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週日, 09 十二月 2018 15:09

傳心法要講記-163

作者  釋達觀/講述 無念齋/整理

tvzu 163

  心如虛空,所以云「佛真法身猶若虛空」,不用別求,有求皆苦。設使恒沙劫行六度萬行,得佛菩提,亦非究竟。何以故?為屬因緣造作故。因緣若盡,還歸無常。所以云︰報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但識自心,無我無人,本來是佛。」

  「心如虛空,所以云『佛真法身有若虛空』,不用別求,有求皆苦。」那個「空」劃起來,第五行的那個「無」字,劃起來,「但無生心動念」的那個「無」,也劃起來,我現在一邊念,你一邊劃。「空」你劃起來,再來「不用別求」,那個「不」劃起來。「設使恆沙劫行六度萬行,得佛菩提,亦非究竟。何以故?為屬因緣造作故。因緣若盡,還歸無常。所以云:報化非真佛,」「非」劃起來。「亦非說法者。但識自心,無我無人,本來是佛。」你們劃幾個字?劃「無」、劃「空」、劃「不」、劃「非」。有沒有人知道,我爲什麼叫你把這四個字劃起來?我好幾節課就提醒各位,這幾個字都有同樣的意思,尤其你在讀《般若經》,它們都有「不執著」或「否定」的意思。

  我這幾節課是不是都會談這樣的概念?你光是看這一段的《傳心法要》,這幾個字都出現。所以我們都知道佛法裡面它有真藏唯心、虛妄唯識、性空唯名,但是以禪宗來講,都比較偏向般若,就是性空唯名。其實真正的禪宗是般若,並不是如來藏,但是很多人解釋禪宗都把它解釋成如來藏。就是說佛法的一個系列,但是你看語錄當中,其實都是般若的實相。所以,我先把這幾個字跟各位點出來,說《傳心法要》也是這樣講,我們還是從中間開始來講。

  「心如虛空」,他要解釋這個句之前,黃蘗禪師先引用經典的一句話。他說佛真正的法身,有若虛空。這一句話,已經很清楚地告訴你一個概念,心的本質是空,空是「有」,還是「沒有」。空一定不是沒有,因爲心有覺知,你有沒有心?你有心,但是覓心,卻是了不可得,這就是中道義。說「空」,空本身就是中道義。因爲說空不是沒有,再相對的,它也不是有。如果是有,你心拿不出來;如果是沒有,你卻有覺知。

  我舉個例子,以一個內行人來講,他講緣起就好,他根本不用講緣起性空。因爲緣起本身就是性空,但只是爲了讓你解釋更清楚,所以才告訴你「緣起性空」。但是真正緣起,就是涵蓋性空的意思。就像《心經》一樣,談色本身一定是空,所以談一個色,其實本身就含有空。談一個空,本身就會涵蓋有色,而不是說色和空都談出來,然後你才知道這叫做中道,其實內行人根本不用這個樣講。

  但是我們一般人就是很難理解,所以我們禮拜天《金剛經》班的講義,特別把有跟空標出來。但是其實本身來講,這兩個根本就不可以拆開。所以你不要以爲說這裡面的「心如虛空」,它叫做偏空。如果你按照你的思維模式,有「空」跟「有」,那「心如虛空」這個空是不是偏空?如果你按照你這樣的理解,你誤會就大了。

  「心」前面明明講「心即是佛」,「心即是佛」,佛是什麼?佛就是覺知!比如說,我罵你,你有沒有感覺?有感覺。你感覺可以拿得出來嗎?拿不出來。你看,他的感覺拿不出來,問題他有感覺,就拿不出來啊!他的感覺從哪裡來?因緣所生法。不然他的感覺從哪裡來?「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有時候,我們在談空義,我希望大家能夠真的懂。比如說,寫「有」,其實「有」的本身就涵蓋空,不然它怎麼有辦法緣起?若沒有空,一切法不能成,若沒有空的本義,一切法就不能夠緣起。

  但是一般人,就是很容易說「有」,我寫這個「有」,他看不到「空」。爲了讓你看清楚,我再故意再寫個「空」。然後爲讓了你更清楚,我再寫一個「中」。其實我寫三個字,對一個內行人,我寫一個字「有」,就包括了這「空」及「中」兩個意思;我寫這個字「空」,就包括這「有」及「中」兩個意思;我寫這個字「中」,就包括這「有」及「空」兩個意思,對一個內行人就是這麼厲害。但對一個外行人來講,他沒辦法。

  我舉例子,你有沒有心?有。我就問你說,心是「有」還是「空」,我這樣問有沒有廢話?但是我不這樣問,你能知道心是中道嗎?我講這個「心」,就一定涵蓋有跟空。我講一個「冰」,就涵蓋有跟空。因爲冰,你說有,但是它爲什麼會消失?它會消失就是空。但是冰的現象明明就有,所以代表說「空」,一定不是什麼東西都沒有,一定不是這個意思。所以我講那個冰就涵蓋「空」跟「有」。同理可證,我講一個「水」,也涵蓋「空」跟「有」,爲什麼?因爲水有沒有?依現象界是有!但是爲什麼放在冰箱它會結冰?那水放在冰箱會結冰,那表面上水消失了,所以我說它是空。但事實上,水還沒變成冰之前,水的現象存不存在?這個短暫的現象存不存在?它存在。我這樣講,你有沒有越聽越清楚,還是越聽越亂?

  所以單講一個字,對一個內行人就知道是中道義。爲什麼是中道義?因爲實相,所謂實相就是說「真理的實相,就是中道」。那麼任何一個現象都是中道,也就是說任何一個現象,如果你會觀察,它本身就是實相,不管是粉筆也好,黑板也好,這個桌子也好,它全部都是實相,如果你會觀察。所以一個開悟的人,真理在哪裡?就在他眼前。但是一個沒有開悟的人,他所看到的是什麼?桌子是桌子,椅子是椅子。然後桌子在就說有,桌子搬走就說沒有,就是這樣。一個沒看到真理的人,他就會這麼說。我現在請教你一個問題,一個看到真理的人,跟一個沒有看到真理的人,看法是一樣還是不一樣?永遠都不一樣。

  我再舉一個例子給各位聽,一個戴墨鏡的人跟一個沒戴墨鏡的人,看到任何的事情一樣還是不一樣?一個色盲的人跟沒有色盲的人,看到的顏色一樣還是不一樣?沒有開悟的人就是一個戴墨鏡的人,就是一個色盲的人,所以你跟他講什麼,他永遠不能夠理解。墨鏡就是無明,色盲就是你心中有病。所以一個看到實相跟一個沒有看到的實相的人,永遠都不能夠交集,兩條線,兩條平等線。我再講一個很簡單的概念,你比較容易懂。這個茶杯是空,這個花也一定是空,然後這個佛像也一定是空,我現在講任何一個東西,每一個現象的本質都是空,用這個概念是不是大家比較好懂。但是我跟你講說「有」就是「空」,「空」就是「有」,「中」就是「空」,「空」就是「有」,你是不是一直很亂?

  「即假、即空、即中」,這三個同時存在!這個就是究竟實相的樣子,能理解嗎?但是我們一般人真是不好懂這個概念,但是大家最容易懂這種概念:「不要偏有,也不要偏空,那就謂之中。」這個概念(即假、即空、即中)有沒有更難懂?這三個同時它的內涵是一樣的。我說龍樹菩薩那一首偈,不是講得很清楚了嗎?「因緣所生的法,我說即是空,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講一個「因緣」,有沒有涵蓋這三個「空」、「假」、「中」?講一個,就是這三個。所以單講一個字,其實就涵蓋其它兩個字,它的內涵都是一樣的,但是一般人很難懂這個概念。所以爲了方便解說,才跟你講說你不要掉入「空」跟「有」,因爲一般人還是喜歡用分別的概念,然後來說不要分別「空」,也不要掉入「有」,這叫做「中」,一般人比較容易懂這種概念。

  如果我告訴你說「它(空、假、中)同時存在,它也同時不存在。」那這樣的概念你可以接受嗎?它同時存在,它亦同時不存在。說存在是針對緣起的現象,方便說;說它不存在,因爲它是畢竟空。東講西講,師父你是要告訴我什麼?你不要問我,你應該問佛。你應該問佛要告訴你什麼?你應該問佛:「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你應該問佛,佛告訴你的法「佛法」,你今天遇到了嗎?你現在有沒有遇到佛告訴你的法?你雖然有遇到,但是我問你一句話,你懂嗎?比如說,你自己看了佛經,你到底有沒有看懂它的意思?這個「持」,注意聽,假設你不懂你怎麼受持?你不懂佛法,你怎麼依教奉行?你要依什麼教?你應該是依睡覺吧!我講這一句話,你到底有沒有嚇一跳?你說要依教奉行,但是如果你不懂法,你說你要依什麼奉行呢?那我聽到佛法是什麼?我所認知的佛法是什麼?「願解如來真實義」,你真正明白你聽到的法,真正的意思嗎?你真正懂嗎?《開經偈》最主要是告訴你說,你真正是懂佛的法義嗎?

  如果你不能真懂佛法,其實說怎麼修都是騙人,我這樣講對不對?我跟你說「你怎麼修都是騙人的」,為什麼說怎麼修都是騙人的?你拿經典起來念,我也說你是騙人的;你拿佛珠起來,我也跟你說你是騙人的;你自己買個蒲團在那邊打坐,我也跟你說你是在騙人!你一定會問我說,師父,我明明在修行,你爲什麼說我在騙人呢?那麼我現在問你,那佛真正要告訴你什麼?你告訴我啊!佛真正告訴你什麼?叫我不執著。是啊!那我剛才黑板寫的「即空、即假、即中」的意思,你知道了嗎?我寫的「即空、即假」,你完全不知道都沒有關係,你只要願解如來真實義。我說即空、即假的目的是想炫耀學問嗎?我說「即假、即空」的目的是什麼意思?我講中道義是什麼意思?空是什麼意思?緣起是什麼意思?緣起是要做什麼?我東講西講都是「叫你不要執著」而已!你都聽不懂,你就聽到「願解如來真實義」,那樣你就會聽。東講西講,如來要講什麼給你聽?如來是要講那麼多知識給你聽,那不是他的目的嘛!所以你們一定要把握這個概念,師父,為什麼一下這樣講、那樣講,只是告訴你「你不應該執著」,從不應該執著這幾個字下手,一切佛經就容易看懂。

  但是如果你不從真實義去看,光從文字去鑽牛角尖,我跟你講,你看到最後一定會瘋掉,你相不相信?你一定會打擊,你一定會不知所措,你一定覺得說,佛法到底是在說什麼?師父有時候跟你講「心」,有時候跟你講「佛」,有時候跟你講「緣起」,有時候跟你講「中道」,我講這些的名相的內涵,「願解真實義」就是叫你還是那一句話「你不要執著」,只是這樣子而已!所以你們去研究佛法當中,你讀了很多的專業知識,甚至你在讀其它的概念,還有很多的名相都是你沒聽過的,你接觸新的名相,一剛開始聽,你剛開始會搞不清楚,比如,你不會唯識,然後我跟你講唯識,也是叫你不要執著。你說,師父,六百卷《大般若經》告訴我什麼?我沒有讀過!你放心好了,你沒讀過也沒有關係,六百卷《大般若經》就是叫你不要執著。現在哪一本經沒有讀過?我抽出來,還是那一句話,「願解如來真實義」,每一本經都是叫你不要執著。這樣會看經典了嗎?重點在那句話「願解如來真實義」,懂了你就懂,不懂嘛!你學到死去,只是越來越亂而已!

  那爲什麼禪師,其實禪師都是過來人,他直接把他體悟的東西講給你聽,所以他有時候,跟世尊所敘述的模式不太一樣,他直接了當告訴你,就是這樣。但是問題就是怕你信不過,如果你能夠明白,我接下來講的概念你很容易懂。我現在問一個問題,既然是「心如虛空」,那你還有心事嗎?沒有。那你心中還可以掛東西嗎?沒有,那個是什麼意思?不執著就沒地方掛東西。你從今以後笑得出來嗎?你這個人有沒有比較拘謹?拘謹放在哪裡?不見了,開悟怎麼那麼快!

  其實佛法不是在跟你研究學問,你不要以研究學問的方式來談佛法,這一點意義都沒有,我坦白跟你說。你如果研究學問的角度來研究佛法,你這一輩子都研究不完。只是要告訴你說,你知道佛法在告訴你什麼?你真懂嗎?如果真的你懂了,這樣就不用再講話了,那樣就結束了。因爲你今天的問題都不是問題,但是你硬是要把不是問題變成問題。我們過去常說,少年不知愁滋味強說愁,你根本就沒有事情。大家都愁眉苦臉,大家上課都要來向我訴苦。你有什麼事情?但是你信得過嗎?信的過的人兩三句話就過了,信不過的人,講到死,也是沒有辦法放下。

  所以你注意聽,佛真正的法身,其實就是有如虛空,就是畢竟空。所以接下來跟你這麼講,不用別求,有求皆苦,我說人生在追求什麼?這個想法是陷阱。人生在追求什麼,爲什麼這句話是陷阱?本來就沒有什麼好追求。問題是所有的人,潛意識是不是都有這種意識?有。現在呢?還是有。你剛才不是講說沒有什麼好追求的?你還是有,就是放不下,你只要確認人生並沒有什麼好追求的,人生追求什麼是陷阱,不是說叫你不要做,叫你消極,而是事實是如此!什麼叫事實是如此?你想求快樂,快樂是什麼?你想求幸福,幸福是什麼?你想求成功,成功又是什麼?你想求成佛,它又是什麼呢?可以告訴我嗎?它是什麼?告訴你不要求,是因爲你求不到。因爲實相,是沒有一個東西你可以求到。所以黃蘗禪師現在跟你講說「不用別求」。但這句話不要誤會「哦!我知道,不需要往外求,只需往內求」,這樣當然也不對。外面求不得,內在可以得嗎?它一樣是求不得。這裡面「不用別求」是什麼意思?其實我實在是不太敢講,因爲我講出來,又有人會說我胡說八道。

  什麼叫做修行?所謂修行,不是說你在做什麼?想得到什麼?不是這個意思。你的修行想得到什麼?我告訴你,你這個是邪魔外道。但是問題確有很多的修行的人,十個九個都是這樣修,他在修行就是爲了得到什麼,要不然他就不想修,這個概念根本就是顛倒。「不用別求」,意思就是告訴你說,你只要真正地悟到「空性」就對了,只是這樣子而已!唯心悟空那樣而已!這樣就結束了。你現在如果從現在開始一直笑,你都不打坐、誦經、念佛,也不要緊。你就現在一直笑,你現在是現在開始一直笑,笑到明天早課,假設你六點做早課,你笑到明天忘記做早課,這樣要不要緊?從現在你就很開心,開心到忘記做早課要不要緊?不要緊。你做早課的目的是爲了什麼?爲了開心快樂。所以你們不要搞錯方向。

  有的人就是每天都愁眉苦臉修行,修行的人沒有幾個是快樂的,我就覺得很奇怪!每天照鏡子都不知道「奇怪,我這樣修對嗎?」你不相信,可以去找專門修行的人,你找不到幾個真正快樂的人,你就會知道,根本就修錯了。修行不是說,你就一直做,但是你不知道在幹嘛!修行只有一個概念,叫你「悟到實相」,那樣子而已!其它都是多餘的。

  「請問師父,淨土的求是什麼求?」這個不用問我。你覺得求生淨土比較快,還是只悟淨土比較快?只悟淨土。只悟淨土可不可以悟?求生淨土,那個東西求得到嗎?極樂世界是不是緣起?是。我舉個例子給你聽,比如說,假設地球再繼續暖化,我們人類不做這些保護地球的工作,臺灣有可能經過兩百年或五百年,甚至一千年,臺灣就沉沒,所以我們趕快就求生瑞士,當臺灣淹沒的時候,瑞士還沒淹沒,但是瑞士有一天會不會淹沒?我們不要講淹沒,地球有一天會不會毀滅?會。我今天是要找一個我真正能夠解決問題的,我是對你們這一班講,對學淨土的人我不可以這樣講,也就是說對求生淨土的人,只能夠說你先暫時去極樂世界,然後阿彌陀佛再從頭教你,只是這樣子而已!我們是現在先教,他是去到那再開始學,你們都不知道你們是先修班。

  「但得遇彌陀,何愁不開悟」,是看到阿彌陀佛開悟,還是要聽到阿彌陀佛開示,你才悟?是看到阿彌陀佛就開悟,還是要聽阿彌陀佛講課,然後你才慢慢悟?要不要聽阿彌陀佛講課?有沒有人說看到釋迦牟尼佛就開悟了,沒有嘛!五比丘就要乖乖,世尊說,來這裡坐,我講四聖諦給你們聽,聽完才會開悟。六祖看到五祖有開悟嗎?也是沒有,他也是要做苦工八個多月,半夜叫起來。六祖比較有智慧,他也是要聽五祖講《金剛經》,講兩三個小時給他聽才開悟。所以,你早聽晚聽,我是先說給你聽;你不要信,我就沒辦法。我意思是說,你如果不信,你去那邊再信,我也不反對。就是這樣子而已。你不要信,你就去那裡信好不好?那你就自己去,去到那邊再信,那樣就好了。反正,看你是要比較快的信,還是比較慢的信,隨便你。

  所以你說「師父,我煩惱要怎麼修?」其實你說要怎麼修?我只問你煩惱什麼?「師父,我在煩惱我兒子?」你兒子會不會死?「會」。那樣你煩惱,他也是會死。「師父,你說怎麼辦?」我怎麼知道怎麼辦?「師父,我兒子會死,我很難過。」你叫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也是說你兒子會死。「師父,我很難過。」你不用難過。你會死嗎?「會」。所以你兒子死去哪裡,你就跟他死去哪裡啊!你知道,我在講什麼嗎?我的意思是說,你的煩惱最可怕的就是死亡,你最大的煩惱就是死亡,有沒有比死亡更大的煩惱?我現在是問你說,你現在在煩惱什麼?你煩惱,他也是會死,你不煩惱,他也是會死!我現在問你,你現在是在煩惱什麼?我爲什麼要把話講到盡頭?我爲什麼不安慰你們,慢慢講,爲什麼話把它講到盡頭?因爲我也是會死,所以我能夠講,我現在跟你們講一講,因為我也會死啊!我如果培養感情,一步一步跟你講,明天我就死掉了,那怎麼辦呢?那我爲什麼要用「死」,因爲「死」這個字對你比較強烈。我應該跟你講說,煩惱也不可得!我現在先跟你說這個事情,煩惱也不可得,同理可證,快樂也不可得。我現在是跟你說這個事情而已,「煩惱」跟「快樂」都不可得。「師父,不可得是什麼意思?」我是跟你說不可得,我只是叫你去悟。願解達觀真實義,好不好?

  你只聽到說會死,覺得很刺耳,你就不知道我在說什麼?因爲我跟你說,煩惱畢竟空,快樂畢竟空,你就聽不懂。你就越聽得越想睡,我聽到說會死,你不會想睡,你會聽得很刺耳,不過你比較不會想睡,你還有反應。「那有師父說這種話?」要不然你要叫我說什麼話?「你就好好地誦《地藏經》四十九部,《梁皇寶懺》請七個法師,辦三十萬的三場法會,你兒子就會比較慢死。」「反正會死,我不要辦!只是比較慢死而已,不是不會死,只是比較慢死,那我不要辦。」你教我一個不會死的方法,如果教不會死的,來聽我的課,「不生不滅,不來不去」,聽這種課,他就不要聽。快死慢死,我就不知道你在煩惱什麼?「問:不是執著錢嗎?如果說三千萬能夠延長一個人十年,這樣也是值得。」師:我才不要花這種錢,我不是傻瓜,就是有你這種人,所以別人才有生存之道。

  開悟的禪師講得很明白,你就是沒有反應,很奇怪!請問一下,黃蘗禪師講那麼明白,你有什麼開悟?你有感觸嗎?完全沒有,無動於衷。「不用別求,有求皆苦」,最後下課了,回家睡覺。我講這種課,怎麼樣講才能夠敲醒夢中人?「不用別求」就是告訴你,你根本求不到,只是要叫你「悟」到這個。但是如果你不悟到這個,你的心還是一意追求,我跟你講,「有求皆苦」,所以你從頭苦到尾。現在其實不是你有苦有樂,而是你根本從頭苦到尾,你不知道。然後苦到最後才沒感覺,以苦爲樂,才麻痹麻痹,以苦爲樂。所以,我就只有一直跟你講一個概念,你要「唯須悟空」,因爲心的本質就是空!你今天要去明白佛,什麼叫做真佛?其實法身就是空性,所以一切法畢竟空,一切法從本來就是空寂,這種狀態就是法身。只要叫你悟這個而已,不要叫你做什麼,這樣你能明白嗎?

  比如說,有的人不喜歡你,要不要緊?比如說,你女朋友誤會你,要不要緊?跟她解釋,解釋是真實義,還是方便說?你媽媽誤會你,要不要緊?那你還有什麼煩惱嗎?人生還有什麼煩惱嗎?只要過媽媽和女朋友這一關,你人生有什麼不可以過的關卡?這兩關假設能過,你就比關老爺還厲害了。你不用過五關斬六將,你只要過這兩關,你就很厲害,你就厲害得讓人咋舌!所以,我坦白跟你講,我們的心態就像一個小孩子,我不管你年紀多大,你的心態就像一個小孩子,什麼叫小孩子?不可理喻。就是鬧脾氣。你是在鬧什麼脾氣?我也不知道,就是要鬧。你是在鬧什麼?我不知道,我就是要吵。問你說你有什麼煩惱?反正我說有就是有。好,你說有就有,這叫做鬧脾氣,知道嗎?你們看看你們的想法,你們的想法就跟一個小孩子一樣在鬧,大人就每天安慰你,你就在賴在地上不肯起來。如果你有煩惱,你講給我聽。答:煩惱老了沒有錢可以花。師:沒有錢會怎麼樣?會死對不對?有錢呢?也是會死。你是吃飽沒事做?有錢會死,沒有錢也會死。我請教你,有錢比較危險,還是沒有錢比較危險?答:沒錢病痛比較危險,有錢怕人搶比較危險。師:世間如果要比,比不完,你相不相信?我們專門來比煩惱好不好,既然要煩惱,我們從今以後就來比煩惱就好了。比你有錢的,也讓你比到氣死,真的,他沒有跟你比,他跟你比了以後才發覺到說,我有錢,我煩惱比你多,我實在氣死,真是的,這樣對不對?

  所以爲什麼禪宗,他一直跟你講說你要悟道!就是說,你要知道實相,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悟到實相,這樣就結束了,後面的東西都叫做方便說。你修完行之後,接著你還要無量法門繼續學,你還要度盡無量無邊的衆生,那都不要緊。我只要能開悟,後面的要緊嗎?都已經不要緊了,你如果沒有開悟,你現在就要緊!剛才吃飯前同學跟我講,師父,我一直在觀察,我往生那一剎那還有什麼罣礙?我就消遣他,往生那一剎那罣礙很少了,現在活著罣礙反而比較多。是現在罣礙比較多,還是往生那一剎那罣礙比較多?你現在活著想說「我胃痛,明天要去健康檢查,萬一檢查起來得胃癌怎麼辦?」你現在再五分鐘就要死了,你還會煩惱胃癌嗎?全身都是癌都不要緊。

  我說,你都講錯了!你是想說,我現在活著罣礙是什麼?我的罣礙滿天飛,每樣都是罣礙,要死的罣礙只剩下幾個而已啦!你沒有什麼好選的啦!第一,就是說死去哪裡而已;第二,就是說我最愛的人、最想見的人,都不來看我一下而已;第三,我如果有很多財產的,不知道會不會被人霸佔。如果說我一定要交待給一個人,我才甘願死,你的罣礙就沒有幾個。你會罣礙說《傳心法要》還沒聽完嗎?不過,你現在活著就會罣礙啊!你現在活著,每件事都是罣礙!所以我跟同學講說,你就要看到我現在活著有什麼障礙?你現在活著能夠解脫,才是重點;我死那一剎那,我看我還有什麼罣礙?現在就想好,現在想好。你要死那一天,你反而很高興,我可以跟你打賭,爲什麼?啊!等那麼久終於可以死了。就是說我的內在已經都沒問題了,只是這個業報身還存在。終於因緣已盡,我終於可以走了。你會很法喜充滿的走,你們繼續受苦吧!我要再見了,快樂得不得了。如果你沒有這種心態,你死會很難看。

  有的話,你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沒有什麼,那是因爲你沒有真正體悟它的內涵,所以你才不會有深刻的感動。如果你能夠體悟到,如果你能夠認同這樣的一句話,然後你說你還有煩惱跟痛苦,不成立,那就是代表說,你說你認同這句話,根本你就是不認同嘛!你就是不認同,你才有煩惱還有罣礙,你就是不認同。

  「設使恆沙劫行六度萬行,得佛菩提,亦非究竟。」接著這一句話,以傳統的佛教來看到這句話,你覺得他們能接受這句話嗎?他們不是講說修行本來就應該按照這句話修嗎?你們讀《法華經》不是都這樣讀?你們現在在上《金剛經》,接下來就要講無住相布施,菩薩道不是要行六度萬行嗎?這不是菩薩道嗎?爲什麼這樣修還是不能夠究竟圓滿解脫,為什麼?黃蘗禪師是不是胡說八道?這是你根本不懂。這裡面的這個「設」是假設,假設什麼?假設你不明白空的實相。所以表面上你在行六度萬行,求不求?求!求什麼?求成佛,求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求什麼?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是在求這個東西嗎?但這裡講「亦非究竟」,爲什麼?因爲你根本沒有悟「空」嘛!你在旁邊寫兩個字「著相」,你就是著相修行。

  比如我這麼說,你有沒有修?答:沒有修。師:不要緊,只要悟就好。沒有修不要緊,只要悟就好。你聽懂我這句話嗎?換個人,你有沒有修?有,沒有悟有用嗎?你看看,有修的被我罵,沒有修的被我讚美,沒有悟,你是要修什麼?就一直修,也不悟,你是在修什麼?修理水電的還有錢賺,那修行有錢可拿嗎?常常倒貼。所以有修,修什麼?你所謂認爲修行的概念,念佛、坐禪、誦經、拜佛,反正這個就是你認爲修行的概念,有修有證。所以有一句話這麼講「破一分無明,證得一分法身」。「破一分無明」就是減,「證得一分法身」就是增,破一分無明,增加一分智慧,這叫做有減,減什麼?一分無明。證得一分法身,就是智慧,少一分無明,多一分智慧,有減有增。這句話對還是不對?破一分無明,證得一分法身,這句話對還是不對?這句話是經典講的,對還是不對?對。這就叫做方便說。方便說叫做教化門,這是教化。

  《中庸》第一句話,你背我寫。《中庸》第一句話,你一定會。「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教化門,「修道之謂教」,這是沒有辦法才那樣教!因爲我們今天要悟什麼?道,那樣就悟道了,「原來悟道那麼簡單」,悟道就這麼簡單。你就悟不了道,要不怎麼樣,要不然修,因爲你悟不了道,我才叫你修,爲什麼?我講老半天,你都聽不懂,我要怎麼說?才說要不然你去修道,難道道是修的嗎?道是修來的嗎?率性什麼?這一個性,你說叫做天性,其實天性就是空性,就是你講的佛性,衆生皆有佛性。「率性」,你只要明白這個道理,依這樣來生活,這不就悟道了嗎?率性就謂之道了,就講完了。你聽不懂,才跟你說,好!去修啦!修下去,就變成教化,所以叫做教化門。在佛法裡面又叫做方便說,並不是真實義。

  所以有減有增不是真實義,真實義叫做什麼?不增不減。增加什麼?減少什麼?爲什麼沒有增加什麼?因爲一切法不可得,增加什麼?爲什麼沒有減少什麼?因爲一切法畢竟空,減少什麼?有增加,有減少,那個是真實的嗎?真實的怎麼會增加?真實的怎麼會減少?就像我說如果冰是真實的,爲什麼會融化?如果水是真實的,爲什麼會結冰,你聽懂我意思嗎?所以有增有減一定不是真的,有修有證,就一定有增有減,那真實義是「不增不減」,你悟到了嗎?

  所以修行不是說「你要怎麼做」,而是說「沒有事了」,一句話就結束了。你要做什麼?爲什麼最簡單的事情,大家最不容易懂,是你們不容易懂嗎?不是。是你們不願意,是你們不甘願,是你們不勇敢,是你們不率性!那師父,我們爲什麼會這樣子?你就要躺在那裡鬧,我哪有辦法?孩子躺在地上鬧,有沒有道理?不管有道理、沒有道理,反正他就是要給你亂就是對了,你就是那樣!你就是要亂就對了,就不管我怎麼說。我說,你有煩惱嗎?不管我怎麼講,你就跟我說「有」,我想盡辦法跟你說「沒有」,你現在又跟我說「有」。拉距戰,每次來上課就跟我拔河,我當然拔輸你們,爲什麼?我一個人啊,你們一羣啊!怎麼拔贏你,你們就開會,你們大家都認同,你們有沒有煩惱?大家都說有,所以得到一個答案都說有。好奇怪!你們就是始終不肯醒過來。

   《中庸》這一句話,我不知道你,不管你過去有沒有讀過《中庸》,還是說你過去讀過《中庸》,但是你沒有體悟到。一貫道的道親,這句話都曾經讀過,「明白空性」就悟道了,就這麼簡單,就這樣而已,沒什麼囉嗦的事情。從今以後,就海闊天空,別人覺得有什麼煩惱重大,其實對你來說沒有煩惱,其實沒什麼好煩惱的。

  問:你剛才說「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你說這是有證,是。因爲破一分無明,就是少一分,證得一分法身,就會增。問:但是這個增減其實它是同時的,爲什麼我們把它講成說,增減其實是同時存在的,那也是不對的。師:簡單這麼說,它不是同不同時存在的問題,而是它根本不存在!它如果存在,怎麼會變?我只在告訴你一個概念,它根本不存在,不然它爲什麼會變?我舉個例子,如果煩惱真實的存在,你有辦法斷嗎?你根本不用修。你怎麼修也沒用,因爲真實的,所以你永遠都沒辦法開悟,爲什麼?真實啊!真實的不是生生世世都是煩惱,你根本沒有機會悟!所以空性的道理,緣起的道理,就是跟你講,它隨著因緣,它會變化,你悟到了什麼?悟到了它根本不真實!它就不實在,你卻不相信。所以我一直叫你悟,不是叫你再來應該要怎麼做?不是這樣子,你悟了之後,你怎麼做都好,都不要緊。你如果不悟,舉個例子,你現在在上課沒有悟,你是不是依舊帶著你的煩惱回家?今天晚上你是不是依舊帶著你的煩惱睡覺?明天早上你是不是依舊帶著你的煩惱在做早課?那你在做什麼?我們一般人帶著煩惱照顧家庭,帶著煩惱侍奉公婆,帶著煩惱相夫教子,帶著煩惱上班,帶著煩惱做志工,帶著煩惱去共修,帶著煩惱來上課,我聽著好恐怖,你們不要來好不好?

  你們帶著煩惱來,「師父,要怎麼修?」我就是要跟你講「煩惱是假的」,不要跟我爭辯。我就跟你講這種話而已,兩三句話就完了,你就不要聽。你就說「師父,我就有煩惱」。繼續講經,我的譬喻已經講得這麼露骨了,你還聽不懂?你那個心不能轉過來,你怎麼聽也沒有用,我跟你說,你聽課就跟我唱反調,我就教你無所得,你就說有所得。我就跟你說無無明,你就說哪裡無無明,我看到你就氣,還無無明!你說,課要怎麼講,「師父,你一定要修!」要不然,你照著這樣修,三大阿僧祇劫,行六度萬行。「這樣修有沒有用?」有用。「有修有證有沒有用?」有用。你就要那樣修,知道嗎?你如果覺得我講錯,覺得黃蘗禪師講錯,你就那樣修。「有用沒有?」有用。怎麼有用?你只要覺得高興,這樣就好了。你覺得說,我有煩惱,但是我有修,我最起碼帶著煩惱在修行,總比帶著煩惱不修行,好吧!是、是、是。你這樣講真有道理,最起碼帶著煩惱修行,帶著煩惱在家裡面失業,不如帶著煩惱去公司上班賺錢,這樣有沒有用?有用,加減賺錢啦!賺甚麼錢?煩惱錢。賺錢要做什麼?看醫生。沒有錢要怎麼樣?再去賺。賺完做什麼?看醫生跟買棺材。隨便你,按照你的想法去過人生好了,你說要怎麼教?所以人到底在幹嘛!講道理就一次講到底,我最不喜歡講那個不徹底的,我講課都是一口氣就講到底,你聽不懂,我就沒辦法!你要分期付款,你就慢慢來。所以黃蘗禪師說,這樣亦非究竟。

  「何以故?為屬因緣造作故,因緣若盡,還歸無常。」他現在告訴你理由。其實我講課都是根據經文,因爲他現在叫我講「頓悟」,我不得不告訴你頓悟,如果他現在不講頓悟,我就跟你講「漸修」,要怎麼修,我跟你講細膩一點,讓你修到修不完。你要修,我就講到你修不完。這就是矛盾的地方,爲什麼矛盾的地方?我的修行講得太細膩,你也不願意修;我跟你講說頓悟的法門,你也不願意頓,所以我要跟你講一個「簡單修,慢慢地頓!」你要聽這個,我怎麼不知道?「簡單修,慢慢地頓」的意思是說可能比較適合我,反正你買東西都要分期,你也不會很豪邁地用現金買。

  「有得有失,無得無失;有無得失,夢裡空華。」什麼叫做「有得」呢?我舉個例子,比如說你現在心很亂,然後你刻意想辦法要讓它慢慢靜起來。不論你用什麼方法,只要你想要讓它慢慢地靜下來,有沒有可能?有。現在不是只有她這樣而已,每個人都一樣。所以你現在去參加共修,有沒有機會得到片刻的寧靜?不管你去打禪七、打佛七,我不相信你七天裡面都沒有片刻的寧靜。以現象界的角度,你一定會有片刻的寧靜,這叫做「有得」。也就是說,你透過各種方法,刻意這樣去做,你感覺到你內心世界稍微平靜一下,可不可以?可以哦!任何人都可以哦!但是它會不會失去?不會失去的請舉手。你們去參加那麼多共修,回來不會失去的舉手。你看到什麼?「師父,你就不知道,共修有多麼殊勝。」現在不是又消失了。「師父,你不知道我誦《金剛經》的時候,特別地舒服。」誦完了呢?不是失去了。我現在不講修行,任何的東西都一樣。

  同學,我講得好不好?真好。來一個掌聲,來,我的掌聲又失去了。你看,你怎麼跟我掌聲打那麼短?你就打得長一點!我已經示範給你看了,我有掌聲,我掌聲馬上就失去,你知道我在講什麼嗎?你告訴我,你有什麼?「師父,我有孩子,我有妻子,我有兒孫滿堂,我有一羣知心的好友,我上有好的長輩,好的老師,我下有恭敬我的晚輩,我旁邊有很多善知識。」你說完,明天就要包白包。你都不能領悟,你只要認爲你得到那個東西,我可以跟你打賭,你一定要失去,你都看不到!你認不認同?我管你現在得到什麼?你都沒有看到這麼可怕的事情,爲什麼?因爲這個「有得」,就是諸法因緣生,這就是屬於「因緣」,你看到了嗎?我在上課,你聽過同學鼓掌嗎?剛才不是我跟他討的?我是主因,他是助緣,跟他討,他才跟我鼓掌,五秒就停了,氣死了。你看到了嗎?不是因緣生?因緣生就要因緣滅,終歸無常。我在高興什麼?他在拍手,我在高興什麼?我又不是神經病。他停止了,我在難過什麼?那我不是精神病?所以,你有沒有看看你自己就像瘋子一樣,你都看不清楚,你不知道在瘋什麼?你都沒有看到,我們是一羣瘋子,不知道在做什麼?搞不清楚。

  所以你今天要體悟到「無得亦無失」。「無得」是什麼意思?「一切法不可得」,「無有一法可得」,你一定要悟到。當你悟到的那一剎那,你再也不失去,再也不再失去了。為什麼?因爲沒有一個東西可以失去,你知道是什麼境界嗎?那麼人生到底在追求什麼?這就是建立在「有得」的概念,但是你都不明白,有得就必然有失。所以你追求得到的東西,表面上剎那追求得到,它剎那就失去。看時鐘,現在幾點幾分,講出來。九點十三分得得到嗎?九點十三能夠停在那邊嗎?那你現在要追求幾點幾分?你有沒有看時鐘的十二因緣嗎?那樣你現在想不想再追求幾點幾刻幾分?不想,有開悟了嗎?講那個瘋話,不想,就要開悟,你怎麼不開悟?所以你分明在欺騙我。答:不是欺騙你,是欺騙我自己。你看,自己講那個話,就明知那樣講那個有的沒有的。你講一輩子,你聽我的課,講那個有的沒有的,不知道在講什麼話。我就欺騙我自己而已!你看到那麼明顯嗎?如果它片刻都追求不得,你的煩惱可以成立嗎?師父,我有一個煩惱,這樣算不算一個追求?因爲你想解決這個煩惱,算不算追求?算。師父,煩惱不是要斷嗎?「你在追求」這就是陷阱!可不可以斷?當然可以斷。怎麼斷?無所斷,名曰斷,會了嗎?那樣世尊有騙你嗎?也沒有騙你啊!

  苦、集、滅、道,有沒有滅?有,無所滅就是滅。你聽懂了嗎?東講西講,你有沒有感覺到一個概念,什麼概念?「你怎麼修的概念」,那個「怎麼修」的概念,跟「悟」的概念一不一樣?完全是不一樣的。他只是領悟那個實相,只是這樣子而已!但是你不領悟,你怎麼斷也沒辦法。所以表面上好像有一個「有」、「無」相對,表面上好像有一個「得」、「失」相對。我告訴你,這都是戲論。大藏經哪一本是佛說?哪一本是魔說?我告訴你都是魔說,你懂我意思嗎?你如果看不懂,都是戲論、魔說。你如果只在那裡咬文嚼字,你研究書,你研究到死都沒有用。你都不明白「夢裡空華」,是要跟你講這個而已!

  同學,有沒有反應?你就沒跳起來。如果你的主軸一直拉不回來,你們一直停留在說「我聽課,是要聽師父跟我說,我到底要怎麼修,到底我怎麼解決煩惱,我到底怎麼有家庭幸福,我到底人生怎麼樣才會快樂,我到底要怎麼樣才會春風滿面?」你都是建立在「有」的概念來聽課,想要來這邊聽到我告訴你某些答案,然後回去處理,有那種事情嗎?就跟你講說這些東西,你的問題「根本就是你在欺騙你自己」,有什麼大驚小怪的。所以爲什麼說「有修有證非究竟」?因爲終歸無常,這樣明白了嗎?有沒有感觸?要聽對,你們不要聽錯!

  「所以云:報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前面談到什麼身?佛真法身。現在談什麼身?報身跟化身。我坦白說,法身、報身、化身,都是方便說,因爲三身原本是一身。所以今天要悟就要你悟到法身,因爲法身不是修來的。空是修來的嗎?但是報身、化身就是「有修有證的結果」,這樣瞭解嗎?報身跟化身就是修來的結果,這叫做有修有證的結果。

  報,我們常講「因緣果報」,是不是因緣法?化,是不是變化?是不是因緣法?所以報身、化身是不是因緣法?「終歸無常,所以非真佛」。兩千五百年前的釋迦牟尼佛,是報身還是化身?是化身。「化身」度二乘人跟凡夫,「報身」是度菩薩。所以兩千五百年前的釋迦牟尼佛,是屬於化身佛。現在這一尊佛在哪裡?因爲是化身,所以因緣盡了,終歸無常,所以不是真佛。

  「亦非說法者」,真正的說法者,是無法可說,所以那個是什麼身?法身。所以這個不是法身,看到嗎?所以也不是真正的說法者。因爲真正的說法者就是法身,無法可說,爲什麼無法可說?因爲一切法畢竟空,無所有,說什麼?你說有,都是因爲緣起的關係,隨緣說法,只是這樣子而已。

  「但識自心,無我無人,本來是佛。」如果你真正瞭解你的心,你的心是什麼?是本來空寂。如果你真正明白你的心是本來空寂,如果你真的瞭解你的心本來就是中道義,如果你瞭解你的心本來就是實相,這樣你就能夠體悟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你就能夠明白你所認爲的這些相,都是如夢幻泡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本來是佛,一切法本來就空寂。

 

閱讀 1180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日, 09 十二月 2018 15:29
Our website is protected by DMC Firew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