人跟我講說隨便啦!隨便啦!你愛怎麼吃,就怎麼吃啦!連醫生也跟我講隨便啦!因為不知道怎麼講啊!到底是要飯前還是要飯後,那你們學佛也是這樣,我有說錯嗎?

  你自己到底在學什麼,你也搞不清楚,尤其聽到禪宗的東西,其實禪宗所講的概念,跟一般學佛的概念,幾乎很不一樣,有沒有?所以講禪的、學禪的,一般都會死的很慘!不要求知求解,那要怎麼學?「師父,不要求知求解,那你今天開課幹嘛!對不對?不是要我們來聽課嗎?不然開課幹嘛!」我開課的目的就是要告訴你,不要求知求解,沒有幹嘛!不來,怎麼知道不用求知求解?「你說不用求知求解,釋迦牟尼佛講那麼多東西幹嘛!」若說佛有說法即是謗佛,你還問我那個問題,講那麼多幹嘛!你在謗佛,你知道嗎?還在幹嘛!釋迦牟尼佛講那麼多,就是要告訴你,不要求知求解,你說他在幹嘛!他講那麼多,只告訴你說,你不要再胡思亂想了,你不要再打妄想了,你不要再執著了,就這樣而已,沒有要說什麼;他沒有要跟你說月球住著外星人,沒有要跟你說這些。所以這個概念在知識份子當中,很難突破,相當困難。喜歡打坐的人,不打坐很痛苦;喜歡看書的人,不看書很痛苦;喜歡拜佛的人不要拜,這樣長腳不知道要幹嘛!會很痛苦,知道嗎?會很痛苦!你都沒有看到你的執著。

  永嘉大師接著講「分別名相不知休」,在佛經裡面看到很多的名相。空,什麼是空?中道,什麼是中道?一心三觀,什麼是一心三觀?真俗二諦,什麼是真俗二諦?緣起性空,什麼是緣起性空?悟後起修,什麼是悟後起修?明心見性,什麼是明心見性?一直在研究分別名相不知休,這個休,就是那個心停不下來,心一直停不下來。但是不明白這種概念的人,覺得這樣的人,認不認真?認真!讚不讚嘆?讚歎!所以會害死很多人,就這樣,知道嗎?所以你有無量無邊的罪過,知道嗎?因為這樣害死很多人,這些話都是他開悟的時候講出來的,他告訴你的是這些是錯誤的經驗,這樣了解嗎?錯誤的經驗!結果你在看高僧傳,你看他四書也讀,他道德經也讀,周易也讀,讀完之後,接著才讀阿含、讀方等、讀般若、讀法華、讀涅槃、讀華嚴,然後很多人就這樣學。但是你都沒有看到,人家跟你講說,這樣學是錯的,但是你就偏偏看不懂,你就要這樣學。

  「入海算沙徒自困」,有沒有看到這是什麼?這是沙,知道這是什麼沙嗎?是濁水溪的沙嗎?是白沙灣的沙嗎?是印度的恆河沙,這樣知道嗎?我放在這裡,不要以後我講完了之後,改天來沙不見了。這是印度的恆河沙,那個不是沉香粉,也不是檀香粉,是印度的恆河沙。「師父,你有去過印度嗎?」我去沙石場載來的。入海算沙,這是什麼意思?你書讀得完嗎?你說師父我三藏十二部經典讀完了,這樣夠嗎?不夠!你應該到國家圖書館,把所有的書都看完,我先不談看完你會不會開悟啦!我只跟你講說,還沒有看完你就死了啊!有這麼愚昧的人嗎?就是這麼愚昧!所以表面上你看很多的書,你也不用高興,你也不用洋洋自得;釋迦牟尼佛曾經這麼說,我所說的法,就像大海當中手中的沙。意思是說,這個法是無量無邊的法,他說也說不完,也說不盡。你以為這些,就包含所有的法了嗎?所以你在幹嘛!今天是要去解決自己的問題,什麼問題?有煩惱要先解決你的煩惱、有束縛要先解開你的束縛、有罣礙應該先放下你的罣礙;而不是去研究研究了老半天,跟自己都不相干。所以入海算沙徒自困,學問研究到最後,會徒自困,自己會被困住,會看到很多的東西,研究這麼多,還是不能解決自己的問題。

  「卻被如來苦訶責」,這個意思不是釋迦牟尼佛在罵永嘉玄覺,因為釋迦牟尼佛早就圓寂了,而是說世尊曾經在經典裡面,有罵過他的弟子有沒有?這個苦的意思就是苦口婆心,苦口婆心告訴弟子說,不要這樣學,為什麼說不要這樣學?世尊講話不是要讓我們學的嗎?世尊講話不是要讓我們聽的嗎?為什麼告訴我們說不要這樣學呢?因為世尊講說「說法如喻」,所講的法只是一種工具,不是要抓著它不放,所以「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法無定法,難道不知道嗎?怎麼可以抓著我的話呢?抓著我的話在幹嘛,所以不要這樣學的意思。

  「數他珍寶有何益」,數他珍寶,就是那是別人的智慧,那是別人的體悟,那是別人的心得,那不是自己的體悟啊!所以沒有自己的體悟,是悟不了道的,佛所講的都是釋迦牟尼佛的體悟,《傳心法要》說講的是黃檗禪師的體悟,都不是自己的體悟,跟你何干。所以說「莫求知解」,不要在知識上打轉,這樣有問題嗎?

  「只云學道,早是接引之詞;」只云學道,這四個字也畫起來。這句話是說姑且叫它學道,這個名詞是究竟義還是方便義?方便說,不是真實義,你了解嗎?所以才說「只云學道,早是接引之詞」,是度化你要講個名詞度化你,只是這樣子而已。所以在學道旁邊寫個方便說,那是方便說。方便說,今天叫你來學佛來學道,這只是方便說啦!說來學道,說來學佛都方便說,那什麼才是真實義?什麼才是究竟義?它的真相是什麼?

  「然道亦不可學,」這句話畫起來,為什麼道亦不可學?說說看!「道,是用悟的,不是用學的;禪,也是用悟的,不是用學的」。講得很好!道是什麼?佛經裡面有很多的名詞,是你自己要會去轉換名相的。道是什麼?道就是你的心!誰沒有心啊!你本來就有心,眾生本來就有佛性;它不是來學才有心,它不是來修才有佛性,它不是從外面來的,這樣了解嗎?就是它不是從外面來的,所以誰沒有心啊!不是今天學才有心,不學就沒有心不是這樣子。

二、道不可學
  道不用修,但莫汙染。

  看黑板第二「道不可學」;馬祖道一禪師,講一句話「道不用修但莫汙染」,這一句話在上《傳心法要》剛開始就上過了。為什麼道不用修?道就是心,誰沒有心?心本來清淨。為什麼搞到烏漆抹黑、烏煙瘴氣?因為你迷失了你的心,因為被六塵的境界污染,被污染了。名利可以污染一個人,那麼書本會不會汙染一個人?佛像會不會汙染人?「不會」。佛像為什麼不會?書為什麼會?你對書有偏見,你很不公平。「因為佛像是莊嚴的」。書是不莊嚴喔!《金剛經》會不會污染人?你等一下要罰站喔!嚴格說起來,外面的境界都不會污染人,是汝心自迷,知道嗎?不要怪外面救護車的聲音,知道嗎?你的心不迷,它的聲音怎麼會污染我呢?我告訴你,佛像也會汙染人,因為看了佛像所以迷信;因為有了佛像,所以可以騙財騙色,知道嗎?他如果上面放一個豬八戒,就不太有人會去信他。

  「然道亦不可學」,這個不是學禪宗的人,一般人都不能接受啊!只要是按照一般傳統學佛的概念,很多人很難接受,很難接受這麼直接的說法。就是把真實義告訴你「這是真相,真相本來就是如此」,不用懷疑,只要一懷疑,那麼就要放棄自己所懷疑的法,去學習能相應的法。六祖曾經這麼說,同見同行才可以說;不同見不同行,合掌令歡喜,不可以讓別人造業。當有的人,對你所學習的概念,有所質疑的話,還是合掌令歡喜就好,不用爭論,這樣了解嗎?他學他相應的,你學你相應的,自己只要清楚就好,別人誤解不要跟人家爭辯,因為爭辯下去,他會謗法,其實對他很不好,他自己反而會毀謗佛法。

  「情存學解,卻成迷道;道無方所,名大乘心。」「情存學解」是什麼?就是在他的認知裡面,認為他現在在學道、在修道,那就糟糕了!認為他現在在學、他在修;然後有一天,有一個道可成、可證。如果,有這樣的想法的話,「卻成迷道」,反而是迷失了。哪裡迷失?迷失在現象裡面,認為有一個叫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東西,可以讓他得到,這一種人叫做「著相求菩提」。有一個人問禪師,什麼叫做生死業?禪師說想要修行、想要開悟、想要成佛,這叫做生死業。至於殺人放火就不用講了,我管你是求好的,還是求不好的,這個都叫做著相,看到了嗎?為什麼叫生死業?相有生滅,就是生死業;有生有滅,有來有去,你這樣學學錯了。「師父,請問一下,什麼才不是生死業?」你只要不再打妄想,就不是生死業;你只要一打妄想,就是在地獄聽課知道嗎?所以這樣求,到底在求什麼?不要停留說我在學道,我在理解大道,然後我在修道,有一天我要證道,不要這樣想。如果,你是這個樣子,就不了解實相;對實相不了解,你反而會迷失。「卻成迷道」,你反而迷失了道,道不是這樣,道無所有、無所得。

  接著說「道無方所」,「無方所」就是無形無相的意思。道,本來就無形無相,這是什麼意思呢?道,本來就是諸法空相,能夠明白這樣的概念,名為大乘心,這樣的心,你才真正的懂。這個大乘心就是真心,你才了解心的真相,心的真相就是如此。心的真相就是如此,所以不要去求,如果去求就有問題。譬如說,你跟我對一段話好不好?有沒有佛?「無形」。可以正常的回答我嗎?「有」。那佛在哪裡呢?「在心裡」。那心又在哪裡呢?「不知道」。你剛剛是在胡說八道什麼?講了到最後,說不知道,那不是跟我胡說八道!換你問我。「師父有沒有佛?」沒有佛!再問,不要想那麼久啦!我說沒有佛,你一定聽了很不服氣,你再問啦!為什麼沒有佛?釋迦牟尼佛死了,彌勒佛還沒出世。「但是人人都有佛性啊!」我是說佛啊!又不是說性!我有說錯嗎?佛在哪裡,釋迦牟尼佛已經死了對不對?然後彌勒佛還沒有出世啊!那佛在哪裡?在哪裡?「佛不是乘願再來嗎?」我說東,你回答西,你去買菜好了!對執著佛的人,當然就破他佛,知道嗎?那對不相信有佛的人,就要證明他的存在,對不對?換你學我的口吻回答,好不好?那麼問你,好不好?有沒有佛?「沒有佛」。沒有佛,誰在跟我講話?「我是活著的佛」。猴子是佛,人是不是佛?簡單這麼講,你的執著,就會變成自己的障礙。你說我講的一百分都是對,我舉個例子,譬如說你父母親做錯有沒有,然後你跟你父母親講的每一句話都是對,講完了之後你父母親就氣死了,這個是不是正見啦!講的每一句話都對,但對方氣死了,你會上天堂,還是下地獄?你一定下地獄的,講的對有什麼意義?佛法不是在講什麼對跟錯,不是這樣子;對錯是兩邊、是非是分別,而是怎麼去幫助別人超越才是重點,去啟發別人。

  「此心不在內外中間,實無方所;」這是什麼意思呢?其實只說一個概念,心亦不可得。那麼,你現在心有沒有煩惱?「沒有」。回家之後,心會不會有煩惱?「會」。你認同心不可得嗎?「不認同」。是不是可以把可得的心,每個人都分我們一顆呢?可不可以?那拿不出來怎麼辦?拿不出來又硬要說有,有個可得的心,然後又拿不出來,那苦的不是自己嗎?如果心都不可得,那麼有煩惱嗎?如果南投縣沒有土地,南投縣有房子嗎?沒有土地如何蓋房子?心假設了不可得,還會生起煩惱嗎?煩惱根本生不起來。所以當我在談整體的東西,如果你能夠悟到整體的東西,那麼枝枝葉葉的東西是不用談。但是如果不能夠悟到整體的東西,才勉強跟你談枝枝葉葉的東西,才透過一項一項的來分析,說它可得嗎?譬如說你生氣的時候,有沒有生氣?有!但是生氣的心,拿得出來嗎?真的拿不出來,譬如說你氣消了,那麼生氣的心又在哪裡呢?又譬如說當你還沒有生氣之前,生氣的心又放在哪裡呢?注意聽喔!我講三個概念喔,第一個概念你正在生氣的時候,生氣的心在哪裡?然後第二個概念氣消了之後,那個生氣的心到底跑去哪裡?第三個概念是還沒有生氣之前,那個生氣的心放在哪裡?透過這樣的分析,只是要告訴你一個概念,有一個叫做生氣的心嗎?我只想告訴你這個概念而已。

  有的人說:「師父,我很生氣。」很生氣,我拿錢給你,你為什麼會笑?「錢花完了,師父,我很生氣。」很生氣,那我再拿錢給你,你為什麼又不生氣了?到底有沒有那個東西?自己想想看,到底有還是沒有?想想看!我告訴你,你一輩子,都是被自己的心折磨。一定不是冤親債主折磨你,一定是自己的心折磨你。所以冤親債主就是自己的心,你的心就是冤親債主;冤親債主就是妄心,善知識就是真心。妄心不斷在折磨你,妄心如影隨行生生世世,一天二十四小時7-Eleven,從來都沒有打烊,也沒有周休二日,有沒有很厲害?我看你們跑到哪裡去躲?那種才是冤親債主,那種超渡有用嗎?超渡沒有用!超渡唸哪一部經最好?「沒有哪一部比較好」。以後要超渡的時候,就念這一部經「心不要再折磨我了」。所以「此心不在內外中間,實無方所」,其實這個就是空義。空,有時候我們在談空,要用很多的概念來談空的意思,這就是空,這叫做「諸法空相」。所以讀了《金剛經》,就應該明白,讀了《金剛經》用一句話,就知道如何降伏其心,知道哪一句話嗎?《金剛經》哪一句話,就可以降伏其心?「見相非相」。每一句話當然都是可以用,但是有一句話,跟心很直接的關係,哪一句話?只要知道哪一句話,就可以降伏其心?只要知道「過去心不可得」,就沒有過去心在折磨你;假設知道「未來心不可得」,就不會擔心、不會害怕、不會牽掛;只要知道「現在心不可得」,當下就是清清淨淨,講完了。你說,怎麼降伏其心?我說,完了!是要降伏什麼東西?你看過去、現在、未來,還有什麼心跑出來?有沒有?那還有什麼可以降伏的,就已經講了那麼明白了,誦經不解有何益?這些的概念,都是在告訴你心的本來面目,也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第一不得作知解,只是說汝如今情量盡處為道;」這句話畫起來,「情量盡處為道」。現在講到了關鍵,今天來學佛,不是要去學知識;今天來學佛,不是要去學那一本經在講什麼;也不是學那個名相,那個名相是什麼東西。譬如說般若,什麼是般若?其實重點不是在哪裡。今天學佛,在學什麼?在學「情量盡處」這四個字,「情量盡處」是什麼意思?講的就是你的意識心,講的就是你的妄心。什麼叫做道?你怎麼去悟道?就是止息你的妄心,當下你就悟道。只要止息你的妄心,我每節課都講一樣,還是不一樣?其實真實義是一樣,我每節課講的都是一樣;只是隨著各種的因緣,隨著經文這樣講而已,但是講的其實都是一樣。其實,它是很單純的一種概念,什麼很單純的一種概念?只叫你萬緣放下。你說妄心怎麼止息?萬緣放下,妄心就止息;妄心止息,真心就現前,就這樣子,沒有什麼捷徑。問題是你信得過嗎?信得過就不用再懷疑了,就是這樣子而已了,不用在那邊繞來繞去,在繞什麼?我講課坦白說,悟不悟是靠自己,你今天來上課,就是不斷增加的信心,知道嗎?我不斷地在告訴你這個信心,不斷地在告訴你這個正見,悟不悟要看自己,因為,沒有人有辦法幫你解開。如果說你今天還在十字路口徘徊,就真的是很對不起你自己,我已經講了百分之二百的清楚,不是一百二百。如果還在懷疑,我就真的要另請高明,我是江湖郎中,我沒有辦法,你最好去找台大的。不管你問我說,怎麼樣開悟;不管你問我說,怎麼樣明心見性;不管你問我說,怎麼樣的解脫,名詞不一樣,意思都一樣,都在談同樣一個東西。

三、情量盡處
 1.僧燦︰不用求真,唯須息見。
 2.黃檗︰息念息慮,佛自現前。
 3.佛陀︰狂心若歇,歇即菩提。
 4.惠能︰屏息諸緣,勿生一念。

  現在舉這四個人講的話來跟你證明,僧璨三祖在《信心銘》講一句話「不用求真」,不要去求一個叫做明心見性的東西,也不要去找一個真心,不要這樣找,只要什麼「唯須息見」,只要止息你的知見,什麼知見?在佛經裡面有六十二見,那個叫做外道之見。六十二見歸納起來,叫做常見跟斷見。我講得比較白話一點,要止息你所有的知見。「唯須息見」這個知見,其實就是自己的妄心,有沒有?所以要止息你的妄心。黃檗禪師在之前的,《傳心法要》也這麼講「息念息慮佛自現前」,這個意思都是一樣的。「佛自現前」,就是真心就現前,清淨心就現前,有沒有看到,名詞名相不一樣,內涵都是一樣的。再來釋迦牟尼佛在《楞嚴經》裡面講「歇即菩提」,什麼歇?狂心就是妄心,你妄心止息了,當下菩提自性不就現前嗎?世尊、祖師、禪師都這樣跟你說,你還不相信。記得第一次在讀《六祖壇經》的時候,就注意到一個公案,這個公案我一直重複的思考、重複的看,我真正能夠明白他的意思,他的意思是什麼?這個六祖就講得很清楚,六祖教陳惠明怎麼開悟,六祖就告訴陳惠明「屏息諸緣,勿生一念」,這句話是什麼?這句話就是叫他萬緣放下,就是這樣教他萬緣放下,就在萬緣放下的那一剎那,你的本來面目就現前。這個是《壇經》裡面六祖講最清楚的方法,但是很多人都把他看過,好像都不會用,已經告訴你那麼清楚了,還不會用。怎麼樣去見性,人家已經告訴你了,只是我們在幹嘛?

  舉個例子,老實念佛才對,還是念佛老實才對,哪一句話才對?心不老實,「師父,我心不老實,要念佛念到老實」,這樣修對嗎?喊破喉嚨也枉然,這樣念佛你怎麼念也不會老實。不是這樣,你不是要修行嗎?只要你不老實,就沒有希望,你不要騙自己了;只要不老實,怎麼念,都不可能開悟啦!注意聽我這句話,只要不老實,什麼叫做老實?就是你甘願了!甘願什麼?我甘願萬緣放下,就在那一霎那!我告訴你,那個經典我終於看懂了,以前看到那一句話,看到很抓狂,什麼要往生念十句佛號,也可以往生極樂世界,看到這一句話就很抓狂,但是我終於懂了,不用念十句,念一句就可以了,為什麼?如果他萬緣放下,唸一句就去了,簡單吧!所以原則上,十句也太多了,原來一句就去了。但是萬緣放不下,每天念十萬句,也是結個緣而已,所以關鍵已經講得那麼清楚了,還有問題嗎?我替你們問,好不好?「師父,我認同萬緣放下;接著師父,我請教你,如何才能夠萬緣放下?」我替你問好不好?我替你問,我們下節課,再談這個問題。

 

閱讀 1522 次數
DMC Firewall is a Joomla Security exten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