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週三, 21 二月 2018 20:19

傳心法要講記-128

作者  釋達觀/講述 無念齋/整理

tvzu vx

  沙門果者,息慮而成,不從學得,汝如今將心求心,傍他家舍,祇擬學取,有甚麼得時。 

  「沙門果者,息慮而成,不從學得」,這句話是關鍵。常常有人問:「到底要怎麼修行,才能夠悟道?或是說,這一輩子有可能悟道嗎?」我的回答是:「不一定。」爲什麼不一定?法無定法,每個人都不一樣。「你這一輩子會不會悟道?」你不可以問我,要問你自己。就像有人問你:「這一輩子會不會成功?」可以這樣問嗎?不可以這樣問。我怎麼知道「你這一輩子會不會成功?」你想成功,你有去學習怎麼成功嗎?你沒有時間去學習,難道你也沒有時間去看成功的書嗎?你沒有時間去看成功的書,難道你也沒有時間去問成功的人嗎?你說「你沒有時間」,根本就是胡說八道,你根本就不想要成功。一樣的道理,你今天想修行嗎?想開悟嗎?如果你想,就自己去找,一定找得到,接著就是看你自己。

  今天來聽課的目的是爲了什麼?就是告訴你「你應該怎麼樣,才會悟道;在悟道之前,你應該知道,你怎樣的迷失。」今天你已經知道怎麼迷失,怎麼樣才能夠悟道,接著,你就不要懷疑。但是,你會懷疑嗎?表面上你是不懷疑,但是,你內在還是疑。在《百法明門論》裏面,有煩惱的心所,其中就是有疑,你還是會有疑心會出。《金剛經》裏面常跟我們講「斷疑生信,絕相超宗」,你內心有所疑啊!你自己沒有斷。你說:「我內心沒有疑呢!」我告訴你,你內心沒有疑,你還有兩個很嚴重的問題呢!哪兩個很嚴重的問題呢?第一個就是懈怠;第二個就是放逸。只要有這兩個問題,不要說成道,成功都不可能。懈怠,就是你不願意勤修戒定慧;放逸,就是你放縱自己的習氣,這樣就不用談了。這裡面講得很清楚,道理你可以很清楚明白,但是,我跟你講,你內在有幾個障礙沒有去除,你就沒有辦法。我只是畫龍點睛,不囉嗦,就跟你講出,你很嚴重的問題。

  但是,修行難嗎?難。修行簡單嗎?簡單。到底是難還是簡單?因人說法。認爲「很困難」的人,我會跟他講說「修行很簡單」,爲什麼?因爲我要給他信心。認爲說「佛法沒有什麼,就是這個樣子」的人,我會跟他講「佛法很深奧,不要小看佛法」,這樣的人才有機會突破。所以我說「不一定, 因人而說法」。一樣的概念,一樣的道理,禪宗是爲「什麼人」說呢?一般人說「禪宗是爲上根利智者」說。但我的說法,也不一樣,我是站在「鼓勵你們的角度」來為你們說。你是甚麼根,其實沒有一定。如果你願意,你就會跟它相應;你不願意,你就不會跟它相應。所以你是什麼根?你自己決定,法無定法。這裡面所講的東西「法無定法」,誰在決定?你的心在決定。「唯心所造,唯識所變」;「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是你自己的心,因爲你自己的心會產生了限制,所以一切都是這樣子。今天講《傳心法要》的意思,就是「人人有希望,個個沒把握」,你是有機會開悟的,但是沒把握。爲什麼沒有把握?因爲你沒有具足那樣的因緣。如果具足那樣的因緣,就會「如是因、如是果」,因果絲毫不爽,怎麼會沒把握呢?

  黃蘗禪師直接回答「沙門果」。什麼叫做「沙門果」呢?先解釋「沙門」,「沙門」狹義的解釋就是出家人,廣義的解釋就是一切修行人。「沙門」的定義,就是要勤修戒定慧,才能夠成就沙門。今天來這邊學佛,都想朝向這一條路。但是有一個問題,學了這麼久,你有沒有得到什麼果實?如果你不會講英文,你只要去補習班上三個月,至少會講幾句日常會話;如果你不會做蛋糕,只要去上三個月烹飪的課,可能就會做蛋糕,可能也會做點心,可能也會做吐司;但是你學佛,學了十年、二十年,你一點反應都沒有,這個就代表你學錯了!所謂一點反應都沒有,就是你一點改變都沒有。比如說,你的煩惱有沒有減少?或是說,你的脾氣有沒有變好?或是說,你的心有沒有比較穩定?或是說,你自己的脾氣、個性有沒有比較柔順?或是說,你比較有悲心?我講的就是你有一點改變嗎?三個月就好,你學了三個月了,你看看你的樣子,三個月檢測一次,你不要十年檢測一次,這樣太久了。有人三十年才檢測一次,才嚇一跳,原來都沒有進步,人生實在沒有太多三十年。三個月檢測自己一次,看看有沒有成果?雖然,我們講無所得、無所求,但是,現象界還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你有所突破,自然就有豐收。這裏面的「果」,要注意一個概念,不是只有指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也就是說,它可以指聲聞、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它也可以指菩薩的初地、二地、一直到十地、等覺、妙覺都可以。修行人想要成就,關鍵就在這八個字「息慮而成,不從學得」,你信嗎?很多人看到禪師的語錄,常常都會覺得禪宗講得太容易。其實,方法是很簡單,但是,對你的內心世界來講,好像很困難。

  從幾個角度來講,你想要開悟,不是你要讀很多的經典。也就是說,你是單純想要開悟的人,讀一本經典就可以讓你開悟。但是你想要度衆生,那當然不夠。現在是「想開悟,還是度衆生」,請你認清楚。你們大部分來這邊聽課的人,都是想要開悟,對不對?所以想要開悟,一本經典其實就夠了。但是你要度衆生,一本經典是不夠的,甚至讀三藏十二部經典還不夠。爲什麼讀三藏十二部經典還不夠?因爲要度沒有學佛的人,所以你還要讀世間所有的書,包括諸子百家,你都要讀。這樣的工作,一輩子做得完嗎?這個,就不只是一輩子的事,所以說「世世常行菩薩道」,就是指這個。但菩薩道,一定要先開悟。

  我講過一個公式,解脫道加菩薩道,等於成佛之道。你沒有先解脫,你憑什麼本事「世世常行菩薩道」,你根本沒有那個本事。所以不用去探討得這麼複雜,用很簡單的概念去思考就可以。我再問你一個問題,你去醫院是要當醫生還是看病?去醫院當然要去看病,你不是去醫院就要去當醫生。你今天來上課是要當學生,還是當法師?你今天來這邊是要當學生,你不是要來當法師。把概念再講清楚一點,到醫院是要看病,直到有一天,因爲看到這麼多病人的痛苦,所以我立志要當醫生。你來醫院看病,要不要讀解脫心理學?要不要讀藥物學?不用。開的藥,你好好地回家照三餐吃,不要亂吃。這個譬喻,夠簡單吧!你乖乖地回家吃藥,其它東西,不要囉嗦!黃蘗禪師就是直接告訴你,不拐彎抹角。

  曾經,有人批評學禪的人:「你們是佛弟子,學到最後,怎麼都在學祖師,都不學佛。」意思是「你們怎麼都不講佛經,怎麼講祖師的語錄。你應該跟釋迦牟尼佛學,你怎麼跟六祖學,你怎麼跟黃蘗禪師學。」這樣對還是不對?「他講的話不正確」。爲什麼?「因爲祖師講的是佛的心意,就是直接講重點」。坦白說,祖師自己已經消化過了,他把佛法的核心,都消化過了,才用他的話,言簡意賅地講給你聽,其實,沒有偏離佛說的道理。大家不要只看表相,就有所誤會,我們當然都是佛弟子,當然都要跟佛學。真理只有一個,如果悟到最究竟的道理,一定不會有兩樣。你不要因爲人家這麼說,就開始懷疑,就有所動搖,要有正見。當然你不需要跟別人辯,自己在學什麼,你知道就好,別人在學什麼,好好讚歎,不需要辯。

  舉個例子,佛就告訴你要修道,這個道,可以分成八正道,也可以講成三十七道品,也可以講成六波羅蜜,也可以講成十波羅蜜,怎麼講都可以。但是黃蘗禪師沒有講這些名相,連戒定慧這三個字都沒有講,他只用四個字「息慮而成」,你自己好好體悟。曾經有人寫信給我,他說「萬緣放下,還不是開悟」,我只能夠笑一笑「謝謝他的指正」。「萬緣放下」是放到什麼程度?這裏面「息慮」的意思,是什麼?這裏面「息慮」的意思,就是止息妄想。「息慮」的意思,亦可以解釋說放下,請你萬緣放下,就是《楞嚴經》所講的「歇即菩提」。

  很多東西不要爭論,如果從經教的理論來講,光是「息慮而成」,會不會講一套很複雜的理論?可不可以學到一套很複雜的理論?什麼叫複雜?講得越詳細,就叫複雜,每個步驟都跟你講,講得很詳細。如《阿含經》在修行的部分講得很詳細,但是它偏向於原始佛教;那大乘《瑜珈師地論》在講修行講得很詳細,但是我怕你們看到嚇到。爲什麼嚇到?因為那麼複雜。簡單的你們又信不過,你說怎麼辦?我只好取中庸之道,不要講太複雜,也不要講太簡單,這樣比較有東西可以研究,不然怕你太無聊。

  你要知道祖師、禪師,很苦口婆心直接告訴你「就是這個樣子,你不用懷疑」。你說它簡單嗎?坦白跟你講,文字看起來是很簡單,其實是不簡單。爲什麼不簡單?比如說,你剛才靜坐,那半個小時在做什麼?「打妄想」。從明年開始,我們的《傳心法要》就是七點半打坐到九點半,好不好?你不是要開悟嗎?從下個月開始上課,就是靜坐兩個小時,這樣你會繼續聽課嗎?你覺得我們這班同學,有人會不來嗎?因爲太無聊了,與其來這邊坐,不如我在家裏坐。你們今天來這邊是爲什麼而來的?你是爲精神糧食而來的,你不是爲開悟而來的,因爲肚子要吃飯,你的心也要吃飯,你今天來聽我《傳心法要》,是因爲你的精神肚子餓,所以你來吃我一個半小時的飯,精神糧食的飯,你知道嗎?你看到了嗎?看到你的內心世界是這種狀態。如果我今天不講課,應該至少一半同學就不會來了,真的是太無聊,實在是苦悶得很。這樣的人生我不過,那你要過什麼人生?你要過攀緣的人生。

  「息慮而成」很困難,你不要以爲很簡單,爲什麼很多人學佛一直沒有辦法好好修行?你說他沒有在修行,他又不服氣。他說我怎麼沒有在修行,我每個禮拜都來聽課,甚至一個禮拜來聽兩節課,我怎麼沒有在修行。他說我來這邊聞思,我來這邊培養正見。對一個初學者可以這樣說,對一個老參,不可以騙自己,內在沒辦法止息,你的內心一定要攀經典;你的內心沒辦法止息,就一定要藉着看書,藉着聽課,聽到後來,把看書跟聽課當成修行,那就錯了!因爲那個不能夠解決你的問題,不能解決內在的煩惱、問題,但是可以增加你的知識。爲什麼初學者可以呢?因爲,他至少要知道什麼是佛法。

  「不從學得」很重要,你今天要開悟,一定不是從外面學進來的。簡單這麼講,從外面學來的叫做知識,不管你讀多少經論,都是從外面學來的,統稱知識,這些知識假設你不會用,反而會變成知識障礙,會讓你越學越傲慢,不然越學煩惱越多,爲什麼?因爲書看不完,有時候看不懂,你就起煩惱了,那你就本末倒置了,看佛經就是要去斷你的煩惱,你爲什麼越看煩惱越多呢?因爲你渴望你知道得更多,所以你看佛經,看佛經有時候看一看,心會不會煩躁?看不懂心情舒不舒服?不太舒服吧!當我們在談修行,學,當然要學,但是學的知識是告訴你要「息慮而成」,要回歸你的內在。你的知解不用太多,但是要正確。比如說,你來學佛,你只來學「緣起」這兩個字,你真懂緣起就可以修行了。什麼叫做不用學得太多?你也學緣起,也學三法印,也學二諦,也學三心,也學三觀,也學四聖諦,也學十二因緣,也學六波羅蜜,也學三十七道品,你一直這樣學沒有用,爲什麼?你就是在學,沒有在修行。只要懂「緣起」那兩個字,後面所講的那些概念,其實都是觸類旁通,只是從各個角度解釋不同而已,萬變不離其宗,所以說你有正確的知見,不要貪多,其它的概念隨緣。

  今天來聽課,概念要很清楚,比如說,你聽《傳心法要》,《傳心法要》的重點,就是告訴你唯有一心,唯傳一心,這是《傳心法要》的重點,其它的東西都是隨緣,這個概念你要真懂。你要不斷地內化,請你自己要冷靜下來看看,你再怎麼學,對你的修行助益不大。就像來果禪師在高旻寺的開示,跟禪和子開示說,你們現在坐在蒲團上,什麼《楞嚴經》、什麼《華嚴經》、什麼《法華經》你用得上嗎?你們學那麼多,坐在蒲團上你們用得上嗎?我們現在先把認不認同擺一邊,爲什麼認不認同擺一邊?舉個很簡單的概念,假設有一天你坐在我們禪心學苑,有一個學佛者來拜訪你,那個學佛者告訴你,他也懂唯識,也懂中觀,也懂如來藏,顯密都通達,他講一些道理,你也沒聽過,一般人的內在會怎麼樣?我們的內在會很心虛,奇怪!我學了二十年,爲什麼那個人,講了很多東西,我都聽不懂,他越講,我越心虛,他講完之後,問你學多久?沒有啦!剛學而已!你在幹嘛!別人講那些,我們不懂不可恥,可恥的是你裝懂,可恥的是你懦弱。不懂不可恥,我們可以虛心請問,問完之後,就看看他有多少煩惱?接着,看看你有多少煩惱?如果,你感覺到你的煩惱比較少,那你應該高興,他的知識比你多,但是你的煩惱比較少。請問一下,現在不談高下,這樣學,誰學對了?我們又不是要來比誰K的書最多,今天是談修行,不是談知識。你都懂了,但是那麼多煩惱,學對嗎?這樣學好嗎?這個是佛的本意嗎?佛的本意不是這樣,佛是要告訴你那些知識嗎?不對,佛不告訴你那些知識。那麼,佛爲什麼要講那麼多話?「但以假名字,引導於衆生」就這樣子而已。結果呢?你一天到晚學那些假名,把那些假名抓着不放,卻不能夠破你的執着,去除你的煩惱,你不是誤會佛嗎?

  自古以來,有的宗派比較偏向於教理,有的宗派比較偏向實修。像天台、唯識、華嚴,他們都偏向教理,也就是說他們的教理很嚴謹,他們有沒有實修的部分?當然有,但是有的人一頭栽進去,都掉入教理,拼命地研究。像禪宗跟淨土都偏向實修,宗派都有它的獨特。禪宗是偏向很實修的,不是散漫,為什麼?因爲禪宗是注重行住坐臥,動靜語默是時時刻刻。當你開悟之後,你要弘法一方,接着你要廣學多聞,好好學;你還沒開悟之前先不要這個樣子。所以他是很注重修行的,相當地注重修行,也不排斥教理,這個叫做禪教合一。開悟的人一定懂教;懂得教理的人不見得開悟。爲什麼開悟的人,一定懂教理?般若智慧生起,打開經教,一看他就懂。爲什麼懂教理的人,不見得開悟?因爲,如果沒有回歸他的內在,破除自己的妄想執着,他只是得到這些知識而已,關鍵就在這裏。他有這些知識,那他可不可以弘法?他也可以去散播知識,但他自己沒辦法開悟,他也沒有能力教人家開悟,因爲他不是過來人。你今天在學習,今天要走什麼路線?在學什麼?自己要很清楚,你才不會說道聽途說。很多東西都是很好,但是你要懂人家在講什麼。

  先確認「不從學得」,這句話有沒有問題?「不從學得」,不從外面學來,為什麼不從外面學來?因爲外面學來,這叫做知識。但是,問題是,你要去解決你內心的問題,你說怎麼解決內心的問題?當你眼睛一閉之後,你就看到你自己內在胡思亂想,你在想什麼?當你一個人靜下來之後,你就會察覺到你內在蠢蠢欲動,你內在各種想法、各種念頭全部都有,你的內在什麼時候平靜過?你什麼時候恢復「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你跟清淨都沾不上邊。你說怎麼辦?這樣拼命讀,內在就是這種狀態,遇到事情「種子起現行,現行薰種子」,習氣不但沒有減少,還不斷地增長習氣。你說,怎麼去降伏我的心?爲什麼說你學了那麼多,坐在蒲團上,一點用處都沒有?你只要眼睛閉着,看你的心亂七八糟,這怎麼辦?黃蘗禪師跟你講說「哎呀!你只要止息,不就好了嘛!」「師父,我就止息不了」,對還是不對?對嘛!你就是止息不了。比如說,你現在聽我一節課,很有信心,你說:「啊! 很多東西,不是從外面學來,那麼我回去眼睛閉着,我要止息我的妄想。」結果,回去一個禮拜,被自己的心打敗,然後就開始懷疑,這樣學對嗎?接着,你旁邊有學佛的人,就告訴你「哪裏有這麼簡單,這樣就要止息妄想。」你說:「對啊!那麼請問善知識,我應該怎麼止息妄想?」「你應該要修止觀,止觀之前,你應該要修前方便,所以你應該去看《摩訶止觀》,不然最起碼要看《小止觀》,不然最好去看《瑜伽師地論》。」「對,你講得很有道理。我師父也沒有教我,那我自己到圖書館去看書,我自己上網去聽課,聽人家怎麼教你修止觀。」大家的心在想什麼,我不知道嗎?聽一聽之後,回去你就會修嗎?會還是不會?不要騙人了,聽一聽之後,修下去「啊!我又沒辦法,這樣修,我也沒辦法。」

  告訴你,你們會遇到的問題,其實我都有過。今天修行講的是功夫,你要有功夫,才能夠把心擺平。你要怎麼去擺平它呢?各憑本事。這個本事,有兩個東西一定要拿掉,就是懈怠跟放逸。你有懈怠跟放逸,就不要講功夫,連世間的學問都要下功夫,何況是你內在的心!你一定要下功夫,你要「時時勤拂拭」也對,你要「本來無一物」也好,就看你自己。當眼睛閉着,貪嗔癡慢疑、不正見全部現前;只要一靜下來,六個根本煩惱、二十個相對的煩惱也就現前,那你說怎麼辦?哪有怎麼辦?解決啊!怎麼解決?看是要用止,還是用觀,還是用止觀雙運定慧等持,看你啊!「師父,你都是這樣,你都沒有詳細教我。」

  你知道六祖怎麼教嗎?六祖說:「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那個「定」,你知道是什麼意思,那個「禪」是什麼意思?「外離相即禪」,那個禪,不是禪定,那個禪,是智慧的意思。所以「外離相即慧,內不亂即定」,叫做定慧等持。不迷惑所有的現象,那就是智慧,內心不被影響,那就是禪定。如果不會呢?不會就繞回來,修止觀,最後才止觀雙運。不會的人就繞回來,會的人我講完了。怎麼定慧等持,你會不會?爲什麼你眼睛閉着,內心都動盪不安?念頭跑來跑去,有礙到你嗎?你是不是還活着?活着有沒有生命的現象?那你眼睛閉起來看到生命的現象,你在怕什麼?你悟到什麼?生命是動態的,生命不是一灘死水,你活着一定有念頭,有念頭不是罪過,有念頭代表你還活着,沒有問題吧,修行不是要沒有念頭,不是這個意思,你不要搞錯。

  今天所講的「我心不亂」的意思,不是說我心沒有念頭,而是說我心中的念頭,完全不干擾我。當我心中的念頭完全不干擾我,那種狀態就叫做無念。但是當你眼睛閉着坐在那邊,你的念頭有沒有干擾你?有啊!所以叫你坐兩個小時你坐不住,最後你就不要來了,你偏偏要被干擾啊!我有什麼辦法。今天所講的說「勤修戒定慧」,你要注意一個概念,戒只是防止你引發煩惱,定只是暫時伏住你的煩惱,唯有智慧才能夠斷你的煩惱。說斷是方便說,要明白它虛妄不實,沒有什麼斷不斷的問題。講斷,你會以爲把那些問題、雜念都斷掉,其實不是這個樣子,不要這樣學,這樣學的人會瘋掉。眼睛閉着,你就是看到,你有很多的念頭,現在的問題,就是你被你的念頭影響,甚至你很不喜歡那些念頭,因爲那些念頭,會引發你很多的情緒,讓你很不舒服,所以你就跳開。所謂跳開是什麼?你就跑去攀緣,叫你靜下來不肯,你就一定要去看電視、找朋友聊天、不然看看佛書,但是叫你面對你的內在,你沒辦法。現在講這個關鍵的東西,這裏面演化出很多的理論,叫做八萬四千法門,各宗各派提出很多的理論和學說,說怎麼樣來降伏這一顆不安定的心。

  要切記,禪宗所講的,不是叫你把那些念頭消滅。六祖說「對境心數起,菩提這麼長」,生命是動態的、是活潑的,所以四祖說「任心自在」。你雖然聽我這樣講,很多人,還是會被自己的念頭打敗,如果你真的被你的念頭打敗了,那我就勸你老實唸佛,爲什麼?因爲那些念頭一直干擾你,你很受不了那些念頭。你自己的內心那個念念相續的概念,你很受不了它,但是你又沒有辦法化解它;你又沒有辦法看到,這些的妄念本來就是空寂的,它本來就是念念無住的。你又沒有辦法,那這樣我會勸你好好地唸佛。因爲你的心就會活在佛號上,因爲你不喜歡不好的念頭,所以你會生起用佛號這個念頭。常講一心不能夠二用,那一念生起,就依止在那一念,那一念就是佛號。你的內在能接受那一念,那你就要從這裏開始修,從這一念開始修,原則上又回歸先修定。剛才所講的,禪宗不是定先慧後、慧先定後,禪宗是定慧等持。你沒有能力就要先修定,老實唸佛吧!

  舉個例子,比如說,你不接受煩躁的念頭,你不接受無聊的念頭,但是,你會接受,讓你感到舒服的念頭。所以,你有沒有好好觀察你自己,那些統稱都叫做念頭,妄念也是念,佛號還是念,都是念。你能夠接受哪一個念呢?有的東西不用勉強,你沒有能力,就先做你能做的事情。如果你能夠突破,你就直接去看到念頭的生滅,你完全不被它影響,如果你有能力,你就這樣子。如果你沒有能力,你就老實唸佛,這是我很真誠的建議。

  一樣的概念,你們在靜坐的時候,爲什麼有的人會昏沉、會打瞌睡?那是因爲抓不到重點。爲什麼你會散亂?因爲你就是沒有定力,你才會散亂。有時候你要這樣學,比如說,你要學禪宗的這個方式,常常抓不到重點,你就坐在那邊呆坐,或是坐在那邊打瞌睡,那麼你就老實唸佛吧!有的同學,可能內在都不肯,我想好好學禪宗,我不想學淨土,你的內在就是這麼矛盾。如果,你是這樣學,就兩頭空,爲什麼兩頭空?因爲你的內心世界,總是找不出一個頭緒,你的修行是不會得力的。因爲你沒有頭緒,你就常常會三心二意,在那邊繞來繞去。你要止息你的妄想,方法很多,但是歸納起來不外乎兩個,就是漸修跟頓悟,若不是頓悟,其它都是漸修。

  談到這裏有沒有問題?你說有妄想,自然止息有沒有念頭?請問覺性一起來的時候,有沒有念頭?對,你要注意聽,念頭就是前念後念,念念相繼,念頭就像流水,阿賴耶識的種子,就像暴流一樣,就像是流水,其實你都是在運作。既然你都是在運作,只是你自己的內在覺得「你覺性生起了」,你只是起這個念,你能夠接受這個念嗎?可以,不過念念都不可以執着。講過一個概念,真的是衆生皆有佛性,你的佛性本身,它就是有這個作用。問題是,你內在有染淨的種子,也就是說,你有道的種子跟業的種子,業的種子讓你很不舒服,道的種子讓你比較舒服。但是,它還是不可得,它還是無所住,爲什麼?《金剛經》告訴你,「應無所住」,已經很明顯地告訴你,我們生命、內心的世界,本來就是無所住,念念無所住。但是你就是不能接受那種狀態,你就會被它困擾。好像內在有活動,就不得清淨;好像清淨,就是內在沒有活動,不是這個意思。生命是活活潑潑的,生命就像湧泉,湧泉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時時刻刻它都在運作、在活動。《易經》講「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它從來沒有止息過,它從來沒有停止過。所以止息妄想,你不要認爲把它停住,不要這樣認爲,不要這樣修;而是生命在流動的過程,你不被它影響。不被它影響的狀態,每個念頭就變成淨念。因爲,你不再執着那個念頭,那個念頭就不產生副作用了,所以你已經淨化了那個念頭,說淨化也是方便,你只是不再被它影響,假名叫做淨化,假名叫做自淨其意,只是這樣子而已。

  要開悟,要從內心下手。但是,如果你是想求知求解,就跟各位講隨緣,該上課的時候,你來上課,每天該看書的時候,撥空看書。但是,重點還是要擺在內心的實修,你要擺在這裏。當然,這邊有個關鍵,越有正知正見的人,他就化解內心,越容易。你沒有正見,要化解你的內心,就了不可得。一直強調,你那個知見,先把一個概念徹底地通達,其它的先放在旁邊。一個概念的意思,就是正見,什麼叫做正見?緣起性空是正見,三法印是正見,二諦是正見,中道是正見,四聖諦是正見,十二因緣是正見,六波羅蜜是正見,即心即佛是正見,我管你用哪個正見都可以。目的是,你要真懂,真懂你才能受用。不然,你不懂沒有用,你根本沒有力量可言。你常常很容易隨波逐流,你會被你的內心打敗,你會被人家影響,你動不動就會被人家影響,所以你一定會是這種雜學、雜修的狀態。已經告訴你,不可以這樣學,你對你的正見,你到底瞭解透不透徹?精就是無雜,雜亂就不精,雜學雜修就不是精進,這樣不是精進,這樣不會有成就。因爲你的精,你才能夠一步一步前進,不然怎麼學?

  把握一個正見,每個同學,對於正見的概念,可以不一樣,沒有關係。我告訴你,那些概念,其實都是通達的,只是名相闡述的角度不同。明白的人,知道是一樣的;不明白的人,才在那裏起爭論。譬如說,五蘊就是十八界,十八界就是五蘊,你不要以爲說兩個不一樣。識就是識,我管你談六識還是談八識,還是談心,知道就好。你讀這一句話,你就要真的去懂這一句話,而不是把它帶過,兩三句就講完了,有什麼好講的。而是說你就很清楚知道,我要悟道就是這種狀態,就這樣子而已,那接著就看你了。

  「汝如今將心求心,傍他家舍,祇擬學取,有甚麼得時」,如果你不認同,不相信前面那一句話,你知道你會怎麼樣嗎?「將心求心」,第一個心就是妄心,起妄心想要去求一個真心,那真是有兩顆心嗎?所以六祖說「起心即是妄」,你常常就是起妄心,想要去求真心,實在是背道而馳,越來越偏離道。「傍他家舍」,這個「傍」就是依靠別人,不管你是依靠經典,還是你是依靠師父,都是「傍他家舍」,你依靠別人就「傍他家舍」。你依靠別人的目的是什麼呢?「祇擬學取」,那個「擬」就是想要,你想要在別人的地方,能夠有所取得、有所領悟。黃蘗禪師跟你講得很坦白,「有甚麼得時」,你這樣學,什麼時候才能夠悟,不要這樣學。

  你有沒有很深的感慨?黃蘗禪師所講的「汝如今將心求心,傍他家舍,祇擬學取,有甚麼得時」這段話,我們有沒有犯這個毛病?我們犯這個毛病很嚴重,你這樣學習,什麼時候才能夠悟?什麼時候,才能夠證得沙門果?其實,有時候,我的感觸實在是很多,坦白說,很多問題是,大家就是要把它搞得這麼複雜,才感覺到你好像在學佛。

  所以我最後作一個結論,學佛一定不是,誰的佛學知識比較多,而是誰有正見;也不是說,誰學佛多久了,而是誰的煩惱比較少;也不是說,誰的能力比較強、比較好,而是誰比較慈悲;不是比誰的聰明才智,而是誰的內心比較清淨,學佛要這樣學。你的內在沒有轉化,以上所講的都不成立,你自己知道在學什麼就好。有時候,你口才不如人,智慧還沒開,只要遇到別人口才比你好,一下子就把你嚇得要死,同學常常都是這種狀態。所以不要沒有正見,自己要穩得住,知道在做什麼。但是別人怎麼學,也不要說別人錯,別人可以學他的,你自己好好學。簡單這麼講,如果你真的想要修行,離開這個概念,就沒有什麼行好修的,也沒有什麼東西可以談。

 

閱讀 1130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三, 21 二月 2018 20:29
DMC Firewall is a Joomla Security exten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