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週二, 24 三月 2015 08:04

金剛經六祖口訣講記-17

作者  釋達觀 / 講述  無念齋 / 整理

            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是修行人想解開的兩個問題。為什麼我們不能夠常住真心?因而妄心不斷地生起,一天到晚起煩惱、胡思亂想。我們又想修行又想退道,又想精進但又是懈怠,我們的心實在是錯綜複雜。做任何事情都一樣,誰不想成功,但又有多少人成功?誰不想成道,但又有多少人成道?誰不想讓心靜下來,但又有多少人心能夠靜下來?並不是學佛的人才談這個問題,所有的人都在談這個問題,包括為人父母、教育子女的問題也很傷腦筋。當你是老闆,你自己如何堅持呢?在你堅持的過程,你又如何教你的員工堅持呢?

            我談我以前工作上的一個例子。我以前在公司當主管,所以常常負責應徵。應徵的過程,我一直看到一種心態:來求職者一直想進公司,但我這個面試別人的人卻時時刻刻想離開這家公司,那個心態是很複雜的。當然,我不能跟應徵者說:「你知道嗎?我一直想離開公司。但是我今天還在做應徵的工作。」這種錯綜複雜的心態,每個人都存在。

            談到我們的心態,如何真正把這個心安住?儒家談安身立命,這很困難。比如說,你現在在公司上班,有沒有準備在公司呆一輩子嗎?如果是好工作、收入高,又閒的,你就願意終身來做。你的心到底有沒有安在你的工作?你也可以問問你自己;如果你退休了,你的心有沒有安在家裡?還是想到處亂跑呢?你在學習《金剛經》,你的心能安住在《金剛經》嗎?難道你下課之後不想到書店去逛逛嗎?有很多佛經,聽說《六祖壇經》不錯,聽說開悟的《楞嚴經》、成佛的《法華經》也不錯。談到這個問題,我們的心就是太複雜、太不老實,我們的心就是沒有辦法安定,時時刻刻都處在不安定、不安住的狀態。不能安住的結果就是產生妄心,你就胡思亂想。這個問題是每個人都應該探討的。在修行的過程,無論你讀哪一本經典、修哪一個法門,你只要能夠安住,那就對了;否則,你怎麼學也不能夠得力。世尊很慈悲,要告訴我們如何安住的道理。他正式回答須菩提的問題:

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阿之言無,耨多羅之言上,三之言正,藐之言徧,菩提之言知。無者,無諸垢染。上者,三界無能比。正者,正見也。徧者,一切智也。知者,知一切有情皆有佛性,但能修行,盡得成佛。三者,即是無上清淨般若波羅蜜也。是以一切善男子善女人,若欲修行,應知無上菩提道,應知無上清淨般若波羅蜜多法,以此降伏其心也。

            [阿之言無,耨多羅之言上,] 阿耨多羅講的是佛的程度,就是無上的意思。無上就是沒有能夠超越的。佛是悲智圓滿的人,就謂之無上。

           [三之言正,藐之言徧,] 徧即等;三藐即正徧,最通俗的解釋就是正等,講的是菩薩的程度。

           [菩提之言知。] 知即智;菩提即覺,三菩提就是正覺的意思,講的是阿羅漢的程度。正覺像大學畢業,正等正覺像碩士畢業,無上正等正覺就像博士班畢業。剛開始學習的人,最初一定要朝向解脫道,也就是正覺,我們一定要覺悟。我們今天所作所為就是因為我們不覺悟,我們迷而不覺。如果我們能夠覺悟,一定會很快樂。我們之所以不快樂,就是因為我們不覺悟。你不快樂一定是迷;你痛苦一定是迷;你有妄想、執著一定是迷;你有疑惑一定是迷;你內心有種種不善的概念,一定是迷;你到今天心還不能清淨就是迷。這些概念一直干擾著我們,你不要覺得人生無奈,是我們不懂人生;你不要不懂得享受生活,那是你不明白什麼叫生活;你不要說生命總是這麼短暫,本來就沒有生死,哪有什麼生命短暫?我們對人生、生命、生活都不瞭解,這就是我們的無明、無知,因為我們並沒有覺悟。

            覺悟什麼呢?就是徹底瞭解自己的身心,徹底瞭解我們的環境,也就是這個世界,也就是說:徹底瞭解身心世界,瞭解一切的真相。一切的真相從哪裡來?一切的真相都從緣起來。談到緣起,一般人最容易講的是因緣、緣份、隨緣,變成一種口頭禪。今天四點多,我在這邊喝茶,剛好有個學《易經》的同學也上來,他跟我打了個招呼。他不是我過去教《易經》時的學生,而是現在跟別人學《易經》。我問他:「你為什麼要去學《易經》呢?」他回答說:「因為因緣到了,所以我來學《易經》」我問:「那你過去為什麼沒有學呢?」他說:「因為因緣沒有到。」我再問他:「那為什麼要學《易經》呢?」他說:「因為我想學做人做事的道理。」我接著問他:「你為什麼不學《論語》呢?《論語》就是做人做事的道理。」他說:「大概是因緣還沒有成熟。」越聽越奇怪。

            我說:「你們都太會講了,都常常把佛學的名詞拿出來講,但卻不見得講得很標準、精準。你們常常用因緣起、因緣滅、因緣到、因緣還沒形成這樣的詞語來形容你們答不出來的問題。如果《易經》跟《論語》一樣,你就讀《論語》好了,為什麼要讀《易經》?這代表《易經》跟《論語》是不一樣的。」

            有人曾經跟我說:「其實《易經》跟佛法一樣。」我就問他:「既然《易經》跟佛法一樣,那你為什麼不學佛法?」按照你的公式,《易經》跟《論語》一樣,《易經》又跟佛法一樣,那《論語》就等於佛法。這樣好像也是很奇怪。這些經典不一樣,你不要說它們一樣。一樣的是,它們都是好的經典。不一樣的是,《論語》專門告訴道理,《易經》裡還有象數和占,理跟《論語》的理一樣。《易經》跟佛法也不一樣,《易經》是從世間法的角度來講,佛法是從出世間法的角度來講。你要明白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的道理。不要一講不出來,就亂套因緣的道理。

            佛法不離開緣起,你真的懂因緣,你就充滿了智慧,你一定是個正覺者。就是不懂,所以你才充滿了挫折。時間還沒到,你產生什麼挫折?比如說,我們今天有此習氣毛病,不知道經歷過多少時間的累積,你卻想透過短暫的修行,把它在最短的時間內改變,這樣也太簡單了吧!當你透過修行,一年好像沒有進步,十年好像沒有進步,你都不要灰心。你只要看你染多久,你就重新回歸多久。你說:「假設我染三大阿僧祇劫,難道我要回歸三大阿僧祇劫嗎?」假設你不是一個利根器的人,當然是這樣。比如說,地上有十個紙屑,你當然要一個一個慢慢揀。除非你是利根的人:「我不用慢慢揀,我可以用吸塵器,一打開,十個垃圾就吸了進來。」這是六祖大師的根器。你不要挫折,明白這種概念,你就可以老實修行。這叫正覺。

           正覺是自己覺悟;正等的「等」是平等的意思,也就是說:心、佛、眾生是沒有差別的。是你的心在做佛,是你的心在做眾生;是你的心在迷,是你的心在悟;是你的心在苦,是你的心在樂。菩薩知道平等的道理,知道眾生皆有佛性,所以他願意自覺覺他。「無上正等正覺」這三個要同時念,這代表它還是有過程的,要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地突破。你會說:「師父,哪有?釋迦牟尼佛這一輩子就成佛了!他都沒有過程!」上過《法華經》的同學就知道,釋迦牟尼佛早就成佛了,他這一輩子是示現給我們看。過去他沒有成佛之前還是有經過菩薩、阿羅漢的階段。你的層次你自己知道,你的階段到哪裡你也知道,你就老實修行吧!你自己清楚才是重點。

            [無者,無諸垢染。上者,三界無能比。] 一個人的內心一點執著都沒有,他的內心並不會貪婪,做到這樣,他就不會去染一切的塵垢,他就有清淨心,那他就是佛,他的圓滿在欲界、色界、無色界沒有人能夠比擬。「無」字是我們要學的。禪宗有個公案,就是參「無」字。有人問趙州禪師:「狗子有沒有佛性?」禪師回答說:「狗子無佛性。」你會覺得很奇怪:「眾生皆有佛性,為什麼狗子沒有佛性呢?」禪師為什麼要這麼回答呢?他就是要用「無」字讓你起疑情。「疑」不是懷疑,禪宗常講「小疑小悟,大疑大悟」,我看你們上課的表情都不疑,那就是不悟。也就是說,你對此沒有產生很強烈的感覺。一個修行這麼久的人問禪師狗子有沒有佛性?禪師居然回答說沒有,就是要起他的疑情。後人就有人專門參「無」字,叫「無」字公案,參「無」字參到開悟。今天不是要各位參這個字,你要參回家慢慢參。

            我們從無諸垢染來談一位很有名的和尚——布袋和尚。他相傳是彌勒菩薩。有一個很有名的公案,有一天,一個農夫在耕種,布袋和尚從那邊經過,正是要用餐的時間,農夫想種種福報,就要供養布袋和尚,布袋和尚也很歡喜地接受他的供養。吃完飯之後,農夫還是有慧根,他並沒有問:「師父,我供養你兩碗飯到底有什麼福德、功德?」而是問:「師父,你可不可以告訴我,什麼叫道?」布袋和尚就告訴他一首詩:「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前面兩句聽起來好像很容易懂,這首詩把真正的道講得很好。

            「手把青秧插滿田」因為他是個農夫,所以他一定要播種。這句話講的就是生活,道就在生活,就在日常生活,所謂「百姓日用而不知」。難道你不知道你的工作是道嗎?難道你不知道你的居家生活是道?難道你不知道你散步、經行是道?難道你不知道坐禪、念佛也是道?全部都是道!

            「低頭便見水中天」水中天代表你的佛性,低頭就是:你願意回歸自己的內在,這樣不就看見自己的佛性了嗎?你為什麼忙忙碌碌看不到道?因為你都向外攀緣;你從來沒有回頭;你從來沒有回歸你的內在;你從來沒有把握每一個當下;你看不到自己的真性。你只要屏息諸緣,你只要向內尋找,你就可以漸漸地契入你的佛性。

             要注意低頭這兩個字,低頭!上課我常常開玩笑,說:「你們到底多久沒有看天上的星星月亮了?」這個時候叫抬頭。一個人忙到星星月亮跟他不相干,這算人嗎?現在的人哪裡管什麼星星、月亮、太陽?他管他自己都來不及。我們是萬物之一,你活在天地之間對這些東西視而不見,你的心到底有多粗糙?你到底有多盲目?回去看看吧!用心看看你的母親,她皺紋多少了?因為母親節快到了。你有沒有好好看看你的母親?你的另一半在你的身邊付出,你有沒有好好看看你另一半的那雙手?回去看看你的子女,你有沒有覺得他們很無辜?你只管著攢錢,怎麼教他們?你以為拿錢就可以教他們嗎?錢只能夠很容易讓人迷失。一百塊可以解決你的早餐,但卻並不代表愛心,它只是一個沒有感情的一百塊。我們當人做什麼?我們就當一部印鈔機就好了!你有沒有看看你家?你家已經很安穩、很美好,你不要這麼不滿足,一天到晚想要往外去追逐。

             要做一個善解人意的人,這樣你才有機會開悟。你應該用心看看你身邊的人事時地物,把心靜下來看看你身邊的一切,你不要想遺忘這一切而去追逐道。道就在你家,你家就有道。昨天在草屯上課我還在說:「你禮拜四來學《金剛經》,說不定你禮拜三又去其它道場學其它的經,說不定你一個禮拜學五天的經典。」但是,你家裡的人有肯定你嗎?你的另一半有肯定你嗎?假設沒有,你失敗;你的父母有肯定你嗎?若是沒有,你失敗;你的子女有肯定你嗎?若是沒有,你失敗。這樣你學什麼佛?你根本不懂佛,你所學的東西都是在欺騙自己。你什麼都沒有看到,你只看到佛經,你迷失在佛經了。佛不是這個意思,佛是你的心,沒有看到你的心,你就迷失了。只要你不懂,佛經只是一個文字;你懂它,那就不一樣,佛經是手指頭,你的心中才是月亮。你真的懂佛,你就一定會漸漸改變,變成一個相當通達情理的人,你一定會變成一個相當溫和的人。這只是一種回歸,這只是這首偈裡面的兩個字——「低頭」。如果你聽懂我的話,我相信下禮拜四,人會多一倍,因為你爸爸、媽媽、另一半全部都帶來。做得好,人家就認同你。雖然學佛的目的不是為了讓別人認同,但是佛法不破世間法。

             [六根清淨方為道]這句話就是重點。六根清淨才是真正有道。怎麼樣才能夠不染不垢?你身體的感官系統—眼耳鼻舌身意——你的六根去接觸六塵的時候,你可以不被它影響,可以不去貪染它,因為你知道它是無常的,因為你對《金剛經》所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幻」的理論相當清楚。如果你的六根接觸六塵,也就是你接觸境界時,你被境界所影響,那是因為你總是認為境界是實有的。你會因此而起貪愛,而起憎恨,你的內心會因此而受到影響。這樣的話,《金剛經》的那句話就得改為「凡所有相皆是真實的」。有一個禪師叫金碧峰,有人要拿他,他就講一句話:「若要拿我金碧峰,除非鐵鏈鎖虛空。」這是個開悟的人。身心是五蘊,五蘊的本質就是空,照見五蘊皆空。

             修行的理論不困難,整本《金剛經》都沒有超出我剛才所講的理論,問題在於你要去歷練、去證明。否則,你怎麼可以打破你的自我意識、你根深蒂固的觀念、你的腦袋呢?你永遠被你妄想所產生的身心所困,被這個身心產生的鎖鏈、繩子困得緊緊的。你不要害怕妄想,因為你本來就活在妄想當中,不然怎麼會有身心世界呢?身心世界就是妄想所創造的,你不用害怕它,你只要懂它,就好像你只要懂你在做夢。如果你確定你在做夢,事情就好辦了,在夢中遇到任何狀況,你都不需要擔心害怕,因為你知道你在做夢。如果你不知道自己在做夢,現在所產生的狀態就會影響你,讓你害怕,讓你內心一直產生憂悲苦惱的感覺。晚上的夢好破,只要鬧鐘一響,你就醒了:「啊!原來是做夢!」白天的白日夢最難破。建議你們以後看到別人不要說:「吃飽了嗎?」亦不要說:「你好嗎?」而是要說:「你在做夢,你知道嗎?」

             六根清淨方為道就是告訴你怎麼修行?有的人學了佛法之後反而害怕去接觸外面的世界。不是說你學了佛法之後就不敢看,非禮勿視。而是說:我在看,我知道那是什麼狀態、什麼情形?我可以不被它影響。你懂得佛法,你反而要用你的六根來歷練,看你的功夫到底得不得力?你東看看,西聽聽,但不是故意看、故意聽,而是隨緣看、隨緣聽。你要講給我聽,我有什麼辦法?去吃晚飯,忽然看到新聞,也不是我故意要看,只是餐廳正好在播放新聞而已。難道你要說「我是修行人,我去素食館吃一碗麵,剛好餐館在播新聞,我就不要看也不要聽,我就這樣要一直吃麵嗎?」那你不是呆子嗎?你的六根都不淨,你很輕易被人家影響,因為你沒有透過修行。

              [退步原來是向前]農夫在插青苗,是向後退,但他的工作其實是前進,他一直在做他的工作。按照這句話的理論,我可以再套另外一首詩:「橋流水不流」。照理說該是「水流橋不流」。什麼叫「橋流水不流」?按照水的角度,是橋在流;按照橋的角度,是水在流。一樣的道理,按照農夫的角度,退步是向前;按照一般人的角度,退步就是退步。退步原來是向前是說,它是平等的、無二的,這句話告訴你平常心。一個人有平常心,他的內心懂這種概念,他不就六根清淨了嗎?他不會在境界中起分別,他不會被境界所影響。按照布袋和尚的開示,你就可以達到無諸垢染,這就是「無」的本義。

             [正者,正見也。] 正見這兩個字太重要了。佛曾經這麼講:唯一解脫的道路就是八正道。八正道的第一個就是正見。沒有正見你學什麼佛、想修什麼行?正見就像你的眼睛,沒有眼睛,你怎麼走?正見就像燈塔,沒有燈塔,船怎麼開?我常常告訴很多學生:「不要急著修,要先擁有正見。」你所體悟的東西應該講出來,我們東方人有個敗筆:內在的東西不太願意講,自從學了佛法之後就更內斂,更不願意講。你應該講,叫你講你就講,如果你不講,別人不知道你的思維究竟是對還是錯。你偶爾要講講看,尤其當有人問你的時候,尤其是當別人的程度稍微比你好一點。如果別人的程度比你差一點,你講對、錯他也不知道。

             你想要擁有正見,你研讀過經典之後要思維,思維後要講給別人聽,看這樣對不對,還要不要修正?比如說,當你看佛經,看到緣起,你就要好好去瞭解什麼叫緣起?接著,你就要把心靜下來,好好地正思維:「我可不可以看到所有一切都符合緣起法?」如果你幾乎都思維過了,你應該講給你的老師或善知識聽。如果你思維對了,接著你還要思維三法印、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這樣學習不是很清楚、很踏實嗎?而不是說,經典學那麼多本,讓你回答一個概念卻回答不出來。我剛才所講的那些概念你只要懂,所有的經典你都看得懂,因為所有的佛經都在講這個,都不會離開釋迦牟尼佛所講的基本理念和架構。這樣你才能夠確定你到底有沒有擁有正確的知見。

             [徧者,一切智也。]他已經知道一切了。徧就是等,就是平等的意思。正徧就是說:他已經知道了一切。正等:他也已經知道一切眾生是平等的。

             [知者,知一切有情皆有佛性,但能修行,盡得成佛。] 知就是菩提。覺知一切有情皆有佛性這句話很重要。假設一切的眾生沒有佛性,他們怎麼成佛?比如說,我要種一棵芒果樹,如果我知道我再怎麼照顧這一棵芒果樹,再怎麼施肥灌溉,它都不會生芒果,因為它的本質就是這樣,那我種植它、灌溉它做什麼?一樣的道理,如果你沒有佛性,那你怎麼修都不會成佛。學佛的人,第一個正見就是要確認自己有佛性。為什麼可以證明你有佛性呢?要用什麼方式來證明呢?我剛才丟毛巾就是因為我有佛性,他接毛巾就是因為他有佛性,你們看我們倆個在表演,也是你們有佛性。能見、能聽、能動、能靜的,就是你佛性的展現。你一定要明白它的道理,不要覺得它很抽象。「性」是一種本能的意思,「佛性」就是一種覺悟的本能,你有你的本能。透過這樣的修行,盡得成佛,就是每個人都能夠成佛。

             [三者,即是無上清淨般若波羅蜜也。] 三者即以上所講的無上正等正覺。《金剛經口訣》中六祖大師的解釋跟別人都不一樣。不是他別出新裁,而是都是他針對我們的內在來解釋的。他並不依文解義。如果按照字面上解釋,無上正等正覺就是發上求佛道、下度眾生的心。六祖大師的解釋:這講的就是我們自性的般若,我們每一個人要發這樣的心才能夠修行解脫。

             [是以一切善男子善女人,若欲修行,應知無上菩提道,] 應知無上菩提即云何應住。我們如何常住真心呢?如果你知道你有發無上的菩提道,你的覺知本身不就常住了嗎?

             [應知無上清淨般若波羅蜜多法,] 即云何降伏其心。六祖大師說:你應該知道無上清淨般若波羅蜜法多法,就按此來降伏你的妄心。所以我們今天才要學《金剛經》,我們要以智慧來降伏妄心。六祖大師從頭到尾的解釋都沒有離開《金剛經》的經體。

             [以此降伏其心也。] 我現在重新按照經文來解釋。這一句話的經文,釋迦牟尼佛已經很清楚地回答完須菩提的兩個問題,整本《金剛經》到這裡就已經結束了。須菩提說:「云何應住?」世尊這樣回答:「你就以你所發的無上正等正覺的心,這樣不就安住了嗎?」「云何降伏其心?」「你就以你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心,這樣不就降伏了嗎?」簡單地講:你發這個心,你從頭至尾就用這個心不就得了嗎?如果這樣講很抽象,請你寫一句話,這句話就是六祖大師所講的:[菩提自性,本自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後面那兩句,跟世尊這句話的意思一模一樣。也就是說,我們的自性本來是清淨的。我們怎麼修行?你就以清淨心這樣去修行,一直到成就佛道。釋迦牟尼佛也是講這個意思。你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也是發大菩提心,按照這樣來安住,就以這樣的心來降伏,就以這樣的心從頭到尾來修行。這句話就是頓悟。還需要第二種心嗎?還需要第二種概念嗎?

             念佛法門,只要一句阿彌陀佛,你就可以成佛,你當相信。以天台宗的智者大師,他跟你說,你只要觀呼吸,透過六妙門你也可以成佛。也就是說,一個法門從頭做到尾,你就可以成就。你有這顆老實念佛的心嗎?這很難,就是因為這樣,你才不會成就。這就是我們修行的盲點。但我們就是不願意老實,所以才犯一個毛病:東問西問,東學西學,東求西求。求誰?求你的心不就得了嗎?凡夫求佛不求心,聖人求心不求佛。求你的心,因為你心中自有佛。

             [如是]這兩個字,就是如你發的心:如你發的心這樣來安住、降伏。這句話只有須菩提聽得懂。

 

 

閱讀 1785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二, 24 三月 2015 08:31
DMC Firewall is a Joomla Security exten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