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週日, 05 五月 2019 19:03

傳心法要講記-179

作者  釋達觀/講述 無念齋/整理

sun soaked sunflower

 

  問:無邊身菩薩,為什麼不見如來頂相?師云:實無可見,何以故?無邊身菩薩便是如來,不應更見。只教你不作佛見,不落佛邊;不作眾生見,不落眾生邊;不作有見,不落有邊;不作無見,不落無邊;不作凡見,不落凡邊;不作聖見,不落聖邊。但無諸見,即是無邊身。若有見處,即名外道。外道者樂於諸見,菩薩於諸見而不動。如來者,即諸法如義。所以云:彌勒亦如也,眾聖賢亦如也。如即無生,如即無滅,如即無見,如即無聞。如來頂即是圓見,亦無圓見,故不落圓邊,所以佛身無為,不墮諸數。

  剛聽到你們談共修的事情,我再做一個簡單的說明,學禪的人,其實重點不是在打坐,禪宗不論禪定解脫,學禪的重點,是在「知見」,你的知見只要是正確了就好,所以貴在你的知見正不正確?假設你有正知正見,那麼你就不枉此生了。接下來要過什麼樣的人生、要過什麼樣的生活、要怎麼樣地做人、要怎麼樣地做事,你都會。如果你的觀念不正確,你每天都做早晚課,也一無是處啦!這個我跟你講很真實的。

  什麼叫做「貴在知見」呢?你真的能夠善待自己、你真的能夠善待別人、你真的能夠善待萬物,我就說你就是佛。但問題是你常常起心動念,妄想執著,折磨自己,折磨別人;你在做那些宗教的儀式,也是自欺欺人而已,不要騙自己。佛法的重點是在智慧跟慈悲,佛法的重點不是信仰,不是迷信,而是正信。所以要建立在「正知正見」,而產生對三寶信心的力量。所以一個人只要沒有正知正見,佛法對他來說,只是一種信仰跟迷信而已,這個概念實在是很重要。

  就像我們今天一開始,會引用《地藏經》,你們聽我的課聽這麼久了,我什麼時候引用過《地藏經》?我完全沒有!我爲什麼今天引用《地藏經》?這些是有我的道理,書要看你會不會看?如果書不會看,真的是書呆子,你看佛法也是一樣,很多人雖然在看佛經,其實他的腦袋都是迷信,他把佛法的水準變得很迷信。就像黑板上的這一段,我看你怎麼解讀,如果你按照文字解讀,我告訴你,你就是迷信的人,學佛都學得這麼迷信。如果你有正知正見,一看到這段經文,你馬上知道,它在說什麼,它在告訴我們什麼。

  今天不是說禪宗不禪宗,或是淨土不淨土,今天不是這個意思。今天講的是真相,今天講的是真理,真理確實是如此,它跟任何宗派不相干,它跟任何宗教也不相干,因爲真理就是真理。所以我們要依正道而行,我們古人說天道或說天理,我們學佛的人說是正道,什麼道?解脫道、菩提道、成佛之道!就是一條很明確的道路,那這一條道理,當然就是真理,跟誰都不相干,爲什麼?因爲這條道路,並不是釋迦牟尼佛他所發明的,是他發現的。所以真理,在佛還沒成佛之前,真理就存在。所以有過去諸佛、有現在諸佛、有未來諸佛,每一個人都依這個真理而悟道的。這個真理悟道的,就是我們所講的般若,依《般若經》而契入的,這個般若一定是建立在真理,我懂真理,我懂實相,

  我會給各位建議,你們禮拜三來,重點不是在那邊打坐修定,其實真的不需要這樣。而是你們應該要去建立「正確的知見」,你們的知見,什麼時候能翻轉過來?我舉一個很簡單的概念,自己很懶惰的人舉手,懶惰這個知見,需要你上佛經,才知道這個知見是錯誤的嗎?要不要上佛法才知道?不用上佛法,也知道懶惰一定是錯誤的,懶惰的知見一定是不對的。你什麼時候懶惰的知見能夠消失,而變成一種努力一種勤奮、一種精進。從懶然後,一直到勤,要修什麼法門?有時候,你們學佛法不要學傻了,你告訴我這要修什麼法門?

  我們今天很多的東西,我都跟你講很坦白。我今天穿的這件是僧服,然後你穿的那一件衣服,是襯衫或是T恤,講穿了我們穿的都是戲服;你跟我都在演戲,你瞭解這個叫做戲服,這才是真相。而不是我這個是僧服,你那個是什麼服裝,然後一天到晚,在那邊起分別,不用這個樣子。所以學佛法不要越學越傻,然後越學越拘泥,然後越宗教化,佛法不是宗教,如果是宗教我就不出家了。

  從懶惰變勤勞,要修什麼法門?有人告訴我嗎?修什麼法門?這要探討嗎?這根本不是修什麼法門,這個是你內在有問題。你內在一直不振作、你的內在缺乏目標、你的內在缺乏動力、你的內在缺乏誘因,所以你一直不能勤奮起來,這跟修什麼法門不相干,這跟你的腦袋有關係,你什麼腦袋?你懶惰的腦袋有關係,如果你們下個禮拜三來這邊,能夠當下思惟從懶惰變勤勞,那下個禮拜三來共修,值不值得?這不就是翻轉的人生嗎?人生不就翻轉過來了嗎?你說師父有那麼快嗎?相反地,有那麼慢嗎?所以你說慢,不見得正確。我說快,你也不用懷疑。那是快,還是慢,我怎麼知道?看你啊!你要快,你要慢,看你啊!看什麼?看你的心啊!看你的心什麼?看你的心,在想什麼?我告訴你,懶惰的人,人生都是沒意義的,就是因爲沒有意義的人生,所以才懶惰啦!他爲什麼懶惰?他人生沒有意義嘛!你叫他做什麼?他寧可看電視,也不會讀書,我有說錯嗎?他爲什麼寧可看電視,也不會讀書?因爲他沒有辦法體悟讀書的快樂,他沒有辦法體悟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這句話的內涵,你叫他怎麼讀書?他讀書不快樂啊!比如說你說叫他修行,他修行不快樂,你叫他怎麼修行?你叫他來學習,他學習不快樂,你叫他怎麼來學習?他爲什麼會懶惰?他人生沒有意義嘛!你以爲他真懶嗎?他的人生就是沒有意義嘛!

  他的人生,哪裏沒有意義?比如說他現在退休了,你跟他說好好讀書,他說不用讀書了,我再幾年,我就死了,我幹嘛好好讀書?你看,這種就是錯誤的觀念,他認爲我現在退休了,我不用讀書。第一我不用考試,第二我不用參加聯考,第三我也不用去求職,第四我現在有一點錢,那我幹嘛讀書?你看,就這種腦袋,所以他怎麼有可能讀書?他不可能讀書,因爲沒有人告訴他,爲什麼你要讀書?但他自己想得出來嗎?他想不出來,他願意想嗎?他也不願意想,所以他寧肯每天到處走,到處逛,不然看電視,不然花錢去旅遊,或是跟朋友去喝下午茶,不然就是照顧孫子,他也不讀書。因爲他的腦袋,沒有一個概念,叫他要好好讀書,因爲他找不出讀書的理由,我有說錯嗎?

  所以我跟你講,其實你懶惰一定有它的原因的,因爲他找不出勤勞的原因。你們也是一樣,你們內在有很多問題是什麼?是你們沒有想清楚,這個不是用逼的,這逼你沒有用,而是你真的想不通,我爲什麼要讀書?你不相信,你現在去問很多的人,很多人都答不出來,他爲什麼要讀書?他就是答不出來,但是蘇東坡講一句話「書到今生讀已遲」。你現在讀書是有用的,不管你現在幾歲,縱使下一個小時,地球要毀滅,你都可以好好讀書。

  他憑什麼好好讀書?因爲他知道「他在做什麼?」所以地球毀不毀滅,跟他生命要不要結束不相干,他依舊安穩地把握這一個小時,把書讀完才離開人世間。生命是生生不息的,生命不是死了就沒有了。既然生命是生生不息的,你讀書當然很有用,你早讀晚讀,你都要讀,而且讀書也不是爲了什麼,如果讀書爲了什麼會很痛苦,讀書爲了賺錢會很痛苦,讀書爲了考試會很痛苦,讀書爲了讓別人看得起會很痛苦,讀書以後才會光宗耀宗,會讓人很痛苦。只要是有目的的,就會讓別人很痛苦,不管你做什麼事都一樣。你做任何事情,只要是有目的的,其實你在做那件事情本身,你就會帶給自己壓力痛苦。

  爲什麼要讀書,爲什麼?「爲了要明理」。爲了要明理也是動機。我再重新念一遍給你聽,「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爲了什麼?我讀書會很快樂,只是這麼簡單而已啦!這樣瞭解嗎?我不是爲了什麼,而是我讀書會很快樂;你修行也是一樣,我做這件事情很快樂,所以我做這件事情,只是這樣子。你這樣才會輕鬆、如意、無爲,所以很多的道理真的是你想通,還是想不通。這就是所謂的思惟,這就是所謂的,有一天觀念忽然被你突破了,這就是一種領悟,對你人生的領悟。

  那麼,你要突破的東西多得呢!我從懶惰如何變成勤勞,你要不要思惟?你當然要思惟,而不是說爲什麼我懶惰?因爲我屬豬的,我十二生肖就是屬豬的。不要找任何的藉口跟理由,好不好?什麼八字、紫薇命盤、十二生肖,講那些沒意義,只問自己,你的觀念正確嗎?既然觀念不正確,你當思惟,而不是別人逼你,誰要逼你?逼你有用嗎?沒有用!那是你的人生,幹嘛逼你,而且你的人生,又不是只有此生。所以人不要太短視、近利,要看長遠,要看全面;不是只看到一小段的人生,然後讓自己停滯不前,讓自己沒有目標,沒有方向,沒有動力。這樣的人生,實在是活得很苦,我說真的是很苦悶。這個你不用思惟嗎?

  再來,我就是個自私的人,對啊!怎麼思惟到無私呢?我就是個自私的人,我怎麼無私,有可能嗎?人不自私,天誅地滅,我怎麼有可能變得無私?你自己去思考,就像我講過的一個概念,自私有什麼好處?你想想看自私的人,一定不會快樂,但你有這麼肯定的想過嗎?自私的人一點好處都沒有,我找不到一點好處,你有努力去思考,一項、一項去找嗎?它完全都是錯處,沒有好處。但是天下的人,偏偏就是認爲,人類一定是自私的,然後每個人都把它奉爲瑰寶,然後用這樣的思惟方式在過人生,對自己有什麼好處?但是爲什麼每個人都這麼自私?

  比如說,你負責來聽課,然後我負責上課,就這麼單純嗎?這個桌子誰擺的?這個地誰掃的?這個地板誰擦的?這個垃圾誰丟的?這個冷氣誰開的?你們走的時候,這個窗戶誰關的?你有參與過嗎?有嗎?你以爲是我負責來上課,你負責來聽課,然後講完了,大家都跑光。所以這麼簡單的概念,你想想看,這樣正確嗎?這樣當然不正確嘛!哪有人學佛這麼學的。所以這樣的概念多不多?我們內在錯誤的知見,這些多不多?所以我的重點不是在修,而是說你要思考,你明明知道這樣的觀念是不對的,你要在最短的時間當中去突破,這樣有很難嗎?這需要讀哪一本經嗎?要不要讀哪一本經?你就摸著良心想就好了,不用讀哪一本經啦!摸著自己的良心,這樣有沒有直接?這樣學最快啦!不是說你怎麼修。

  你修了老半天,觀念就是不能改變,那你在修什麼?對啊!這樣不但污辱釋迦牟尼佛,也污辱了你自己的人格。所以我真的跟各位建議,很多人對禪宗真的是不瞭解,以爲禪宗都是空談、以爲禪宗都是打高空,以爲禪宗都是上根器才能夠學。懶惰變成勤勞,這需要什麼根器嗎?一定是上根器才能改變嗎?需要這樣嗎?所以這個觀念是錯誤的,你明明知道觀念是錯誤的,怎麼去把它突破?這統歸叫迷悟之間,但是它不是無解,它不是不可能,它只是因爲你沒有想透,你沒有想開,你沒有想深入,所以好像說你永遠都不能改變,那永遠都不能改變,然後接著學了佛法,學了佛法是幫助你,而不是學了佛法當成藉口。「師父,因爲業力太強了,所以我沒辦法,我懶惰的業力太強了,所以沒辦法。」你學佛法不是爲你找藉口,知道嗎?你學東西到最後,不要變成找藉口。

  那天,有個學生跟我說「師父,聽說念《楞嚴咒》最好。」我說「念《大悲咒》不好嗎?」他說「師父,《楞嚴咒》是咒中之王,所有的咒這個咒最好。」我說「我教你一定咒更好。」他說「什麼咒?」詛咒!你覺得你在念《楞嚴咒》的力量比較強,還是詛咒力量強?哪一個力量比較強?是詛咒,還是《楞嚴咒》?詛咒!強不強?咒就是心的意思,咒就是心的力量的意思,你在詛咒一個人,那個心力多可怕!然後你在念《楞嚴咒》,念了兩三句,邊念邊打瞌睡,有用嗎?然後你在念《大悲咒》,念完了,還是那個死樣子,念什麼《大悲咒》?

  所以這裏面講的就是心,是心的力量,那業力是什麼?業力就是心的力量。所以你不要爲自己找任何的藉口,你不要講說「因爲我業力太重,所以我懶惰的業力太重、我自私的業力太重、我貪吃的業力太重、我好睡的業力太重、我不讀書的業力太重。」你學佛法是這樣解讀的嗎?你乾脆不要學佛法,好不好?學完了之後,一大堆藉口,一大堆理由,你們不要這樣學佛法。佛法不是讓你找理由的,學了佛法是讓你找尋答案的,只是這樣子,要讓你明白道理,要讓你找到一個出口,所以這是我所講的關鍵。

  所以同學,你們再也不要說「你不會思惟,你不要思考」,只要是你有心,你就一定會想。只是該想的你不想,不該想的你亂想,你只是想錯方向,這樣對不對?該想的去想,想這個啦!所以我反而會建議你們,你們禮拜三來共修好好地思惟,然後思惟完了之後,就好好地討論,想不出來,就好好地問同學,把他們考倒,看他們會不會回答?但是有的概念,真的是在一瞬間,突破就突破了。所以我說你們禮拜三自己怎麼去做,我都沒有意見,但是你們要朝向智慧的角度去突破,才有意義,這樣進入才是最快的。這是我給各位的建議,或是你們要去探討《傳心法要》也可以,看你們自己要怎麼運作,我尊重各位大德,你們自己去處理你們的生命。

  「問無邊身菩薩為什麼不見如來頂相?」誰問的呢?裴休宰相,裴休問黃蘗禪師說,有一尊菩薩叫做無邊身菩薩,但是他爲什麼修行這麼久,爲什麼還不能夠去見到如來頂相?有上過《楞嚴經》的同學舉手,《楞嚴經》開始就講「大佛頂首」,「如來頂相」也是屬於三十二相之一。我們先介紹這一尊菩薩,叫做無邊身菩薩,這一尊菩薩出現在兩本經,一本出現在《地藏經》的第九品,你們誦《地藏經》很熟的人應該有誦過這一段;另外一本經就是《大般涅槃經》,就是這個菩薩的名號出現在這兩本經。

  先看《地藏經》的這一品,叫做《稱佛名號品》,所以這一品的重點,就是說一個罪孽很深重的人,如果能夠稱念諸佛的名字,就能夠消滅他無邊的罪業,這就是《地藏經》第九品的重點,就是地藏菩薩教你怎麼去滅罪的方法。這一品裏面不是只有這尊佛,應該有很多尊佛!先好好看這一段,「地藏菩薩白佛言:世尊!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有佛出世,號無邊身如來。」注意聽!這邊寫「無邊身如來」,這裡講說「無邊身菩薩」,你們要注意。「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暫生恭敬之心,即得超越四十劫生死重罪。」有沒有好賺?現在趕快念一下,我們現在不要暫生好不好?我們現在這兩個小時都生恭敬心,然後光是念這一尊無邊身如來,我就能夠滅四十劫生死重罪,修行這樣好不好修?那就回去念就好了。

  如果你學佛是這樣學,知識分子會來聽課,那才有鬼,那當然是迷信,你們佛教當然是迷信。如果我這樣教你,我也是迷信,我怎麼可以這樣教你。釋迦牟尼佛是一個大徹大悟的人,是一個這麼有智慧的人,他怎麼有可能會這樣教你。你會叫你的學生去學校,每節課坐在教室,都一心稱念你的名字嗎?會不會?有這樣當老師的嗎?釋迦牟尼佛會這樣教你嗎?連同學都不會這樣教了,釋迦牟尼佛會這樣教嗎?那不是太污辱釋迦牟尼佛了嗎?

  如果你按照這樣的解釋是對還是錯?我真的搞不清楚,你說這句話要怎麼解釋呢?懂佛法的人,一定要用「正見」來解釋每一句佛法;就好像,你今天在教儒家的東西,任何一句話,讓你解讀,一定不可以離開「仁」這個字,離開「仁」這個字來解釋孔孟思想就有偏差,你對儒家的解釋就不到位。你聽我這樣講,好像很簡單,但我知道很多同學不懂。但是你懂了,你就懂了,你任何一句話你都會解釋。只要是《四書》裏面,所講的任何一句話,你都可以依「仁」的角度來解釋。所以「仁」這個字,就是儒家的正見,你不可以離開這個字,來解釋儒家的任何一句話。

  一樣的道理,你今天在解釋佛法,任何一句話,都不可以離開「心」;離開心來解釋佛法,那叫做「心外求法」,就是外道。所以這個概念,你自己要很清楚。今天不可以說《金剛經》你會解釋,然後《地藏經》你就不會解釋。比如說,你會以般若的角度來解釋《金剛經》,《地藏經》你就不會用般若的角度來解釋,這樣就錯了。智慧是一樣的,怎麼可能智慧不一樣呢?它都有一個核心思想,所以你要抓住它的核心思想。「過去無量阿僧祇劫」,就是說我們的佛性,衆生的心本來是佛,這一句話的意思,本來就講得很清楚,衆生本來就是佛。爲什麼講要過去?爲什麼不講現在?因爲你現在迷失了,你那個清淨的心,被妄想執著遮蔽,你迷失了。從頭至尾,你都是一尊佛,你不用懷疑。我一直跟你講「你不用懷疑」;你要是懷疑,我就跟你講,你的生命會過得很苦。

  爲什麼?我舉個例子給你聽,當有人跟你講你是佛的時候,我們一般人會有三種想法,第一種想法,就是不相信:「你是佛」,我才不相信呢!我會說你不相信,你就繼續再折磨吧!第二種人,「你是佛」:是嗎?半信半疑!第三種人,「你是佛」:是的!不但我是佛,你也是佛,我們都是佛。這種人多大方,你看!你有沒有遇到這種人?有!這種人才會成就,才會有出息。「你是佛」,我相信你也是佛。我現在請教你一個問題「這三個,哪一個對?」隨便你,爲什麼說「隨便你?」你的人生想要怎麼過,你自己想。

  那麼你看,我們人最糟糕的是什麼?我們人最糟糕的就是第一種人,你一直勸他,他一直反駁。比如說,你跟他說「你知道嗎?你今天能夠當一個人多麼幸運!」他說「哪有!我活著生不如死,像乞丐一樣,你知道嗎?」「你今天能夠當成你父母親的兒女,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哪有!我父母親又不是王永慶。」你就一直鼓勵他,他就一直反駁你,有意義嗎?這樣的人,在這個社會上多不多?我一天到晚在給人家諮商,這樣的人我遇多了。我不斷地鼓勵他,他不斷地拒絕我的鼓勵。你說是我不會諮商,還是他自尋死路?人家都說你很好命,你就說你很歹命;人家都說你長得很帥,他說哪有,長得很醜!人家說你很可愛,他就說可憐沒有人愛。氣死了,你是跟別人唱反調,還是跟你的生命在作對?你是用這樣在過人生的嗎?

  有時候,我不講說「你是佛」,我只跟你講「你知道,你有多麼幸福嗎?」爲什麼古人有那句話?人在福中不知福,這不是胡說八道「人在福中不知福」;然後,你一直否認你的幸福,這叫做邪見。邪見,知道嗎?你太極端了。很多學佛的人,也是這種腦袋,跟他說「他是佛」,他就不相信。禪宗的東西,講得很直接,你就不相信。不相信,沒辦法,你就自甘墮落。我們每個人都很好,我們每個人都過得很幸福,你知道嗎?真是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天下哪有什麼事?你就不能相信,那個不能相信,就是你就跟自己作對。然後,你拼命讀佛經有用嗎?有沒有用?你這樣讀書是沒有用的。一個否認自己的人,怎麼讀書?一個否認自己的人,怎麼修行?

  這句話,已經跟你講得很清楚了,你現在已經迷失了,這個過去指的是本來,你本來就是一尊佛。注意聽!有佛出世,你過去不知道,就算了。你現在聽到了,就應該什麼?你的佛性就該現前了,知道嗎?有佛出世就是你,你要醒過來,你當醒過來,你這一尊佛就當醒過來。無邊身如來,無邊身無量無邊,無所障礙;無邊身就是法身,法身就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所以叫做無量無邊,無有障礙。你能夠悟到這個概念,你這一尊無邊身如來就出世,一出世之後,「若有男子女人」,一樣的概念,不管你是什麼人,一切衆生都一樣,任何人都一樣,「聞是佛名,暫生恭敬之心,即得超越四十劫生死重罪。」何止是四十劫,一翻就過了,「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破萬年愚」一翻過來,無量無邊的罪業,一翻過來就醒過來了,你不用懷疑這句話。你要這樣解讀才有可能翻過來,不然怎麼有可能翻過來。這裏面講說「暫生恭敬」,學佛的重點在「恭敬」,一分恭敬一分成就、十分恭敬十分成就,所以才有一尊菩薩叫「常不輕菩薩」。你們會這樣解讀《地藏經》嗎?這個概念是我講的嗎?這個概念不是我講的,這個概念是黃蘗禪師講的。你看黃蘗禪師,他怎麼回答裴休?

  「師云:實無可見,」這四個字劃起來,裴休問,爲什麼無邊身菩薩,這樣的無量無邊的大菩薩,這樣大神力大神通的菩薩,爲什麼還是沒有辦法看到如來的頭頂呢?如果你用一個有形有相的角度來解釋,那就錯了。「如來頂相」就是「無相」的意思,它不是一個相,它不是一個現象;如果它是一個現象,他就不叫如來,這樣瞭解嗎?「如來」的意思,就是亦無所來,亦無所去,不生不滅,那就是如來。所以黃蘗禪師才會回答「實無可見」,因爲無相,怎麼見?無相所以說「實無可見」。

  「何以故?無邊身菩薩便是如來,不應更見。」黃蘗禪師加以解釋,爲什麼實在沒有東西可見,爲什麼呢?現在黃蘗禪師直接說,無邊身菩薩本身就是佛,這樣你看到了嗎?我請教你,無邊身菩薩,本身就是佛,那麼我們本身是不是佛?我們本身也是佛啊!然後,不應該見佛,佛不該見佛,就像你的眼睛,不該見到眼睛;你的眼睛,怎麼有辦法再見到眼睛呢?所以佛不該見佛,佛若是見佛,他就不是佛。爲什麼?他就是著相!所以最後這段話很重要。

  「只教你不作佛見,不落佛邊;不作衆生見,不落衆生邊;不作有見,不落有邊;不作無見,不落無邊;不作凡見,不落凡邊;不作聖見,不落聖邊。」注意聽!「只教你」,這三個字,有兩個涵義,第一個以狹義的角度,講的是黃蘗禪師自己,黃蘗禪師只教你這樣,瞭解嗎?廣義的角度,就是說諸佛菩薩祖師大德只教你。注意聽!只教你「不作佛見,不落佛邊」,「不落佛邊」劃起來;「不作衆生見,不落衆生邊」,劃起來;「不作有見,不落有邊」,劃起來「不落有邊」;「不作無見,不落無邊」,「不落無邊」劃起來;「不作凡見,不落凡邊」,「不落凡邊」劃起來;「不作聖見,不落聖邊」,「不落聖邊」劃起來,這段話講得夠清楚吧!

  你有沒有看到粉筆?好還是壞?「沒有好壞」。有程度哦!程度越來越好囉!那是什麼情形?「只是現象的發生而已」。應作如是觀,就是這樣子。不落好壞之見,知道嗎?所以你家裏的孩子,如果吃飯,沒注意把碗摔破,不可以生氣,知道嗎?你要不落貪瞋癡見,不要碗摔破,嘴裏說「死小孩」。不可以這麼沒有品,知道嗎?我告訴你,這個東西掉下去,沒有好跟壞?那外面的落葉飄零,也沒有好跟壞;你生病,你健康,也沒好跟壞,這是真相,這是實相,你不用懷疑,聽懂嗎?聽懂!

  我問一個問題,你有沒有優缺點?你聽懂嗎?你回答我,你有沒有優缺點?「沒有」。那應該是什麼?「不落有也不落無」。別人聽懂你在講什麼嗎?來換你問我。「師父,你有沒有優缺點?」優點跟缺點是因人而界定的!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特點。注意聽!「師父,你有沒有優點跟缺點?」優點跟缺點是因人而異的,因人而去界定優跟缺點,其實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特點,特點才是不落兩邊,這樣瞭解嗎?看一個人,要看這個人的特點;每個人都有他的特點,不要講優缺點。

  我說你的優缺點是真理嗎?其實不是真理,對不對?因人而異!既然是因人而異的東西,你講話就不是真理,我只能夠說「你這個現象,因爲你是因緣所生之法,你有種種的條件,所以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特色、特點。」所以看人,要看特點,不要看優缺點,懂嗎?這樣會了嗎?不落兩邊是你跟我共同的語言,但是你要講出跟別人共同的語言,會講嗎?知道嗎?

  那麼,你覺得這很抽象嗎?它不抽象!任何的東西都一樣!所以黃蘗禪師說,你認爲有個佛可以成,就是佛見;你認爲我是衆生,就是衆生見;你認爲聖就是聖見,你認爲凡就是凡見;你認爲有就是有見,你認爲無就是無見。這些的見,這樣的見,統稱叫做「邪見」!什麼叫正見?正見就是中道,所以你的腦袋活在這兩邊,都是邪見。什麼是正見?不落佛的知見,不落衆生的知見,這就叫正見,這叫做「中道」,天底下所有的東西,都是一樣的。

  我再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比如說,我寫這個字漂亮,還是不漂亮?談到這裏,我談一個額外的,我們有學生在教文字學;同時,他也順便幫人家取名字。然後,有個同學,她的名字裏面,有個「靜」字,他就跟她說「這個字不好。」「爲什麼不好?」因爲有所爭,所以不好,所以取名字,不要取有爭的。有沒有道理?好像有道理。另外一個同學,她的名字叫做「莉」,他說「這個名字不好,因爲有刀,所以不好,知道嗎?」你們的名字哪個好,我拿來看看。結果同學就很納悶,就問我,他說「師父,這個爭字,不好,取這個名字,一天到晚都會爭吵。」我就笑笑說「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看東西不明白整體,把真理分割到支離破碎。

  這個字叫做什麼?靜!這個字叫做什麼?淨!這個意思就是安靜的靜,這個意思就是清淨的淨,這個字怎麼可以解釋成有爭呢?有爭怎麼還符合靜的意思呢?怎麼會符合安靜的意思?怎麼會符合清淨的意思?這個爭叫做無爭,我解釋給你聽,這叫做青山,這叫做綠水,青山綠水本無爭,才是倉頡的意思,我有說錯嗎?」被我說得沒話說。你是用什麼概念,在解釋那個文字。

  所以我才跟你說,我們學東西要符合正道,越明白它的本意,它在講什麼,不可以把很多的東西,變成支離破碎。今天來學學問,是要讓你越通達,越無礙;而不是今天學了學問之後,讓你綁手綁腳疑神疑鬼,那你學什麼?所以有時候,我實在是覺得,大家的腦袋壞掉了,不知道在學什麼?趕快擦掉才不會得罪人。

  還有同學跟我說「師父,我女兒屬雞的。」我說「屬雞幹嘛!」「有人跟我說,屬雞的一定要有蟲吃,所以屬雞的一定要取個蟲。」我說「你怎麼不想如何把雞變鳳凰,只希望她一輩子吃蟲,你這個什麼父母?」講的那麼多東西,都是邪見,哪一個是正見?但是大家,每個人,人人一本姓名學寶鑑,笑死了!然後一大堆迷信,說學理,也沒有學理,說涵養,也沒有涵養,道理也講不通,但卻能夠流行五千年,實在是真的搞不懂。

  黃蘗禪師講得很清楚,現象本來就只是現象,你不要在現象當中,掉入分別的心。你在現象當中,掉入分別的心,我告訴你是很有問題的。你說人生應該怎麼看,要了知在虛妄的人生當中,努力地生活,只是這樣子而已!我們今天,就是沒辦法去了悟到,於虛妄的人生當中,他就是掉入消極,他認真的時候,他就把它當成真實,落兩邊,而不能夠去取中道義,了知虛妄的人生,又認真地生活,卻不能夠以這樣的中道來過人生,真是可惜。

  既然黃蘗禪師,已經講那麼清楚了,但問題是你們信不信?剛才,你們舉手問我,有什麼問題嗎?我剛才已經講過了,於虛妄的人生,要努力地生活,好不好?這樣瞭解嗎?我告訴你,所謂沒有什麼好不好的意思,是在站因緣法的角度,如夢幻泡影,人生就像一齣戲,一場夢。所以夢中的事情,不管是哭,不管是笑,不管是喜怒哀樂,都是如夢幻泡影,是從這個角度在講的。而不是說,不知道該吃飯、該睡覺,不是這個意思。問題是,你就是要看清楚。你說它是什麼?其實它只是因緣合和的假相。然後,在因緣合和的假相當中,我們生起這麼多知見,來產生分別對立、抗衡、比較,這樣不是折磨人嗎?但是它的實相,是任何一邊,都是不對的。因爲它的實相,就是「一切無有真」,好跟不好,都不是真實的,這樣你瞭解嗎?你可以早一點看清楚嗎?

  比如說,禮拜三我有沒有來上課?我有來上課,也不是真實的;我沒有來上課,也不是真實的。但是,你們禮拜三,還是要努力地來共修。現在問題是,你要會用啊!你真的要會用,而不是說空口說白話不會用,你確實要會用。所以我們現在苦在哪裏?我們現在苦在說「我現在是衆生」;所以我現在是衆生,以基督教的理論說「我們都是帶原罪而來」。你們學佛假設只用這種概念「我是業障深重而來」,你不要用這種概念來看佛法。你是帶業而來,還是乘願而來的,這兩者都不是真實的,聽懂我意思嗎?這兩種都不是真實的,我管你帶什麼而來,沒有一項是真實的。所以有時候理論解釋,不要解釋到最後,你雖然是佛教徒,我看你跟基督教差不多。

  所以諸位菩薩演菩薩的角色,衆生演衆生的角色,那菩薩跟衆生什麼是真實的?每個人都是演員,他只要知道他在演戲,就是智慧。而不是演下去之後,就迷失了,他忘記他在演戲了,這就是愚癡,關鍵在這裏!你現在在演戲。如果你時時刻刻知道「你在演戲」,就是因爲在演戲,所以你應該好好地表演;就是知道在遊戲,所以玩得更認真。遊戲認不認真?有時候遊戲比工作還認真,菩薩就是這樣,菩薩雖然遊戲人間,但是,他也認真,他也是很認真地隨緣度化,但是他又在遊戲人間,你看到嗎?這真的是菩薩。但我們不是這樣的,我們是很不認真地在受苦,知道嗎?不然,就是以苦爲樂,真是不應該。

  「但無諸見,即是無邊身。」最後這句話很重要,劃起來,這八個字太重要了。你說學佛要簡單,就這麼簡單。「但無諸見」,這個「見」,是什麼意思?這個「見」就是你個人的想法、你個人的見解,因你的意識、你的妄想、你的執著,所以這個「見」,就會產生你的執著。所以一個人,只要能夠去破除,他所有的知見,我告訴你,那個人就是佛。

  「即是無邊身」,就是無所障礙,而且他的能力無量無邊,無所不在。因爲沒有阻礙,所以何處不通達?那麼,什麼障礙你?還不是你的知見障礙你,不然什麼東西障礙你?你告訴我,什麼障礙你?你要學佛最快這樣學,這樣快不快?有沒有知見障礙你?「有」。現在這一句話讀完了,有沒有用?還是沒有用!這個信心,一定要建立於理解,而是你有所領悟嗎?所以要好好過來問,這句話你有所領悟嗎?「有一些」。可不可以把那一些講出來給我們聽,把你那一些講出來。「如果沒有任何概念的話,其實就沒有任何的障礙了。因爲我們有很多的障礙在心裏面,其實那些都是知見。其實,最難的就是內心的障礙,所以只要勇敢地破除那些想法」。需要勇敢地破除嗎?看清楚就可以!它不是真實的,還需要破除嗎?既然連真實的都不存在,還需要破除嗎?其實,連破除這個概念,都多此一舉。

  我們的語言,都代表我們潛意識的想法,也就是不夠徹底,說破除不需要說,斷也不需要說,修其實這個字也不需要,說改變其實也不需要。爲什麼這樣講?因爲很多人,沒辦法這麼直接,所以才用「有」的概念,然後產生漸修的名相,來說怎麼突破,不然需要這麼講嗎?根本不需要!現在遇到喜歡的人,要不要結婚?我跟你講完理論以後,問你一個實際的生活例子,你都要思考,你們爲什麼要思考呢?你們還不夠通透,所以還要思考一下。我再給你第二次機會,遇到喜歡的要不要結婚?「看那時候的狀況」。你就這樣我回答:「師父,雖然不是真實的,但是諸法因緣生」。

  所以你說佛法怎麼修?你說佛法怎麼突破?就像這四個字「但無諸見」,你就一下子到底,然後一下子翻轉過來,不就好了嗎?但是問題,你對這個字的概念,你有深入的領悟嗎?如果你有深入的領悟,那就不一樣了,就突然之間海闊天空。「師父,這個但無諸見的部分,如果以佛知見來講的話,比如說,他看到任何現象都是緣起,如果以三法印來看的話,還是可以看到事相,現象的展現雖然是虛妄,但是他看到的不是事相的表象不是在好壞,而是他是看到它的無常,看到它的緣起」。

  因爲他看到諸法實相緣起性空。既然諸法實相緣起性空,他的心就不起憎愛,所以「但莫憎愛洞然明白」,但卻清清楚楚地知道,這些因緣法的變化,但是不起憎愛,所以就是平常心。你們不是做不到,你們是日常生活當中,你要多去實踐多去體察。有的東西真的不需要大驚小怪,我把粉筆掉下去,你不會大驚小怪,爲什麼?因爲那支粉筆跟你沒什麼關係,所以你不大驚小怪。你家的古董被我掉下去,你可能就不是這種狀態了;或是說你的身體不小心受到了傷害,你可能就不是這種狀態。那是因爲我們分別的概念,認爲粉筆沒什麼大不了,古董比較有價值,那個還是你的知見,講穿了,都是你的知見在作祟,在作怪。

  一樣的概念,禮拜三你們可以輪流來上課,知道嗎?你們不要起任何的知見「看誰起來上課」,你自己的知見這麼樣的重,那實在是很難破除。你有這樣的知見,你必然一定就有痛苦。然後,你帶著錯誤的知見來修行,是盲修瞎練苦上加苦啦!不知道是功,還是過?我真的看不清楚。雖然是一日修來一日功,但是你修錯了,那就不一定嘍!爲什麼會一把無明火,火燒功德林?這個人有沒有修?有沒有修很久?為什麼一把無名火,就全部燒掉?他修這麼久,有意義嗎?你說他在修嗎?其實他不是在修?他是在盲目地累積一種修行的模式,等他忍受不了的時候,就爆發了。

  所以修行,不是叫你用忍耐的、用委屈的、用壓抑的,我說這樣的修行是一種病態。修行不是叫你在這邊求,很多人學佛學這麼久了,還是在這邊求。這跟釋迦牟尼佛講的法,剛好是背道而馳。就已經告訴你,求不得苦了,你還求;就已經告訴你,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了,你還求;就已經告訴你,求法者應該無所求,那你還求,你求什麼?所以學佛法,學這麼久,到底在學什麼?所以「但無諸見」這四個字,有很深的內涵,你要好好去思考,他有很深的內涵。你一定有很多的知見,你爲什麼一定有很多的知見?

  我告訴你一個概念,你現在沒有情緒的人舉手,你爲什麼會有情緒?就是你有你的看法,不然你爲什麼有情緒?這樣對不對?你有很多痛苦,都是來自於你錯誤的看法,這就是我們所講的「邪見」,這就是我們所講的「無明」,不然你幹嘛有那麼多情緒。有一個人來問我一個問題,他說「師父,我這個人沒什麼要求,我只希望我的先生順著我的情緒就好,我沒什麼要求。」講那個什麼鬼話?只順著你的情緒就好,我沒什麼要求,怎麼生活?什麼叫順著你的情緒就好?

  還有一個男孩子問我問題說「師父,我想跟一個女孩子交往。」我說「好啊!那你就去交往。」「但是,那個女孩子,她只提出一個很簡單的要求。」我說「什麼要求?」「那個女孩子只告訴我,只要是我喜歡的,你就做;只要是我不喜歡的,你就不要做,這個要求很簡單。」天哪!你知道我在講什麼嗎?

  我們講情緒啦!我們不講你的痛苦、不講你的煩惱、不講你的罣礙,我都不講,我講情緒就好了。情緒是怎麼生起的?就是跟你的知見不一樣,你就有情緒了,你說人怎麼相處?太難相處了吧!爲什麼太難相處?誰沒有知見?就是有!

  學佛就是要破我見,要破我見、我慢、我愛、我癡。你可以不要有你的想法嗎?所謂不要有你的想法,不是要你像木頭人,不是這樣。而是,你要確實能夠觀衆生的因緣,因爲衆生的DNA不一樣,所以衆生每個人遇到事情的想法,完全不一樣,你應作如是觀,可以嗎?他的DNA這種想法,看清楚嗎?都看清楚就好了!不是不知道,而是我內在沒有說「我一定要怎麼樣」,不用這個樣子。這個東西要在實戰經驗,要在日常生活,不然你要到那邊修?所以,你跟家人跟朋友跟同事,就是最好修行的道場了,你要到哪邊去修?

  你不要單獨去修了,你要單獨去哪裏修?你就要跟一羣,跟你想法不一樣的人在一起,看你會不會有情緒?就這麼簡單,不然怎麼修!看你什麼時候自己「但無諸見」,我就恭喜你了,你那一天就覺醒過來了,你那一天真的就是海闊天空沒有障礙。那個時候跟任何人在一起,都是一團和氣都是廣結善緣,所有的人不管是好人壞人,不管是鬼是神,跟你在一起都和平相處。爲什麼?因爲你沒有諸見!鬼神有沒有脾氣?鬼神還是有脾氣!這個就是最直接了當的切入。

  你會說怎麼有可能?我是一個凡夫,你看又來了,那就落入衆生見!怎麼有可能我根器這麼差?就掉入下根器見!你看,所以我跟你講,你起心動念都有知見,有沒有?黃蘗禪師雖然講得很好,師父雖然講得很有信心,但是有這麼簡單嗎?你就掉入困難知見!你不覺得你任何的想法,都會掉入某些陷阱嗎?有還是沒有?我不管你怎麼想,你任何想法都是綁手綁腳,把自己五花大綁困住,永不得翻身,很奇怪!我們爲什麼都是這種狀態?你有看到你那些知見不該起嗎?你爲什麼要拼命地起那些知見?沒有必要!你說怎麼辦!

  我就是「有見」,要如何契入無任何的諸見呢?一樣嘛!你還是透過思惟,好好地思惟吧!哪一個東西你不用思惟,你今天勝負關鍵就是在這裏,勝負關鍵不是你修。「師父,人家說我每天只要誦一部《金剛經》、《地藏經》、《彌陀經》三本經。誦到累積到什麼程度?」修行不是加工區的女工,不是幾遍加幾遍,修行不是這種概念。你們真的不要掉入這種概念,知道嗎?它不是這種概念,它不是累積多少遍,不是這個這樣子。

  修行是觀念的突破。一樣去思惟,我拋磚引玉一下,你爲什麼會「有見」呢?第一你的反應太快,什麼叫反應太快?就是你一聽到什麼,就想到什麼,不要這麼快。很多人爲什麼會插話?人家還沒講完,他就有他的想法,這個都是你的壞習慣、壞毛病。你可以學習看到一件事、聽到一段話,你可以學習靜下來、慢下來,把它聽完嗎?把它看完嗎?然後你再想想,你再起你的想法,可以嗎?先練習看看,不要這麼急。

  這個就是一種切入點,這個東西要自己突破,要自己思惟,沒有耐性的人先學習耐性、不習慣聽的人先習慣聽人講話、習慣插嘴的人先學習不要插嘴。你不要小看這些小動作,這些小動作確實已經在降伏你自己某些的內在,你這樣才有切入點。不然,你一點切入點都沒有。你會覺得這個很困難,有可能嗎?

  「若有見處,即名外道」,要注意這句話,你有太多的想法,太多的看法,我告訴你,你就是外道。你雖然是在學佛,其實你是佛門當中的外道,知道嗎?他修他的,你修你的,不要一天到晚說別人錯,好不好?不要一天到晚去批評別人,好不好?不要一天到晚,你用太多的理論,想要去強壓給別人,或是想要去干涉別人的修行,或是想要去指導別人,不需要這個樣子,可以嗎?

  所以「若有見處」是什麼意思?你有太多的想法、你有太多的看法、你有太多的意見,你本身就是外道,知道嗎?爲什麼叫做外道?你離開了你的心,你沒有看到你自己,你只看到別人。你爲什麼都看到別人,你不看看自己呢?

  「外道者樂於諸見,菩薩於諸見而動。」這樣你有沒有看到,一天到晚喜歡指三道四、一天到晚喜歡去指導別人的人,這種人本身就是外道,看到了嗎?而且他樂於做這樣的事,然後到處踢館,知道嗎?到處挑戰別人,到處好爲人師,到處證明他是對的,別人是錯的,到處想要自讚毀他,沽名釣譽;有的人好爭、好動、好逞強,就是標準的外道。所以我們不是這個樣子,可以嗎?像我們這一班會不會?我們這一班不會!因爲我們這一班太軟弱,那是內道嗎?一樣是外道,外道的頭頭。我現在沒有每個禮拜三來,我們這一班雖然不會跟人家爭,是爭在心裏面,因爲我們這一班軟弱怕惡人,所以不敢爭,但是內在是很不爽的,我怎麼不知道,爭不爭?爭依舊是爭!是爭在心裏面,哪有不爭!你們還不是爭。所以很多的東西實在是。

  有人曾經跟我說「達觀法師,你懂那麼多,你爲什麼胸無大志?每天都要開窗見山呢?」開窗見山,胸無大志。我就在那邊笑。我說「對啊!你比較有志向,你開門就衝出去啊!我寧可看窗看遠山,因爲我不想當外道,我不想跟人家爭,我也不想去跟人家說什麼?」坦白說,你不問我,我也不說啦!所以「外道者樂於諸見」,相反的呢?「菩薩於諸見而不動」,「不動」指的是如如不動的意思,也就是說菩薩雖然看到了這些的現象,他了知如夢幻泡影,他了知這些是虛幻不實的,所以他的內心會被影響嗎?他的內心根本不會被影響。

  「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諸法如義」這四個字,出自於《金剛經》,你們在《金剛經》裏面看到這段話。我們都知道諸法,一切的現象都是因緣生。那麼「如義」是什麼意思呢?「如」這個字是什麼意思?「如」這個意思是不二的意思,「如」這個意思原則上是不生不滅的意思,什麼叫不二?性相一如,理事不二;緣起當下就是性空,所以說色即是空;性空不是沒有,性空會隨著各種因緣而緣起,所以才說空即是色。所以色空不二,性相一如;理事一體,應用無二,這就叫做「諸法如義」。

  你看到了,你就要懂,你看到生滅的同時,就是悟到不生不滅。生何曾生,滅何曾滅;諸法因緣生,生實無生;諸法因緣滅,滅實無滅。沒有一個真實的東西生,也沒有一個真實的東西滅,只是因緣幻化的假相。你要悟道不能夠離開現象,看到了現象要能夠體悟到緣起,看到緣起的當下,要能夠體悟到性空,悟到了性空之後,還要能夠展現出緣起的妙用,這個叫做「諸法如義」。

  我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在吃東西,你說它存在也不對,你說它不存在也不對。我事實上就在吃東西,我東西吃下去之後,它確實就消失,但它確實有它的作用,你做每件事情,你都可以這樣觀察。你確實在喝水,喝水確實能夠止渴,但是它在哪裏,你喝下去之後,它又在哪裏呢?它在肚子裏面,它等一下排泄出去,又在哪裏呢?你在吃飯,它是實在的嗎?但是你吃下去,它消失了,但是它又能夠充飢。你在生活當中,你這樣一直觀察,你就可以體悟到緣起性空,性空緣起的中道義。

  讀佛法要直接在生活當中讀,而不是純粹是理論的東西。就好像你在走路,每一步確實你走過,但是每一步確實都消失。你確實有看到秒針在跑,但是秒針卻是停不下,留不住。你要把生活當成佛經在看,你才容易悟道才親切。如果看經歸看經,生活歸生活,你們常常連不上。不要這樣,直接在生活,直接看生活就是佛經,就是佛法這樣看,看久了感觸就生起了,就很強烈,然後你自然會靈活運用、舉例說明,你自然會懂。但是大家不習慣這樣看生活,對不對?我已經將這樣的訣竅告訴你。

  「所以云:彌勒亦如也,衆聖賢亦如也。」意思就是從衆生一直到聖賢、諸佛菩薩都一樣,每一個人假設要悟道,都要按照這種道理悟道的。所以「如」是什麼意思呢?

  「如即無生,如即無滅,如即無見,如即無聞。」簡單講「如」的意思,就是說不生不滅。什麼叫做無見無聞呢?他看到了這些現象的不實在,這樣你瞭解嗎?

  「如來頂即是圓見亦無圓見故不落圓邊。」這四個字劃起來「不落圓邊」,這裏面的「圓見」,其實就是中道。我們不落兩邊,但是也不可以執中間,這樣了解嗎?不落兩邊,也亦不可以執中道,所以「如來頂」就是無相的意思。我們知道這個無相,就是最真實、最徹底、最圓滿的實相,所謂實相無相。但是也不可以執著在這個無相,因為一執著的話,就又停留在這種狀態,這樣還是有瑕疵的,這樣還是有所瑕疵,所以連這樣的知見,都不可以執著。

  「所以佛身無為,不墮諸數。」一個悟到清淨法身的人,他「不墮」就是不執著,「諸數」是什麼意思?就是所有的概念!這樣瞭解嗎?就是所有的概念,不管是世間的概念,還是佛法的概念,他都不掉入這些的概念,這樣才能夠徹徹底底地不執著。所以所謂無邊身菩薩本身就是佛,所以佛不見佛,什麼叫做不見佛?就是不見兩邊,亦不執著中間,這才是真正的無邊身菩薩,才是真正的無邊身如來,這個就是黃蘗禪師回答裴休的意思。

 

閱讀 1251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日, 05 五月 2019 19:30
DMC Firewall is developed by Dean Marshall Consultancy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