妄故迷心,汝但除卻凡情聖境,心外更無別佛。
「妄故迷心,汝但除卻凡情聖境,心外更無別佛。」我們上個禮拜最後有談到「迷心」跟「心迷」。「迷心」這個心,是真心,就是迷失真心;「心迷」,這個心,是妄心,就是妄心生起,這兩個稍微揀擇分別一下。我們來說迷心,你迷失什麼?你迷失了你自己,你迷失了你自己本來的樣子。什麼叫本來的樣子呢?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具足一切、本來就圓滿、本來就幸福、本來就快樂、本來就是清淨自在,這個就叫本來的樣子。既然是本來的樣子,它就不是修來的,它本來就是這種狀態。我們修,也是要恢復這個狀態。但是,我們說修,都是一種方便的說法。所以,每個人要去體悟這個本來。然而,這個本來,我們一般人很難體悟。我們常講一句俗語「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對這句話,你能認同嗎?認同,為什麼你要做庸人自擾呢?你為什麼要做這樣的人呢?你想過這個問題嗎?我們今天談了老半天就是說,你不要再做庸人就好了!
我們到底迷失在哪裡呢?我們上個禮拜,有談一個概念,我們迷失在相對的兩邊。相對的兩邊,它有沒有一個標準答案?原則上是沒有的,它沒有一個標準答案。但問題是,我們就在這兩邊(甲、乙)當中,產生了取跟捨。你到底是要選甲邊,還是選乙邊呢?這個時候,你的內心就會產生了取捨的問題;也就是說,我到底是要選甲,還是要選乙?我選甲必然捨乙,我選乙必然捨甲,這樣的取捨之間,會讓我們產生兩難。這樣兩難的心態,就是一種矛盾的狀態。這種矛盾的狀態,會讓我們產生患得患失。世間的角度,你怎麼想,你怎麼看,都沒有離開這個迷失的狀態。但是這樣的迷失狀態,這樣的概念,你過去都已經有聽過,你也知道了,但是問題是,你到底有沒有把它悟透?關鍵就在這裡,你到底有沒有把它悟透?
如果你沒有辦法去把它悟透,你會掉入一個很大、很大的陷阱。什麼叫做很大、很大的陷阱?我舉個例子,給你聽。比如說,以你的身體的角度,粗略的來說,就是健康跟生病。我們一般人,就是喜歡健康,不喜歡生病。你說健康是什麼定義?生病又是什麼定義?請你把它下個定義。有沒有很難定義?我替你定義,比如說,舒服叫做健康,不舒服叫做生病,這樣定義有沒有怪怪的?比如說,吃藥叫做生病,不吃藥叫做健康,這樣定義有沒有怪怪的?比如說,看醫生就叫做生病,不看醫生就叫做健康,這樣定義有沒有怪怪的?有,那你想過嗎?你想要的健康是什麼意思?你討厭的生病又是什麼意思?你自己搞不清楚!舉個例子,有的人雖然身體生病,但是他心很健康;有的人雖然身體很健康,但是他心生病。身跟心可以拆開嗎?沒辦法拆開吧!我問你,他是健康還是生病,你搞的清楚嗎?我現在再問你一個問題,所謂健康不會死嗎?所謂會死是病嗎?死是健康還是生病?死它不是健康,也不是生病。那死是什麼東西?
你應該靜靜的,把你現在所有的問題,我建議,你一項一項的釐清,因為你有的是時間。你自己在靜坐的時候,你何不釐清呢?比如說,你執著你的身體,你就要去問「你在執著什麼」?我告訴你,你既執著健康又執著生病,因為,你就是執著你的身體,你想要健康,那也是一種執著;你說生病了不管它,那也是一種執著。簡單這麼講,你就是執著你的身體;其實,這個執著就會讓你苦。
再來,講我們的內心世界。你喜歡快樂的感覺,但是你不喜歡痛苦的感覺。你說快樂是什麼意思?痛苦又是什麼意思?什麼時候你會快樂?如意的時候會快樂,對不對?那不如意的時候會痛苦。有可能事事都如意嗎?有可能事事都不如意嗎?所以你執著「痛苦」,當然是痛苦;你執著「快樂」,亦是痛苦。那裡讓你苦?不是「苦、樂」讓你苦,是「執著」讓你苦;不是「健康」、「生病」讓你苦,是「執著」讓你苦。你看到了嗎?你們不要在兩邊當中選一邊靠邊站,不是甲的問題,也不是乙的問題,是「執著」的問題。你看到了嗎?真正的問題是執著,不是哪一邊啦!其實,這兩邊都是不實在的。
我希望各位按步就班的想事情。什麼叫按步就班的想?如同我講課一樣。我剛才跟你說「你先想你的身體」,你的身體就是分健康跟生病(身:健、病),你的心就是有快樂的感受跟痛苦的感受(心:樂、苦)。接下來呢?只有身跟心嗎?不對,還有外面的世界。身心就是「我」。你活在哪裡?你活在這個世界,這個世界就是環境(境)。環境當中有人、事、時、地、物,它會影響到你。那影響最深的是什麼?影響最深的莫過是別人,尤其是你的家人,影響最深的,差不多是你的家人。這個俗稱做境,或是我們所講的世界,你活在這個世界。
這個境界,我們簡單的分「順境」跟「逆境」(境:順、逆)。什麼叫做不喜歡?這邊的(病、苦、逆)我都不喜歡,所以我會起嗔心。什麼叫喜歡?這邊(健、樂、順)我都喜歡,所以我會起貪心。這不用你修行,這叫做凡夫,標準的凡夫都是怎麼想?標準的凡夫,都從頭錯到尾,從出生到死亡,就一直錯,錯在哪裡?錯在不喜歡這邊(病、苦、逆),喜歡那邊(健、樂、順)。連拜佛也都這樣拜,希望佛菩薩,讓我身體健康,然後呢?心情愉快,希望能夠萬事如意,連這種謊話也敢騙佛祖。
你覺得這個概念好像很簡單,其實不簡單。為什麼不簡單?因為所有的人 有學跟沒有學的,都是這樣子。我重覆講過,你不要以為說你在學佛,或是別人在學佛,就跟一般人不一樣,其實都一樣,我看起來都一樣,沒有一個不一樣的,都是這種心態,都是兩邊選一邊的心態。但是我們會覺得說,這邊(健、樂、順)一定是快樂。說那邊(病、苦、逆)一定是苦的,這不用解釋,為什麼不用解釋?因為大家都知道。現在比較容易誤會的是這一邊(健、樂、順),那邊(病、苦、逆)是苦的不用解釋,因為大家都已經受過這樣的苦了。這邊(健、樂、順)是苦的,大家不知道這個道理。
佛說諸受是苦,這些所有的感受其實都是苦。佛這樣講是有他的道理,為什麼說,這樣的感受是苦的呢?第一,你得到了之後,它會不會消失?會。爬的越高,摔的越重。當你得到再消失之後,那種苦會不會加重?會加重,會加深,而且還會加速度。所以才會說什麼「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都死在這邊(健、樂、順),死於安樂。所以他第一個概念就是你得到,它是會消失的。第二個概念,你不見得會得到。要注意聽,你買樂透一定會中嗎?會不會?不一定嘛!你每天都可以活得快樂嗎?不一定嘛!你遇到所有人都會尊重你嗎?也不一定嘛!然後你講很多話,別人都願意聽你嗎?也不一定嘛!第二種苦是什麼苦?當你得不到的時候,苦不苦?苦啊!你有沒有看到這邊(健、樂、順)的陷阱。我常將說這邊(病、苦、逆)不用談,這邊(病、苦、逆)不用教都知道。但是這一邊(健、樂、順)就是不知道,一直想要這一邊(健、樂、順),好奇怪!但是這一邊(健、樂、順)跟你解析,只有兩個很簡單的概念,你得到跟失去都苦,得不到是苦,得到必然會失去,亦是苦。
所以我已經證明出來了,甲跟乙,左邊跟右邊都是苦,你看到了嗎?兩邊都是苦,但是真正的問題在哪邊?真正的問題就在一個地方,在一個什麼地方?這兩邊其實都沒問題。我要把話拉回來,甲跟乙都沒有問題。我舉個例子給你聽。一個好人會不會生病?一個好人一生病之後,他就說我人生很痛苦,這樣講對不對?孔子感冒了,就躺在床上跟他的學生子貢、顏回講說:「我很命苦。」孔子會不會這樣講?如果他會這樣講,他一定不叫孔子,他一定叫傻子,傻子才會這樣講。為什麼感冒不以為苦?感冒本來就是會感冒,有什麼好緊張的呢?那麼一個聖人,他今天內在很喜樂,他有沒有一直活在一種「我好喜歡快樂」的感覺?他會不會這樣講?他不可能這樣講。當你特別去強調那個東西的時候,那就代表說那個東西,它會造成你很大的痛苦。孔子那個時代,他去周遊列國順不順利?他也不順利啊!釋迦牟尼佛在弘法利生的時候,有沒有遭到別人的傷害?也有啊!所以,他的內在並沒有這些順跟逆的概念。
你說我們現在,身、心還有這個世界,你說那一個最難修?這三個,哪一個最難修?心。我們先不談心。我說這個「境」,就是包括人、事、時、地、物,什麼最難修?跟人在一起最難修,對還是不對?身心我常講,我實在講到不太想講,為什麼不太想講?有很多東西都是高談闊論,我不太想講。我要跟你講一個最實際的概念,修行不是說你每天做早晚課,修行也不是說你每天靜坐跟讀書,就可以擺平的。你縱使是半日讀書,半日靜坐,還是一樣。你要這樣的修行,我可以告訴你,我們這一班同學,有三分之一都是修行人。我為什麼這樣講?你的修行只要都不跟人家往來,這樣好不好修行?我告訴你,太好修行了!第一只要你是退休人員,尤其是軍公教人員,只要是軍公教人員,或是說你自己有一筆存款,你要一個人修,好不好修?很好修!你買個山明水秀的地方蓋一間農舍,你家裡不要裝電話,你也不要申請大哥大,你更不須要用line 跟上網,都不要。然後你一個人朝看日出,暮看日落,與清風明月為伴。我們這一班有三分之一是修行人,你知道我在講什麼嗎?我相信我們這一班有三分之一同學,他要過那種生活環境有沒有可能?有可能,不難,太簡單了。你只要稍有一點存款,你一個人要買一個清悠的地方,然後自己修行,不跟人家來往,這樣叫做修行人,那太簡單了。這叫做修行嗎?這不叫修行,這叫退休的生活,這叫做懂得享受人生,早上喝咖啡,傍晚喝下午茶,都沒有關係。你說是不是修行?也是啦。為什麼是修行?不好也不壞。
沒人糟蹋你,也沒有人煩你,這叫做修行嗎? 你的修行一直想要活在這個陷阱。我就告訴你,你這樣了不可得,修行不可以這樣修。修行最直接的,就是面對人,你今天想要修行,你今天想要突破,我可以坦白跟你講,只有面對人,只要離開眾生的地方,就沒有佛可成。成佛,一定是在眾生當中成佛。你今天修,就是這樣修,而不是離開眾生,自己在家裡面念佛、打坐,然後看經書、誦經,你以為這樣就叫做修行?結個緣啦!結個什麼緣?結個不苦不樂的因緣。不苦不樂的因緣,就是愚痴,跟愚痴相應,不好也不壞,這種叫愚痴。這種怎麼修行,你根本沒有辦法突破。
我講兩個方式,我們可以做一個實驗。我們做一個實驗,比如說兩個同學,一個人整天都關在講堂裡面,叫他照見五蘊皆空,整天坐著照見五蘊皆空。另外一個人跟一群人在一起,你看哪一個人先開悟?除非跟一群人的那個人不會修,那個人只要是會修,一定是那個人先開悟。為什麼一定是那個人先開悟呢?照見五蘊皆空的目的是為了什麼?只是為了一個目的,就是不要執著自己。你要不執著自己最快的方式,就是跟一群人在一起,任那一群人怎麼折磨你,你都安然無事。你會在最短的時間當中,就破我執,就開悟了。如果會修的人,他說不定三個月,半年或是一年三個月就破了。你一個人關在這邊,照見五蘊皆空,怎麼照?觀照色,無常苦空無我;觀察受,無常苦空無我。你這樣觀,會產生一種誤會,你知道什麼誤會嗎?你會以為你修成了,我觀察色,我已經不再執著色了;我觀察受,我已經不再執著受了。當你很高興跳起來,衝出去,遇到一個小屁孩,你馬上破功跑進來。我本來以為,我在禪堂已經過關了,出去被罵,馬上跑進來哭。你就會察覺到,你根本經不起風吹草動。你注意聽!修行最難修的就是「忍辱」,有比忍辱更難修的嗎?你經得起別人的糟蹋嗎?你經得起別人欺負你,毀謗你嗎?你經得起嗎?你經不起。你為什麼經不起?只要有「我」的存在,就不可能,就是沒有辦法。
我已經告訴你兩個方式,一個就是關著自己修,找個山明水秀的地方,沒有任何的閒雜人等,連老鼠蟑螂蚊子都沒有,我看你會不會開悟。很多人都想這樣修,都想住在渡假中心修到開悟。你縱使這樣修行有所體驗,我可以坦白跟你講,你有所體驗,你也經不起考驗。為什麼?將軍一定在戰場,才叫做將軍,上不了戰場,叫什麼將軍。戰場在哪裡?就是在眾生當中,眾生就是我的戰場,你要在眾生當中歷練,你不是要破我執嗎?你不是要不執著我嗎?你要怎麼不執著?跟人在一起,我看你受得了嗎?身心我都不要講。這個是我,這個是家人,這個是外人,這個是認識的人,這個是不認識的人,這個是好人,這個是壞人,這個是有水準的人,這個是 no class 沒水準的人。看你怎麼跟他們在一起,有辦法的舉手,難道只有這些人嗎?說得完嗎?我們人本來就很傲慢,但是我們很討厭傲慢的人,你說好不好笑?我們每個人都很驕傲,我們又很討厭很驕傲的人,真是很好笑!驕傲的人討厭驕傲的人,你要怎麼修行?你是要修行,還是被他們修理?你一定是被他們修理的,你真是會氣死。我看你不是人,是魯蛋,魯來魯去。修行,我講坦白,修行沒有比這還直接。
我們一般人都這麼說「你喜歡什麼禪?」「啊,師父,我最喜歡一種禪,叫生活禪。」你知道什麼叫生活禪嗎?生活禪就是跟人在一起!好修嗎?生活禪不是喝咖啡聊是非;生活禪,就是說我跟人在一起。這樣修行,這就叫生活禪。好多人好羨慕生活禪,以為生活禪好悠閑,然後以為生活禪就是喝咖啡泡茶,都可以開悟。你要邊喝咖啡,別人邊糟蹋你,你還喝的下去,知道嗎?你泡茶,要泡給最討厭的人喝,知道嗎?你泡得下去嗎?你喝得下去嗎?你自己體會一下,我講的修行,是這種修行,你不要誤會。「師父,人家都教念佛啦!不然,你也教人家觀呼吸,你也不教人家念佛,也不教人家觀呼吸,叫我怎麼修?」這樣修啦!哪一個比較好修?是念佛比較好修,還是觀呼吸?還是這個比較好修?哪一個比較好修?這個最難修!我有說錯嗎?有比這個更難修的修行嗎?我看你怎麼修?
有時候,跟你講的很簡單,你都散散的,有時候跟你講真的,你又畏懼,你會嚇到「修行,這樣子修,我沒辦法,我沒有辦法這樣修。」你跟我沒有辦法討價還價,為什麼你跟我沒有辦法討價還價?因為那是你的心,所以我沒辦法跟你討價還價,你也不需要跟我討價還價,因為那是你的人生。你要超越,就是要這樣超越,你離開這個,沒有什麼好談的。你談任何的修行,我講一句話,都是騙人的,你們都在騙人。
怎麼樣修,才能夠證初果,就是要斷我見,則證初果。《金剛經》怎麼說?《金剛經》說初果是什麼境界?就是不入色、聲、香、味、觸、法,這是什麼意思?就是被人磨練也都無礙,這樣證初果,這樣很快吧!不然你怎麼學?你不要以為我沒告訴你,我告訴你就是這個樣子。所以你們不需要說,你有沒有時間,那都是藉口。你只要跟人在一起,就是最好的修行,反而身邊沒有人,很難修行。所以,你們今天上班的,你們公司的老板同事客戶,都是善知識。為什麼說是善知識?他磨練你,就是要讓你開悟。你家裏面的人,也都是善知識,你的另一半,你的長輩,你的子女,你的兄弟姐妹,他們都是善知識。所以沒有這些東西,我不知道你要到哪裡修,然後,你的修行真的也沒有下手處。
我們說心,心如果離開境,談心也沒意義。離開境界,談心有什麼意義?心生境,境生心,兩個互為緣起,所以談心,必然會談到境。所以我們才說心境,就是要這樣修。如果,你不明白我剛才講的那個理論,你怎麼有辦法這樣修?我現在講的這個東西都是對待,你有沒有看到都是相對的概念?有沒有?比如說,惡人善人,有水準哪、沒有水準啦,認識啦、不認識啦,家人、外人,這些概念都是對待的概念,所以不是哪一邊怎麼樣,而是你都應該離兩邊。離兩邊的意思,是什麼意思?離,你才會不執著,不執著的狀態,就是「應無所住,而生清淨心」的狀態,清淨心這樣生起來的,清淨心離兩邊,它不屬於哪一邊。
你不要以為清淨心是屬於快樂的那一邊,順境的那一邊,好的那一邊,你不要認為這樣啊!清淨心就是不執著這兩邊,我不執著他對我不好,我也不執著他對我好,你要注意這句話。我不執他尊重我,我也不執著他不尊重我。這個不執著,才會讓你清淨。一執著,兩邊都苦,不管是哪一邊。所以有人對道理研究的不透徹,世間法,都是希望從不好到好,這叫世間法,這叫做相對的概念。佛法講的是絕對的概念,不是相對的概念。佛法講的是超越甲乙兩邊,這是絕對的!唯談一心,這樣才能夠徹底的超越,不然你完全沒有辦法超越。
我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就好,修、不修,哪一個對?都不對。那要怎麼辦?修也不對,不修也不對,要怎麼辦?都不對。你看這樣就是不對了。不執著,不是不要修;不修,一定不對,這不用說。修,也一定不對,六祖怎麼說?起心,起一個心,想要修行,就是「妄」,可不可怕?所以禪師才會講,你想要解脫,你想要涅槃,即是生死業,禪師就是這樣講。修跟不修都不對,你說一般人,能夠懂這個道理嗎?一般說「想要修行的人」,落哪一邊?就是落一邊,修,跟他談事情,他也在念阿彌陀佛,他孩子的作業簿拿回來,要簽名,他也念阿彌陀佛。都不要修,不要修,一定是愚痴的凡夫。不修一定是愚痴;修,一定是著相修行。所以黃檗禪師講這一段,他已經講的很清楚,他說「你要除卻凡情跟聖境」,這兩邊都要離,這兩邊都不可以執著,你說怎麼辦?
華嚴經︰不離於世間,亦不著世間;行世無障礙,如風遊虛空。
請你看黑板第一句話,這一句話出自六十華嚴,《華嚴經》有三個版本,有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這一句話是出自六十華嚴。你看這段怎麼說?「不離於世間,亦不著世間」。我們講的世間最直接講的是什麼?是人群,對不對?講的世間,最直接就是人群。什麼叫做「世」?什麼叫做「間」?「世」就是時間,三世就是時間,「間」就是空間,時間跟空間就是世間。哪一個人可以離開時空?所以六祖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所以修行一定要找對手,找什麼對手?找一個「對打」的對手,這樣功夫才會進步。跟誰對打?跟眾生對打,看是他倒,還是你倒?大部份是你倒,大部分都是你會被他考倒,難就是難在這裡「不離、不著」。其實不離不著,就是我們常講的四個字,你要常記住這四個字「不即不離」。你要常記住這四個字,這才是中道「不即不離」。不執著也不捨離,不執著也不捨離就是中道。你看,不離開這個世間,但也不執著這世間。
我一直勸很多同學,我說你們跟別人在一起聊天,就是最好的修行,就沒有幾個人,能跟我這句話相應。因為,你們跟各式各樣的人在一起,你的內在都能如如不動,那就代表你有修行。如果,你的內在七上八下,時好時壞,然後有時舒坦,有時鬱悶,那就代表說,你雖然跟別人在一起聊天,其實你內在是很壓抑的。為什麼,你會有這種狀態?很簡單嘛!因為你「我執」,因為你「我執」,只要是我執著「我自己」,我就一定有順眼跟不順眼。順眼,你會長三個眼睛嗎?不順眼,你會長針眼嗎?有什麼順眼,跟不順眼?沒有這回事嘛!不要說找個地方另外修,不用這樣修。跟人在一起,你就知道,一天到晚我執、我執;你看到別人,也是我執,你怎麼看都是我執。別人有沒有修,是他的事,你自己有沒有修,那是你的事。
所以六祖才說「若是修道人,不見世間過」,看自己,不要看別人,不要一直看到別人有修沒有修,看看你自己「我執,破還是沒有破,淡還是濃」,看自己就好,不要看別人。你一看就會知道,白修了,白修了!剛學佛的,也是那個樣子;學很久的,也是那個樣子;只讀一本經,也是那個樣子;大藏經快讀完了,還是那個樣子。什麼樣子?我執,還是我執那個樣子。有時候,你會不會覺得很冤枉,你修了那麼久,書也看那麼多,到底看到什麼?你看那麼多書,到底看到什麼?你為什麼那麼執著你自己,為什麼?現在《華嚴經》講的這句話,就是告訴你,這句話是修還是不修,它是不是離兩邊,有沒有看到?它有沒有離兩邊?它就是離兩邊。
「行事無障礙」,這個行就是這個行者,這個修行人。如果一個人活在這世間,去遇到任何人,他都能夠「不即不離」。這樣的修行人,一切無礙!注意聽!一切無障礙!無障無礙。我看到你,我就想離開,算不算障礙?算。你如果來,我就不來,有你就沒有我,為什麼人要過這種生活?好奇怪!你一天到晚都有障礙,下雨你也有障礙;天氣太熱,你也有障礙;外面車子太多,你也有障礙;聲音太吵,也有障礙;然後感冒,也有障礙;晚上睡覺有蚊子,也有障礙,要數你的障礙,數不完,我拿電子計算機來算,都算不完,你相信嗎?我按照你思考的模式,電子計算機都算不出,你有多少障礙?太可怕了!
所以「如風遊虛空」,真的還假的?好好體會這句話,真的是,多麼自在,都沒事,都好。人家讚美我,我感謝他;人家指責我,我就請教他;人家如果不理我,我就理他;人家討厭我,我就負責愛他,這樣會嗎?人家瞧不起我,我敬他如佛。那麼世間的人,誰會跟你不和?每個人都會跟你很麻吉,誰會跟你不和?東說西說,其實,都在講同樣的東西,修行就是要破我執,先破我執再說,其他先不用講。只要是有「我」的存在,然後,你產生對自己的執著,你就永遠得不到清淨。我們最大的執著不是家人,我們最大的執著不是愛人,也不是仇人。我們對仇人,執不執著?好執著,我們甚至對仇人比對愛人還執著,你相不相信?我活在世界的目的,就是要報仇,恐不恐怖?武俠片,你有沒有常看?活著的目的,就是要報仇。你活著的目的,不是要愛他,我們到底在想什麼?
其實,我們最執著的就是自己,這個概念讓你苦,就這麼簡單。有個法師,有時候,我去他那邊喝茶,他就跟我說「你知道,為什麼我的精舍蓋在這邊嗎?」我說「為什麼?」「就是因為要親近你,所以才蓋在這邊。」再來又說「達觀師父,你知道這是什麼嗎?」我說「這是什麼?」「專程買給你的。」我說「你是姓觀名世音嗎?你是觀世音菩薩?真的都是為了我?我說你再講這種話,我以後就不會來了。」我們就在執著自己而已,還要牽連別人,我講這句話就是親近他,我還罵他無慚無愧,這個就是親近的一種方式。
我跟各位講一個,很實在的概念,你學佛,就是要學習不執著。但是學佛,只有學不要執著而已嗎?當然不是,你學佛,就是要幫助別人也不執著。但是,你怎麼幫他不執著?是不是你經典懂很多,是不是你是個開悟的人,他就會接近你?你覺得你開悟,眾生就會喜歡你嗎?你要幫助眾生的第一個條件,你只要做不到,後面都免談,你所學的東西都沒有用,你要發什麼菩提心,你要度眾生,那些都沒有用,你讀再多的經書,也是沒用的,為什麼?只要他不喜歡你,那些都沒用。注意聽!眾生只要是不喜歡你,你有機會度化他嗎?為什麼菩薩有四攝六度,不是一開始就為他說法,那是沒有用的,他不喜歡你就沒有意義。別人不喜歡你,你應該去撞牆,為什麼你要去撞牆,你知道嗎?為什麼我修到,大家看到我就跑光了?大家看到你就跑,為什麼?你又要來疲勞轟炸,看到你都跑光了。你又要來好為人師了,人家當然跑光了。你又要來指責我的錯誤了,我當然要跑。你又要來你高我低,我當然不喜歡你。
我們說修行,有時候,你不要想得那麼困難。修行的第一個步驟是「你要尊重你自己」,第二個步驟是「別人要喜歡你」。要注意我這句話,我不好意思說「你要喜歡你自己」,我怕你執著,我用這個名詞,我怕你執著,所以我講說,第一個「你要尊重你自己」,第二個「別人要喜歡你」。只要是別人不喜歡你,你就是失敗。為什麼別人不喜歡你?有沒有原因?最大的原因就是你「我執」。我們所有人,都討厭有我執的人,主觀、傲慢都是他自己想的,都不會體諒人,誰會喜歡這種人?為什麼佛法會說廣結善緣?廣結善緣的意思,是什麼?就是讓眾生喜歡親近你,接著你才有機會為人說法,不然你哪有機會為人說法?誰想聽你說法?人家說法是天女散花,你在說法就像機關槍一直掃,每個人看到你都跑光光。要讓所有人都喜歡你,難不難?
這個內涵到底在談什麼?很簡單,有我執的人,就是執迷不悟的眾生;有我執的人,一定是主觀,那個心,一定是不柔軟。然後,都是按照他的想法,在講某些東西。然後一定有批判,一定有抱怨,一定有比較,一定有計較,一定有分別,一定有對待。只要是主觀的人,就是我執,只要是我執的人,沒有一個人喜歡他。所以,你也不喜歡你自己,就是因為你有我執。我講了老半天,破我執,難不難?說難好像也不難,去做做看啦!不見得是難。比如說,你以前講話比較會跟人家爭,從今以後不要跟人家爭,會很困難嗎?很困難。但是應該是比開悟簡單吧!應該是啦!
你們平常在講修行,你們都要去抓住關鍵。比如說,你修四念處,為了什麼?或是說,你照見五蘊皆空,為了什麼?你不是為了要破我執嗎?不然,為了什麼?我執一破,你不覺得,人生就完全不太一樣了嗎?你看自己,你會覺得很輕鬆;你看這世間,你會覺得很美好,為什麼?因為沒什麼障礙,都好。就好像,我們看這世間,花花綠綠都很好,青黃赤白也很好,高矮不同、胖瘦不一樣也很好,這才叫做世界。不然,難道世界,是單一種顏色嗎?不是。我執破了,就是不一樣。
你們雖然在靜坐,但要在靜坐中破我執,其實是很難。你在靜坐當中,你只會觀察到你的執著,但是你要在靜坐破我執,那是很困難的。很多禪師之所以開悟,都不是靜坐開悟,都是在各種狀況之下開悟的。你今天修行,你不用刻意去修。你生活當中,你就是這樣修,你的眼睛看著你的心,看著你這個人;你就會看到,你這個人從頭至尾,都是執著的,片刻都是執著的,沒有一刻不執著。你就知道,每一個人都是鋼鐵人,真的是鋼鐵人,頑固的很,執著的很。你就會覺得奇怪,我為什麼會這樣?你真的不用奇怪,因為,你永遠都是跟一群「執著的人」活在一起。你從出生到死亡、做鬼也是一樣,跟著一群「執著的鬼」在一起。所以,你根本不需要去看別人的執著,你這樣看是不對的,你管你自己執不執著,你莫管別人執不執著。
當有一天,你已經不執著了,因為你不執著了,所有的執著的人,才喜歡你這個不執著的人。你知道,你為什麼常被人家欺負嗎?因為,你是個執著的人,他也是執著的人,他就最喜歡欺負執著的人。出手不打笑臉人,吃軟不吃硬,是什麼意思?內心柔軟的人,人家反而不太欺負;善解人意的人,人家也不可能排斥;有擔當、有包容,別人跟你學都來不及了,怎麼有可能還想要怎麼樣呢?我今天講這個概念,其實就已經在告訴你修行,你不用到處問我說「你應該怎麼修?」其實,我告訴你很多,我時時刻刻都在告訴你「你應該怎麼樣」,你懂了,你就是懂了;你不懂,就是不懂。也就是說,你不知道「我在說什麼」,就是這樣子。
黃檗禪師,才會這麼說「汝但除卻凡情聖境,心外更無別佛」。這另外還有一種解釋,我上次跟各位講過,再講一遍,一種的解釋就是離兩邊,另外一種解釋是這樣解釋的「但盡凡情,別無聖解」。你離兩邊,你首先要破執著,這句話「但盡凡情」,其實就是破自己的執著,這已經講的很清楚,破什麼執著,最主要是破什麼?先破我執再說,我執破了再來說法執。要講可以講很多,也就是說你執著的東西講不完,比如說「一即一切」這個「一」是什麼?這個「一」,簡單這麼講,就是「我」或是說「心」,從這個「我」當中,衍生一切的執著。
所以,一個高明的人,一定是擒賊先擒王,就直接破我執,而不是從支支葉葉破。我貪吃,以後我不要貪吃;我貪睡,以後我不要貪睡;我執著要穿名牌,以後我不要買名牌;這樣修沒抓到重點,重點就是「我」。所以,從離兩邊,一直到這句話 ,你要懂,你要會應用。如果你能夠明白這個道理,黃檗禪師就跟你講,心外無別佛啦!簡單這麼講,你就是佛,不用去求外面的佛,從這個角度悟,這樣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