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週日, 11 十一月 2018 08:58

傳心法要講記-159

作者  釋達觀/講述 無念齋/整理

tvzu 159

宛陵錄

  裴相公問師曰:山中四五百人,幾人得和尚法?師云:得者莫測其數,何故?道在心悟,豈在言說?言說祇是化童蒙耳。                                                                                                          

  《傳心法要》上冊講了158堂課,但是今天要講的宛陵錄應該不會講這麼久,因爲上冊的概念如果你已經很清楚的話,那麼黃蘗禪師的思想,你應該有一個很清楚的認識,只是他在不同地方講,這次在宛陵就是在安徽省宣城縣,裴休宰相求法心切,所以也來宛陵向他的老師黃蘗禪師請法,然後再加以紀錄。

  「裴相公問師曰:山中四五百人,幾人得和尚法?」看到這一句我不知道各位想到什麼概念?現在在哪個道場看到有四五百個出家人嗎?哪個道場?「佛光山」。你現在指的是總部還是全部加起來,全部加起來可能不止。這裏所講的「山中」,那當然就是宣城縣的山中,簡單講就是叢林,這個叢林住了四五百個出家人,這四五百個人是衝著誰來?是衝著黃蘗禪師來。你現在注意看,只要這個人他有道,所以有很多人都會聞風而來。比如說以前大家都會去找馬祖,還有要去找石頭,就是這兩個禪師住的地方,大家都知道要去参善知識,那就應該往那邊去參訪。但是,我們當今學佛者到底是很幸福呢?還是說很可悲?這不一定。我們現在幸福的是你們的資訊很多,從網路從書局要任何資訊都有。但是現在可悲的是什麼?你真的不知道要向誰請法?自從虛雲老和尚、來果禪師之後,我們教界內的人,就沒有再公認誰是開悟的人。所以讓我們現在學習的人,好像都偏向有的是自學、有的是讀佛學院,但是真正想要去參訪,好像沒有一定很明確大家所公認的開悟者。所以我會建議以經典爲師、以論爲輔,那當代有幾位善知識,我在這邊也不便說,因爲每個人知見都不同,所以我不便說。請各位就好好看看這些祖師的語錄,因爲這些都是開悟的過來人。

  「師云:得者莫測其數,」當你聽到這一句話,會不會覺得很驚訝?裴休問黃蘗禪師,和尚有四五百個人跟你學習,到底有幾個人得你的法?意思就是開悟見性。黃蘗禪師居然回答,得到他的法不計其數,你相信嗎?相信!真的是明師出高徒,那萬一不是明師怎麼辦?也可以出高徒,要什麼師才可以出高徒?「需要高徒不需要什麼師」。「高徒才重要」。嚴師出高徒,既然不是明師就要變成嚴師,我既不是明師也不是嚴師。「師父,你是什麼師?」我是老輸,我老是輸你們。你願意我當嚴師嗎?願意啊!遲到三次開除,如果遲到三次開除,我看這一班沒剩幾個人。所以你今天要學得好,要去找這兩種老師,才可能有機會學得好,除非你自我要求很高,不然坦白說現在也沒有人敢逼你們。以前的老師是你看書一定是我指定的書,只有幾本書你可以看,其它的書你一定不可以看,但是我們現在的人做不到。比如說指定你們把《金剛經》背起來,你們就不理我了。

  奇怪!四五百個人跟黃蘗禪師學法,居然得黃蘗禪師的法「莫測其數」,你要知道跟六祖大師學習的人,幾個人得法?四十三個,還有數字。黃蘗禪師居然說「不知其數」,我相信黃蘗禪師講的話,因爲黃蘗禪師曾經這樣講過,他說「大唐之內無禪師」,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你要知道佛法,尤其是禪宗,在唐朝的時候是很興盛的,他居然說當今的大唐之內無禪師,你看黃蘗禪師是什麼來歷?大家應該知道,看過他的公案吧!阿羅漢看到他,都會被他罵,所以說你要好好讀黃蘗禪師的法,他是一個很有來歷的人。這個「得者莫測其數」得什麼?我現在問得什麼?得無所得!

  「何故?道在心悟,豈在言說,」「道在心悟」劃起來。「道在心悟」,悟什麼?心!心在悟什麼?悟「空」!今天我問你們,都答對,好奇怪!所以那我們下次不要上了吧!因爲你們上冊應該都懂了,那麼下冊應該就不用上了。不錯,你們今天答案都答得很好;不過,我不放過你,空是什麼?空就是中道義!

  今天一開始就談這個問題,修行要怎麼修?關鍵在修嗎?不是,關鍵在悟!但是要悟什麼?但是我要怎麼悟?悟!悟!到底我要悟什麼?現在你們知道答案了,要悟「空」!但是問題是到底空又是什麼呢?這是很關鍵的概念,到底空是什麼呢?爲什麼世尊在《般若經》要講二十二年,就是代表這個概念很難懂,而且一般人都會誤會,甚至聽了馬上就忘,或是聽了就把它誤解偏差,不然就是悟到的東西都不徹底,所以世尊重複地講了二十二年。但是我們今天已經比較幸運了,我們已經濃縮再濃縮,精華再精華,已經把一些重要的核心整理出來。既然談到這個問題,我們就要直接來談這個概念。

  我們常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見」見到什麼?見到佛性!比如見性,就要見到佛性,佛性這個名詞不是出自《阿含經》,也不是出自《般若經》,佛性這個名詞是出自《大般涅槃經》,而且《大般涅槃經》是佛要圓寂之前講的,剛好何其有幸,我們這班有上《大般涅槃經》,上到第幾品?「忘記了,要回去看一下」。就是上到前面大家都畢業了,上到前面我們就停課了。

  《大般涅槃經》就是在講佛性,它的主軸就是講佛性,在《大般涅槃經》的後半段才開始探討佛性,所以我們這一班的同學沒有讀到。你們沒有讀到,你們不能怪我,因爲你們都有買書,你們不會自己看。你們沒買書的舉手。我沒有教,你們可以看。你們看我的表情都覺得很尷尬,就師父你教到哪裏,我就讀到哪裏,後面我就不讀了,所以各位,不用太依賴我。

  有一個人,曾經這樣跟我說,他說「你要學習就是要跟現代的明師學習」。我就問他「你們老師是不是現代的明師?」他說「對!所以要學習就是要跟現代的明師學」。我說「跟釋迦牟尼佛學不好嗎?」「釋迦牟尼佛已經過時了,所以要跟活著現在的明師學」。我說「如果你老師明天死了怎麼辦?」他就不知道怎麼回答我,這個理論誰教他的?這個理論,他的老師教他的。

  「師父,我有聽學苑的網站,在臺北班師父曾經講過,佛性跟心也是因緣所生之法,我想請問師父的就是禪宗講的明心見性成佛,他見到佛性,佛性也是幻也是因緣所生之法,到底是要見到什麼,才算開悟成佛?」你剛才沒有聽到長老回答嗎?悟空!佛性是不是空?見性就是悟空。你看同學馬上就問我這個問題,所以我就不得不講什麼叫佛性,因爲大家要見到佛性。

  但是絕大部分人對佛性的認知,是把佛性當成是實有的,就是宇宙有一個本體,這個本體是真實存在的,在人謂之佛性、在法謂之法性、在宇宙謂之本體。以哲學的角度,它們有本體論的研究,以世間人在研究任何的概念,一定都從本體的角度出發。但是在佛學的角度當中有兩派,一派主張本體是有的;另外一派主張本體亦是假名。

  要注意這個概念,說當有人主張有一個真實存在的東西,你也不要反駁別人。你要知道,一樣的佛法概念,每個人的見解,還是不太一樣。我現在爲什麼會舉《大般涅槃經》講這個概念?因爲這是《大般涅槃經》講的,你還記得《六祖壇經》裏面的公案,有人讀了《大般涅槃經》去問六祖,說佛性是常還是無常?六祖說佛性是無常,那個人很驚訝,因爲他讀《大般涅槃經》分明就講「常住」,那爲什麼六祖說你說無常?那個人跟我們一樣,《大般涅槃經》讀不透,所以六祖大師講佛性是無常,那個人忽然之間不知所措。

  《大般涅槃經》云:「佛性者,名第一義;第一義空名為智慧。所言空者,不見空與不空…中道者,名為佛性。」

  我把《大般涅槃經》裏的這一段念出來之後,我們再來談,讓大家可以有所根據。「佛性者,名第一義空」,要注意這個概念,「佛性者,名第一義空」,佛性跟佛一不一樣?「不一不異」。談佛就是談心,佛就是覺的意思,光是談佛就是覺,所以就是心。現在講的是佛性,其實就是心的本性。

  所以佛性是空,第一義就是最究竟,就是「一切法畢竟空」,所以佛性就是畢竟空,這個定義很清楚,第一個概念就是空,佛性就是畢竟空。第二個概念畢竟空是什麼意思?就是智慧!「請問你說佛性跟佛不一樣,那覺性跟佛性一不一樣?」覺性講佛性可以,現在重點就是心的本性,心的本性是有還是空?是空!所以只要有人悟到第一義空,這個人就有什麼智慧?就有般若智慧!你要悟到空,才真正有般若智慧,不然你沒有般若智慧。

  比如說你在讀《金剛經》就要注意,《金剛經》從頭至尾談空談有,都一直在談中道義,所以假設不悟空就沒有智慧,悟空才有真正的智慧。所以你不悟空那你就不見性,那你不見性,你怎麼會有般若智慧呢?

  「所言空者」是什麼?「不見」就是不執著,不執著空與不空。「不空」,就是不執著空有兩邊,就是不落兩邊,這樣叫做中道。所以佛性有幾個意思,佛性第一有什麼內涵?空、智慧、中道。所以見性之人一定有智慧,那見到什麼性?就是見到空性,以《般若經》來講,它不講見到空性,它講與空相應,所以學佛的人就一定要悟空。

  但是現在有什麼問題?悟空第一個問題,大家對空的認知不一樣。我舉個例子,大乘佛法剛開始就是講《般若經》,龍樹菩薩寫《中論》、《大智度論》,就是針對空義的闡述,但是很多人對龍樹菩薩所闡述的空不滿意,認爲龍樹菩薩所講的空不圓滿,後來另外一個學說出現,就是唯識。所以般若的空義先出現,接著唯識才出現,後來再出現唯心。所以大乘佛法初期,是般若的空義最早出現,爲什麼後面出現這麼多學說?就是因爲他們對「空」的看法跟龍樹菩薩的看法不一樣。

  都一樣在學佛,每個人的見解,也不太一樣,但龍樹菩薩的空義,難道有講錯嗎?沒有。因爲後來流傳到中國,有八大宗派都共同尊崇龍樹菩薩所講的《中論》,也就是說認同他所講的「空」,才是最究竟的。包括唯識宗的世親、無著,他們也有註解《中論》,八大宗共同推龍樹菩薩爲祖師。後來要談般若,要談空,一定要依據龍樹菩薩講的。

  所以第一個悟空,每個人對空的見解不見得一樣。那麼最大的爭論在哪裏?龍樹菩薩講的「空」是「一切法空」,從頭到底沒有一個東西是實在的,要注意我講這句話,連佛性都不實在,這就是龍樹菩薩講的「一切法畢竟空」。但是,一般大乘講的法,有的不是這樣講,他一定有個東西不空,他一定分空跟不空。你在讀大乘經論當中,他雖然講空,跟龍樹菩薩講的空,不太一樣,這個你們自己要分辨。

  我舉個例子,什麼不能空?比如說「佛性」本身不能空,其它都可以空;比如說「如來藏」本身不可以空,如來藏變現的可以空;比如說「阿賴耶識」本身不可以空,阿賴耶識變現的可以空;比如說「真心」本身不可以空,心所變的可以空。我念一句話給你聽「三界唯心」,所以這個心是不空,三界空;「萬法唯識」,識不空,萬法空;「心生種種法生」,心不空,法空;「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所以心不空,十法界空。

  龍樹菩薩講的是什麼?「一切法空」。龍樹菩薩爲什麼這麼講?很簡單,因為釋迦牟尼佛所悟到的叫做「緣起」,只要是緣起的一定是空。也就是說世界上沒有一個東西不是因緣合和的,包括你所講的心、包括你所認知的佛性、包括你認知的如來藏,都是一樣。

  現在中國佛教或是漢傳佛教,對不空跟空,支持這樣理論的人佔百分之九十八,這個思想是主流。但是這個思想(一切法空),除非真的懂龍樹菩薩的《中論》,不然很難接受。這個概念在中國佛教是主流(不空跟空)。「六祖也這麼講」。你誤會六祖了,因爲六祖是《金剛經》開悟的(一切法空),《金剛經》有沒有講佛性?沒有。《金剛經》有沒有講如來?有。如來是不是佛性?是。如來就是佛性。按照《金剛經》解釋,如來是什麼意思?「亦無所來,亦無所去」,廣欽老和尚講「無來無去,沒事情;來來去去,全事情。」如來就是不來不去,(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出。)這個「出」就是去就是來去,不來不去名曰如來,《金剛經》不是講得很清楚?不來不去就是中道義,就是中道。所以代表說《大般涅槃經》有沒有這樣講?《大般涅槃經》就是這樣講。所以難怪那個人讀了《大般涅槃經》,讀不懂去問六祖,六祖才跟他講,你理解錯誤了。

  那麼一樣的概念,我們對「一切法畢竟空」理解錯誤,那你們現在可以調了回來嗎?你們百分之九十八的選民,可以調回來嗎?「可以」。我的意思是,你要知道有這兩種學說,你知道就好。萬一跟你知見不太一樣的,不要爭辯,因爲確實有人這麼說。所以這個東西千萬不要寫在論壇,如果寫在論壇,一天到晚在那邊爭論,爭論不休。所以說如果你真的要懂《金剛經》,你應該要懂《中論》,不然你會理解錯誤。

  當我們在談悟空,這個概念一定沒有錯,因爲這個概念不會有爭議,現在問題是你對空產生錯誤的認知,所以就有一句話,《金剛經》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所差別」,這句話什麼意思?「就是對空它所領悟的層次,會產生這些賢聖的位階的差別。」對!講得很好,你對空體悟的認識,產生你的程度問題。雖然同學答對說悟空,但是我不知道同學的空,到底是什麼空?每個人腦袋對空的認知都不一樣,就像每個人對佛性,腦袋的認知,一不一樣?也不一樣。

  其實你們應該將你們的認知講給我聽,這樣我才能夠知道,你所聽到的到底是什麼?但是很少同學願意將他的認知講給我聽,因爲他根本沒有什麼認知。「因為不知道,自己到底知不知道」。因爲自己也不知道,怎麼去表達。但是這個是很重要的概念,這是正見,這個正見錯了,你後面學習一定有很多的問題。其它枝枝葉葉不用講沒有關係,但是正見,你一定要跟你的指導老師,報告,你所體悟的是什麼。如果你沒有講出來,那麼可能你也會誤會。

  任何名相都一樣,包括無常也一樣,很多人一定覺得他懂無常,無常跟空有什麼不一樣?你要確認一下你的認知,你的認知是什麼,可以告訴我嗎?比如你在聽《傳心法要》,你可以告訴師父,我認知「心」是什麼嗎?這個概念很重要,有空你一定要試著跟我聊聊天,你家小狗小貓不用跟我聊,你就談你的正見,正見部分最重要,你要談。

  但是我跟各位作這樣的報告,既然空就是中道,還需要空中有不空嗎?舉個例子,什麼叫做「空」?緣起是不是相有?那麼緣起當下,就是性空。我這樣寫好了「緣起即空,相有性空」,請問是不是中道義?那這樣有問題嗎?那你現在注意看,相有性空,你現在的認知是性空當中有不空。你講這個空中有不空,什麼意思?「空」是針對「有」說的,這兩個,有沒有同時存在?那麼你幹嘛說這個空,有不空?今天這個課有沒有比較深一點?這樣有沒有問題?「都是問題」。「還沒有悟入到那種境界」。黃蘗禪師在上次不是講過一句話嗎?他說「衆生很怕空」,你們有沒有記得有類似這樣的話,衆生很怕空?

  我在台北講過一個故事,有一天,一個婆羅門在路上遇到世尊,他說「世尊,我很喜歡你,因爲你的長相很莊嚴,你很會說法,所以我很喜歡你,但是有一點我不喜歡。」世尊說「哪一點?」他就說「因爲世尊你說諸法無我,我不喜歡你這個理論。」諸法無我,有沒有很多人很不喜歡這個理論?你們都很喜歡嗎?剛學佛的人聽到「諸法無我」可以接受嗎?是完全不能接受。然後,世尊就跟他講說「我也講有,衆生皆有如來藏。」那個婆羅門聽到世尊講「有」,他就很高興,他就皈依世尊了。

  你知道這個故事的內涵嗎?「隨方解縛」。因爲世尊知道他沒辦法接受這個理論,所以世尊就爲他講衆生皆有如來藏,就像講衆生皆有佛性,這樣我才有立足點,我這樣修行才有意思,要不然我幹嘛要修行。所以你要知道,在佛法裏面的方便說很多。所以你要知道什麼是權?什麼是實?「權」,了不了義?不了義。「實」,了不了義?了義。了不了義?了義。又來了,你看!又掉入什麼陷阱?這個不可以空(實),這個可以空(權),這個就千萬幫我保留一下,不可以空,你看《金剛經》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但是我背的《金剛經》跟你們背的不一樣,我背的是《金剛經》是「一切無爲法,如夢幻泡影。」爲什麼?「因爲有爲法就是無爲法」。你那樣講不算,你都亂套,你都只要把它這樣劃上等號就好,不是這樣子,不對,這樣講不對。

  什麼叫緣起?「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因爲說有爲法,所以才說無爲法,是相待而生,既然相待而生就是緣起,會了嗎?所以黃蘗禪師後面談衆生跟佛都不實在,你們再讀下去,就看到這個概念了。衆生跟佛都不實在,那是什麼意思?你覺得黃蘗禪師有保留什麼東西嗎?但是一般人很難接受,我講到這裏有沒有什麼問題?

  「空爲什麼後面有一個不空?是不是說空中生妙有?」是!空中生妙有。「是不是把那個妙講一下?」簡單這麼講,(有即空)需要再生妙有嗎?坦白說那兩種概念我都有說過,我只可以跟各位這麼說,一個權說,一個才是真實義;一個是方便,一個是究竟,兩種概念其實我都有講。你去看我上課的內容,他們在做文字稿的人應該都知道。

  爲什麼兩種概念都要說?《法華經》講得很清楚,「唯有一佛乘,無二亦無三」,那爲什麼一乘要說三乘?因爲有的人一開始,沒辦法接受這個理論,他不敢接受,所以你一定要有東西給他,不然他沒有辦法上手。所以這個概念是很重要的,如果你學到這裏,就應該要知道,真正的空,一定是畢竟空,一定是一切法空;真正的空一定沒有說「空中有不空」,沒有這種說法。權說可以,究竟義不可以,這個概念你要很清楚。

  既然想要悟空,這一個「空」是針對誰講?注意聽!這一個「空」,是針對「有」講的,如果沒有這個有,講這個空有意義嗎?假設沒有衆生,我講成佛,對你們來講有沒有意義?就是因爲有個衆生的概念,我才講成佛的概念。舉個例子,世尊有沒有講過,你們要好好修行,從此岸到彼岸?世尊這樣講有沒有錯?但是世尊後來又跟你怎麼說?此岸跟彼岸其實都是幻,難道世尊後面有說錯嗎?那你說對初學者應該怎麼說?由此岸到彼岸。到最後才跟你講根本都是幻,用這個譬喻你比較好懂。

  剛開始跟你講說空中有不空,現在跟你否認掉一切畢竟空寂,不要再有什麼東西,那麼你看,是針對有講空,所以這個空不可能偏空,怎麼會偏空呢?現在針對有來說空,這個空一定不是沒有,可以說沒有嗎?可不可以這麼說?不行!舉個例子,這一條毛巾是不是有?你可以說沒有嗎?不可以!所以空一定不是沒有,不要這樣解釋,我說這一條毛巾是不實在的,跟「沒有」同樣意思嗎?不同樣,注意聽,空的意思,就是說它是不實在的,你可以接受嗎?這一條毛巾是沒有,你一定不能接受吧,那這一條毛巾是不實在的,你可以接受嗎?那你知道「不實在」在講什麼嗎?這一條毛巾一定會變化,所以我說它不實在,可以嗎?剛才有沒有在下雨?我說下雨不實在,你可以接受嗎?

  要知道,現在所看得到的現象,都是因緣合和的,只要是因緣合和的,它一定有生必有滅。所以它只要是生滅,必然就是無常,所以它不是永恆存在的,所以我說它不實在的。那這一條毛巾也不實在,外面下雨也不實在,我不是說沒有下雨,我是說這場雨它不可能永遠一直下,它只要有下雨,就一定會停,那只要是沒有下雨,有一天一定會下雨,這樣有問題嗎?

  所以這個「有」是什麼?這個「有」就是一切的現象,都是因緣所生;你找不到任何一點,不是因緣所生。那麼「心」是不是因緣所生?是!那樣結束了,所以只要是因緣所生的,這個空,最好不要直接把它解釋這個概念(本體),我只能夠說權巧說,不要動不動,把空解釋作本體,不要這樣解釋。

  這個空就是在說,這個現象是不實在的,只要是緣起所生起來的現象,都不實在,那麼各位,這個身體是不是緣起?你內在的心,是不是緣起?那外面的世界,是不是緣起?有哪個東西,不是緣起?所以有哪個東西實在的?「師父,那沒有一個東西是實在的,那麼,我們爲什麼要來這一遭呢?」你看她現在講什麼話?你看這個概念很難講,她現在回答就是這種思想(偏空),你看!

  我們今天爲什麼執著?就是認爲現象是實在的,你才會執著,不然你爲什麼會執著?告訴你「它不實在的」,只是希望你不要執著,有希望你不要吃飯嗎?明明這樣跟你講,你們下課回答的,都是離開我的主題,我禮拜天也是一樣,我辛苦講了一天,下課後每個人問我的問題都跑掉。這個空不是偏空、這個空不是沒有,注意聽,這個空不是什麼?不是真的有一個空,這就嚴重了,真是的!跟你講空是告訴你不要執著,不是說那個不要執著,而去執著一個空。如果你執著一個空,三世諸佛來都没辦法度你。

  所以佛經怎麼講?寧可你要執有,也不讓你執空,你執空就沒辦法,這樣誰有辦法度化你?不是沒有,不是偏空,不要以本體解釋,不要認爲它是實在的,那麼講了老半天,那它到底是什麼?什麼都不是,那是什麼?什麼都不是,還有什麼?它只是叫你不要執著而已啦!講空就是讓你不執著,只是這樣子而已!那就結束了,不用再講什麼話,只是叫你不要執著。但是我們今天搞了老半天不是,這個空一定要找出一個東西來,不然不要放過你。那要找出什麼東西?佛性、本體、如來藏,反正就是要找一個東西出來,但世尊已經分明跟你講過了,我講那麼多東西都是「假名施設」。

  我舉個容易讓你誤會的例子,比如說我寫一個字,我寫這個字叫做「有」,然後爲了把它擦掉,我就發明板擦,把它擦掉,單是這個「有」字是真的沒有,但是板擦就是有,你們的概念不要停留在這個概念,因爲空不是板擦。我再舉個例子,這一條毛巾是不實在的,不實在是什麼東西?沒有啦!不實在就不實在,這樣就好,就不要再去找一個什麼,叫做不實在。它還是毛巾,我發現,我講的越詳細,你們一般是越糊塗,我屢試不爽。真的是講得越詳細,就一定越糊塗。都跟你講「空」,就是「中道」,爲什麼叫做中道?請看八不中道。好!懂了,懂了!大家就認爲說懂了,但是考試下去,就亂七八糟。

  我舉個例子,我的五蘊不實在,可以認同嗎?可以!那麼師父,不實在是什麼東西?那不是很奇怪?我跟你講說「我的五蘊不實在」;然後你現在問我說「師父,不實在是什麼東西?」好奇怪!所以《心經》說,「照見五蘊皆空」,空是什麼東西?不實在!有沒有那個東西?你讀《心經》會不會覺得「不實在」它是個東西?它只是告訴你「我終於瞭解,五蘊是不實在的,所以我就解脫了」,你讀《心經》,有沒有懷疑空是個東西?你們學太久都會說「我知道空,就是佛性」,但是佛性是什麼?佛性就是空!如果佛性是空,沒有問題,但是如果說佛性是一個本體,這個就違反世尊所說的「緣起」,你要注意這個概念。所有的法都可以牴觸,就是不可以牴觸世尊所講的「緣起」。祖師講的跟菩薩講的不一樣,我要相信菩薩,菩薩講的跟佛講的不一樣,我要相信佛。你們要相信同學講的話,還是龍樹菩薩講的話?當然是龍樹菩薩講的話!我現在講的(「佛性者,名第一義;第一義空名為智慧。所言空者,不見空與不空…中道者,名為佛性。」),這個是佛說的話。接著講的這個空「一切法畢竟空」,龍樹菩薩這裏講的就是這種道理。

  我們佛經常常有幾個共通的字,它有否定、不實、不執,這個我不講就不行了,這些是都有否定,否定這個現象實在,所以你才可以不執著。你隨便叫一個人不要執著他沒辦法,就好像你告訴一個人,放下就好,他沒辦法,他做不到,你這樣講對嗎?不對!你應該從這邊(不執)往前推(不實),他爲什麼執著?因爲他認爲現象是實在的,所以才會著相,所以《金剛經》那一段話,已經講得很明顯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那樣有沒有乾脆有灑脫嗎?你們對這一句都耳熟能詳,那這一句話到底在講什麼?這一句話就在講「空」!所以真正的悟空,知道《金剛經》的那一句話,不就當下就進去了嗎?

  你現在注意看「照見五蘊皆空」,這個空是不是在說五蘊是不實在的?「無」,《心經》說「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這個「無」是在說什麼?就是在說十八界不實在的,不,就是說這些東西是不實在的,哪個東西實在?全部都不實在!我跟你講一句話比較快,就是不執著!就是不實在,所以叫你不執著。非,若見諸相非相,在說什麼?不實在相,這樣夠清楚了。這四個字(空.無.不.非)你在《般若經》常看到,你看《心經》這些字幾乎都有,好像只有這個「非」字沒有。所以你在《般若經》看到這些字,都跟空的內涵,有接近,有雷同。所以「空」就是在說這些的現象不實在,「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這樣有問題嗎?都沒問題!我若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們都沒有人說有問題,但是都沒有好好思考過,爲什麼都是虛妄的?如果你能夠明白這個道理,你智慧就生起來了。

  我現在講個案例,上課之前,有同學問我,「相,心氣」,我氣死了,「相」是有人罵我,我的心被他影響,所以我的嗔心就起,這樣怎麼解決?這三個字要從哪個字解決?如果你一開始,就知道相是虛妄的,有沒有後面的動作?你根本沒有後面的動作,但是我們現在學習大概只能夠這樣:「事情已經發生了,氣得要死,所以師父說,我們的心不能跟人計較。」不過那樣,已經很厲害了,但是已經繞一圈了。如果,你一開始,就知道這是不實在的,當下就結束了,這叫做「色即是空」結束了。你們就不願結束,有的人更離譜,這樣繞一圈結束了嗎?不願結束,還趕快打電話,跟有加上line的人,全部投訴,投訴完還沒結束,禮拜一再來找師父,有夠囉嗦的!你們有沒有看到?那個內心世界變化,轉了好幾圈。

  問題出在哪裏?他一開始就認爲這個現象是實有的,還認為心也是實有的,「師父,你知道,我的心難受幾天嗎?」他認爲心是實有的,難受好幾天,氣得要死。我上課罵你們是不實在的,知道嗎?你不要把它當成是真實的,那是不實在的。「師父,如果我們教不聽,也是不實在的。」所以我跟你的建議是這樣,我上課應該是戴眼罩,你們戴耳塞,這是我的體悟,就沒辦法,體認不實在,就認為凡所有相皆是實在的,所以我就要去買眼罩,你就要去買耳塞,實在的,戴上都沒事。

  知道一切的現象都是不實在,所以六祖說「一切無有真」,什麼是真相?「一切無有真」就是真相。你會不會再問我說「要不要吃飯?」不會!緣起的現象,它是一直在進行的,只是告訴你,從頭至尾都不實在的。所以我們現在生命的現象,是在進行的,所以你對你生命的現象,遇到的任何的事情,請你不要執著。這樣要不要做事情?要做。要不要認真?要。為什麼要認真做?因爲你不執著,你平常心,你才會更認真。執著的人,斤斤計較,有得有失,然後做了老半天,好像也沒有得到正比的報酬,他的內在充滿了抱怨、怨恨,他不會認真。我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比如說我很認真教你們,被你們氣得要死,我教得下去嗎?你老實跟我說,教得下去嗎?一定教不下去,我為什麼現在還在教?沒事教教書,我也是閒閒沒事情,沒事教教書。

  所以你領悟到空,就是有智慧。但是你要注意看,這裏面有兩個智慧,「根本無分別智」,這個簡稱叫什麼智?根本智,根本無分別智就是悟到空,空本身無分別,就是平等,所以你悟到「一切法畢竟空」,是不是平等?是!但是你要注意,這一種智慧叫做根本智,這一種的智慧反而比較簡單。我舉個例子,比如說我知道一切現象都是畢竟空,然後我自己沒有事了,但別人有沒有事?他悟到「一切畢竟空」,那麼他去公司上班,會不會比別人優秀?不一定,悟到畢竟空的人,本來不會彈鋼琴就會彈鋼琴嗎?悟到畢竟空的人,本來不會推銷,就變成業務高手,是這樣嗎?不是這樣。

  悟到畢竟空,是我內在已經沒有煩惱,但是我對面對的現象,還是要學習。這些現象是生活中的緣起,複不複雜?你以爲開悟的人,就會修理水電嗎?如果你不學習,面對這些緣起的現象,你還是不會做。那緣起的現象就是很複雜,緣起的現象就完全不一樣。我舉個例子悟到根本智,就好像一個病人,他的病已經好了,他會不會做醫生?他還不會做醫生,他還要去讀醫學院、他還要去實習、他還要透過這些實驗品來學習。

  所以後來這個學習更困難,這個「有」雖然是幻有,但你要會。那一天,有同學下課之後,就問我一個問題「師父,我的小孩子現在要填志願了,我本來想要說希望他,按照我所認爲的科系去選,但是今天聽到你的課,聽完之後,我終於懂了,不要理他了,隨便他。」我聽到嚇了一跳,你聽到我的課說「師父,一切都不實在的,不要理他了,隨便他。」你說我課是怎麼講的?我是這個意思嗎?我的意思是說「你應該去尊重他,然後你的內心也不要起折磨。」這叫做「通」,但是你應該去瞭解他的緣起的現象,也就是說,這個小孩子不知道選什麼科系?所以你應該更用心地去分析給他聽,這個科系是在做什麼?它以後有什麼發展,有什麼出路?你要把緣起的現象,好好地跟他講,然後跟他說明,拿藥給他,你講的是中道義。你跟我說不要理他,尊重他,你們相不相信,很多人對空會這樣解?不是這個意思。

  心是空,事情是有;心保持平常心,事情該怎麼做,就應該要去怎麼做。而且要更認真地,去知道它的來龍去脈,知道事情怎麼發生的?怎麼處理的?怎麼解決的?但是先學這個心,不要被折磨,接著還要去學事情,這個叫做「後得智」。所以各位度衆生證得「根本智」,接著要學習「後得智」,不然怎麼度衆生?談到這邊有沒有問題?這兩種智慧分清楚,不要亂用,簡單這麼講,這個叫做「自覺」,這個叫做「覺他」,所以自覺比較簡單,覺他真的不那麼容易,真的不是那麼容易。我們這個班的同學,我們是不是可以輪流,每個人來當一節老師,你們就會覺得苦不堪言。

  什麼叫做智慧?以我們中國人思想,我們《中庸》裏面講什麼?《中庸》裏面就是講「中庸」,《易經》講什麼?《易經》講中正,所以中本身意思就是正,所以中道就是正道。「中」還有一個意思,就是恰到好處。恰到好處,好寫好說,但太難做了。什麼叫恰到好處?但是還有一個更具體的說法,中就是不二,什麼叫不二?不落兩邊,不落兩邊叫做不二。

  現在繞回來了,跟你以前讀的《心經》,概念一不一樣?你們以前把《心經》這六個「不」當成什麼在讀?本體!對還是不對?你們把它當成本體,不是這個意思,它不是本體,它只是告訴你不二的意思,什麼不二?緣起的現象生起來不要執著,緣滅了不要執著。緣起的現象生起來,不要執著那個現象;那個滅了不要執著那個現象。緣生不執著緣生、緣滅不執著緣滅,爲什麼緣生不執著緣生?套一下公式,因爲不實在!所以《六祖壇經》怎麼講?緣生實無生,緣滅實無滅;因爲不實在,所以實在沒有生,實在沒有滅,因爲生滅是不實在的。那麼你現在面對一切的現象,只要是沒有開悟的人,一定會產生對立,這叫做分別心。只要沒有開悟的人,他看到任何的現象,馬上生起分別心。

  所以現在這八個「不」,都是告訴你分別,你看到這個現象生起來,就執著這個現象,你執著這個現象,就認爲它有,當這個現象消失之後,你就認爲它沒有。所以你看到髒的,就以爲它髒;你看到乾淨的,就執著乾淨的;你看到你收入增加,就執著收入增加,不用高興太早,等一下就要去看醫生了。當你的收入減少了,不要太難過,等一下就中樂透了。誰不會執著?你告訴我哪個現象你不會執著?請問一下這六個現象,不會執著的舉手,全部都執著。所以《心經》講這六個現象,《中論》講這八個現象,《傳心法要》我們下一段講執著的這八個現象。《中論》的重點,就在八不中道,意思就是說你懂八不中道,你就擁有正見。這個正見就叫做「空」的正見,空的正見就是中道的正見。你看「空」就是中道,不是「空有」才是中道,因爲空本身就是針對有在說的,這樣分得清楚嗎?

  因爲這個字常常重複,但是很難講。當你在講相對,你們不要「有」跟「空」,你最好不要這樣對,爲什麼?因爲很多人就會誤會空是一邊,這個常常會變成空是一邊,你最好不要這樣對,你最好寫「有」跟「無」對,然後這個「空」寫在上面,這個不就中道義嗎?所以文字一樣,意思不一樣,我們就常常混在一起,所以有時候概念很難釐清。所以爲什麼剛才《大般涅槃經》它要講第一義空?它爲什麼不講空?它就要讓你區隔。那爲什麼《大般涅槃經》它要講畢竟空,它爲什麼不講空?其實最主要是要讓你區隔一下,這樣瞭解嗎?不然你會把它當成它是偏一邊,它不是這個意思。

 

閱讀 1114 次數
Our website is protected by DMC Firew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