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諸位善知識:
今天這種天氣來上《金剛經》,可以代表各位的道心能夠像金剛一樣的堅毅。但是從第一節上到最後一節,不知道你可不可以堅持?當然,人性是經不起考驗的,不好意思調查你到底可不可以堅持下去。或許你會問我:「師父,你要講多久?如果你講一個月我就堅持,萬一你講幾年的話,我可能就不一定。」
各位,要學就要好好地學,要做就好好地做。在家裡面做家事,沒有人強迫你。從掃地,一直到負擔家計。去公司上班,沒有人強迫你,公司是你選擇的,工作是你找的,所以你要好好地做。人生這條路,是你自己選擇來當人的,所以我們要好好地當一個人。同理,要聽聞佛法的不簡單,要深入經藏更不易,如能把一本經從頭至尾不間斷、不退轉且讀完更是難能可貴。
諸位來自各地,今天不要只停留在聽聞佛法,應該要好好修行。言行舉止,要提起一個正念:「我是佛弟子!」接著,你的表現、展現和言行要像一個佛弟子,這個概念是很重要的。此次講《金剛經》,是以修行的角度來談。不談太多的理論。你把《金剛經》好好地讀完,到底會不會悟呢?六祖大師聽聞一句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大徹大悟。
達摩初來中國傳給二祖慧可《楞伽經》,一直傳到四祖道信。因《楞伽經》裡有很多名詞、名相,這段過程,很多人都把《楞伽經》當成學術的探討。一直到五祖弘忍,才轉換為以《金剛經》來印證。故五祖弘忍傳給六祖,是以《金剛經》來傳授的。
假設這本《金剛經》你懂,相信佛法你就會懂。上個禮拜有個人到山上去,想要好好地深入經藏,卻不知道要讀哪幾本?比如說經藏,論藏和律藏,哪一本好呢?故請我幫忙挑幾本讀。我說:「不用,讀一本就好。」他問:「師父,讀一本會開悟嗎?」我笑笑,問他:「你有幾顆心?」他說:「我有一顆心。」我說:「那就對了,你有一顆心,我有一本經。」一本經懂了,你就能開悟,不懂,你還是悟不了。
之前一直在考慮,《金剛經》的版本有很多,到底要用哪一本呢?當初考慮過用江味農居士的《金剛經講義》。最後,還是決定選《金剛經六祖口訣》。之所以選《金剛經六祖口訣》,我想,由六祖大師來註解《金剛經》最恰當不過。假設你自己有興趣,你也讀過很多《金剛經》的註解本,不論是哪個祖師、大德或菩薩所著,你一定會有所感觸:六祖講的《金剛經》跟別人的實在不太一樣。
禪宗教人:[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要談修行,且不要讀過就算了,不要跟自己的生命開玩笑,但也不要這麼嚴肅,不要這麼懈怠。弦太緊不能彈,弦太鬆也是一樣。緊會斷,鬆彈不了。如何符合中道,這才是最重要的。
貳、序文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曹溪六祖大師惠能解義亦曰口訣并序
這一篇是六祖大師所講的序,一本書剛開始一定有個序,這個序就是在解釋經體。六祖大師講得實在很好,他開宗明義就講:
[夫金剛經者,無相為宗,無住為體,妙有為用。]
[無相為宗,無住為體,妙有為用。 ] 這三句就是重點。也就是,《金剛經》到底在談什麼?你如何用《金剛經》來修行?我在草屯,《金剛經》上了一年,上完了之後,我問同學:「你說讀了金剛經怎麼修行?」同學說:「師父,《金剛經》讀完,我完全聽不讀,你要叫我怎麼用《金剛經》修行呢?」我說:「好吧!那你還是老實-老實睡覺。」
這三句簡單扼要。六祖大師用這十二個字,畫龍點晴,就把整本《金剛經》講得很清楚。《金剛經》不用看完,經體懂了你就能開悟。
先解釋 [無相為宗] 無相就是無執著一切相。不論你到底懂不懂,你一定會念《金剛經》裡的一句話:[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你從頭到尾念了幾十遍,連做夢都在念。《金剛經》還講[凡所有相都是虛妄]。如果你問我:「《金剛經》的旨趣宗旨是什麼?」就是無相這兩個字。《六祖壇經》裡面有很多偈頌都叫無相頌,就像你們剛才聽到CD所唱的:「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就是無相頌裡的一段話。你說:「修行要怎麼修?」無相這兩個字只要把握住,你就會修。
[相]指的就是現象,亦是你們所說的境界:我遇到什麼境界?我遇到什麼現象?講得更白話一點,就是你遇到什麼事?什麼狀況?什麼情形?請問,你今天遇到多少事情?很多。你今天從早上起床,一直到現在,你時時刻刻都遇到事情。你不要以為發生一件事情才是事情。你吃飯也是一件事情,你開車來也是一件事情……從你起床到現在,時時刻刻你都處在境界中,不是你遇到事情才是境界。你要有這樣的正見。
請問,早晚課你今天做了幾課?一課?這也是外道。我剛才已經引導過你了,時時刻刻都是境界,你居然修行只做一課。你要會修行,應時時刻刻都在修行,否則,就代表你不會修行。你總把修行當作是做早課或是做晚課,或是拜佛,或是誦經或是坐禪。我說你不會修行,這只是修行的幾種方式之一,不是全部。
生命是全面性的,不能被切割。修行不能產生斷層,不能間斷。所以,你的知見到底有沒有建立呢?或者,你還沒有來上我的課之前,你的修行是斷層的嗎?你要有覺知,不然你會產生一種自欺欺人的現象,在佛前像菩薩,離開佛前又是一個凡夫,不然就是一個心念不正、不善心的人。我們常常會掉入這樣一個陷阱,故你要把握會修行。
有人講:「我的心被境所轉。」這個境時時刻刻都有,只是你沒有察覺。你的心時時都面對那個境,心和境合起來就叫心境。你的心境怎麼樣?六祖大師告訴我們[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也就是說你的內心應該是時時刻刻保持清淨的。如果你的內心沒有清淨,就代表你已經有相(我們講的是無相,而有相則是著相),就是你已經被境界影響了,你的心已經開始心浮氣躁,開始產生了情緒和七情六慾、憂悲苦惱,你的心已經開始變化了。你要是這麼懂修行,你就會這麼清楚。
所以我說,你會修行,人家一看就知道你真的是修行人。你不會修行,人家一看也知道,裝模作樣。我們去談這個相,這個境界,說實在,你已經習慣被境界影響了,所以你根本沒有辦法離開這個境界。而且你的心怎麼生起的呢?
第一種方式,就是遇到境界,你的心就會生起。比如說你的心本來沒有生氣的概念、念頭,現在遇到一個人罵你,這就是一個境界,你的心才生起憤怒、生氣、不滿的念。本來這些念是沒有的。第二種方式,就是你的心產生的一個念頭,從你的八識田中跟外面的境界攀緣接觸,你對外面的境界產生不同的想法、看法,這又是一種生起。心跟境不能夠單獨存在,它們是因緣的關係,是互相影響的。
有人問我:「能境如何雙亡?」也就是說:「心如何亡,境如何亡?」很簡單,亡一邊,另一個就不能成立,因為它們兩個是相依的,只要一邊消失了,另一邊不能成立。如果我的心不被境界影響,這個境不能奈我何。你要很清楚,今天之所以會六道輪迴,全部都是被境界影響。因為你看到境界,對喜歡的產生貪,對不喜歡的產生嗔,對境界的狀況不明白產生癡。三毒[貪、嗔、癡]就是這樣生起的。
如果你明白這些狀況,你自然就會有戒、定、慧。[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亂自性定,心地無癡自性慧],這是六祖大師教我們的。真正的修行人,講話就是跟我們不一樣,我們繞了半天,卻不知道怎麼修?不知道只要不起心動念,不被境界影響,自性就具有戒、定、慧。
你再來看無相的概念。既然我們時時刻刻都處在現象,你應該去思維:你不需要想要擁有什麼樣的境界?不需要想去期待什麼樣的狀態?關於心的部分,你不要排斥其它的念頭,無論是什麼樣的念頭,只要你的自性、你的真如本性不被它影響,你所有的念頭自然就會變成清淨的。你自己要生起念頭,它自然會生起。那個念頭就像流水,只要你不被它影響,所有的念頭變成淨念,那叫淨念相繼。如果你被它影響,你所有的念頭都是煩惱。不要去排斥你的念頭,當你不排擠它,它就不會影響你。
舉個例子。你現在靜靜地坐著,無論什麼姿勢也好,姑且叫打坐也好,叫靜坐也好。你不用起念頭,念頭自己會起,它自己跳,等一下想到好的,等一下想到不好的,想到善的,想到惡的,想到正的,想到邪的。一般人會怎麼樣?有正念他會很高興,有邪念他會很懊惱。他會說:「我修行這麼久,為什麼還會有邪念?」你不要在內心起懊惱,當你起善念、惡念、邪念,那個念起來,你不跟它去,那個念亦是變清淨。你要把握住這個重點!不是說要去斷或去阻礙那個念,或是從那個念再去轉個念,多此一舉。不用轉來轉去,這是抓住你的心性,這叫心地法門。很清楚。
例如:就像你現在坐在窗戶旁邊,看到外面的車子開來開去,跑來跑去。當你這個人很穩定地坐在這裡,事實上你的心還是很清淨的。但是如果你不知道你是坐在這裡,如果你認為外面的境界是你的心,你就會痛苦。
沒有學佛的人,總是把他的情緒煩惱,把他種種的感受當成他的心。那叫妄心。不是真心。你為什麼知道你起惡念?你起惡念,那個惡念就是個被觀察者。誰在觀察?你先懂這個概念。就像我在看你,你是被我觀察,但我不能夠這樣:我在看你,結果把你當成我。你們就是掉入這個陷阱,把對方當成你自己。你的念頭可以說一刻不停留,你的念頭可以說雜亂無章。你的心怎麼能夠清淨?你怎麼修都不會清淨,因為你不懂這個理論。原來那是妄心,那不是你的真心。莫把妄心錯以為是真心。
從內在的角度,你不要害怕你的念頭,不要排斥你的念頭,也不要跟你的念頭而去。你可以做得到嗎?還沒做到?悟了就可以做得到?什麼時候會悟?時機成熟,水到渠成就會悟。這叫因緣,你要懂緣起。
我剛才是從最困難的內在先講。再來,我要談一談身體。你要好好地照顧你的身體,但不要執著你的身體。好好照顧你的身體,但是並不代表你不會生老病死。你的病是治不好的,縱使華陀在世也不可能把你的病治好。因為這是真理,你的色身是會損壞的,所以任何人都不可能把你治好。當你的身體有任何狀況的時候,不要害怕、恐懼、憂慮,不要被它折磨,因為任何人的身體都是一樣的狀態,這叫真理。
但是我看到很多學佛的人,醫生跟他說他的病一定要吃葷,他就破戒。你為了要醫好你的病不惜破戒,我說你沒有正知正見。你今天之所以沒有正知正見,不是因為你破戒,而是你根本一直在期待你的身體會好。這叫邪見。有肉體就必然毀壞。你問:「生病要不要看醫生?」當然要看,但是你不要被身體折磨。你一定要好好地練習,如果功夫夠了,你平常生病,痛苦會減少。
當你要往生的那一天,你要知道,四大要分離的時候,身心是很痛苦的。除非你真的是個明心見性的人,除非你有很大的福報,否則,一般人都會死得很痛苦。如果你痛苦,臉色自然就難看。這個假不了,看看表情就知道。有的人活著的時候表情就很難看,不需要臨死四大分離時臉色才難看。
請問,我知道我心的狀態,我身的狀態。如果真的有個我,我就是身心的組合。如果你明白身心就叫我,身心假設你都不執著了,你還執著什麼?你還執著別人對你的看法?還是你執著你希望別人肯定你?還是你執著別人對你的誤會呢?還是你有太多太多的執著呢?連身心都不執著了,哪有什麼名、利、權、勢?哪有什麼成、敗、興、衰?哪有什麼吉、凶、悔、吝?
那天新聞報導,現在有三種病已經列入十大死亡之一。尤其有一種病,排行第一,叫憂鬱症。什麼叫憂鬱症?就是你的心生病了,怎麼病的你都不知道。你到底在病什麼?你在憂愁、擔心、害怕什麼?或你的內在很不穩定,或你有很大的恐懼不滿、空虛跟無奈,你都是病人,這些都是憂鬱症。藥要不要吃?沒有學佛的人還是要吃藥。你們有沒有學佛?有?你不要掉入一個陷阱,以為你來聽佛法就是在學佛,你是在學凡夫,在學吊兒郎當而已!你說:「二十一世紀的文明病居然是憂鬱症?」
你要去瞭解真理。就是因為不懂真理,時代的狀態,社會的現象才會讓我們迷失了。所以我們生病了,變成了一個重病的病人。以前也是病人,只是症狀比較輕,現在是重病的病患,而且病得很嚴重。為什麼病得很嚴重?你不自在,你就是病人;你不快樂,不知足,不清淨,你就是病人。因為你內在有很多問題,有很深的錯誤知見一直在障礙著你。錯誤的知見指的是你對自己不清楚,對外在的世界不清楚,簡單地講就是對身心世界不清楚,所以你的知見一塌糊塗,你的看法、想法、做法都是錯誤。
我們在談無相這兩個字,不要讓你講口號,也不要這樣帶過。你們上過《六祖壇經》,說實在的,你們不見得懂。每一個事情的發生,每一個人的問題跟痛苦,一定是著相來的。若是沒有著一個相,他怎麼會有一個事?若是這個事沒有放在心中,他怎麼會有心結?結果越放越多,他不是越自閉,不然就會崩潰。我看到很多的同學,我的內在都很難過。我要跟他談法義,他根本都聽不懂,上課的時候好像都聽得懂,很奇怪,下課完全都聽不懂法義。你在氣什麼?你是誰?動機是什麼?他也不知道。接著一派胡言,他完全失控,完全不知道他在做什麼?你說這是什麼病因?
怎麼樣才能夠無相?我們現在不能夠談到無字,我們就是掉入這個相,被現象所迷惑。無字不是否認那個現象,而是不執著它。我不執著這些現象,這叫無相。想要不執著現象,最好的方式是什麼呢?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觀無常。你首先要破那個相,一定要觀無常,觀照所有現象,無論順境逆境好事壞事都是無常相。
很多人自認為已經懂得無常了。你學佛總是認為你懂,但是你如果懂了就不會苦,苦就代表你不懂。觀無常一般人都可以感覺、察覺得到。但你不能夠看到下雨就說:「啊,下雨了,這是無常。」或是看到天氣一會好、一會不好,就認為這樣是無常。這樣太粗糙了。你要怎麼觀無常?每個呼吸、每個念頭都是無常,每次眼睛一睜一閉就是無常,你所看到的儘是無常相。接著你的執著會漸漸地淡薄。接著你不會去追求一個無常,所以你不會到外面去追求六塵,因為你知道無常相,所以你不容易去追逐也不容易迷失。
但你不要覺得觀無常你會消極。觀無常是積極,因為這叫日新月異。就是因為無常,一個員工才有機會當主管,打工的才有機會當老闆,失敗者才有機會反敗為勝。同理,我們現在迷的眾生才有機會變成覺悟的聖人。無常對你是一種契機,所以你要很清楚地瞭解無常這個相的真實意。
無常觀久了之後,你對現象漸漸不會執著,到最後你會很清楚看到現象。現象的狀態就是有生有滅,簡稱生滅法。我們就是不懂生滅法,所以執著生滅。執著生滅,你的心怎麼能清淨?怎麼能安住?當你明白當體即空的概念,無相的概念,也是當體即空的概念,你就悟入空性了。當你悟入空性之後,你就能夠證悟不生不滅的境界和狀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