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週六, 19 八月 2023 19:13

暢談六祖壇經(1405)莫離自性

作者  禪儒達觀 整理者:心燈 讀誦者:心音
 

  說一切法,莫離自性。

  「說一切法,莫離自性。」自性即是本心,說一切法不可以離開心。《楞嚴經》中,世尊為阿難開示:「一切浮塵皆幻化相。」雖然阿難是世尊的侍者,但是他一直都沒有開悟。浮塵即是六塵,即一切的現象。一切現象皆是幻化的,皆是因緣所生的,主因是你的心,緣是促動你心的外境。你不會莫名其妙生氣,這有兩個很主要的原因:一,你的心一定有嗔心。但是,你現在並不生氣,因為沒有違逆你的境,所以你生氣的心不會生起。只要因緣消失,這個現象就同時消失,所以說它是幻化的相。二,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這句話很重要。當處出生,即緣起有,緣起產生有的假相;隨處滅盡,即是自性空。所以,你不可以執著有,亦不可以執著空,兩邊都要離開。
法相與法性,你要離相,你也要離性,這才是緣起性空中道義,這才是清淨的本心,才是本來面目。禪宗談一切唯心,講到最後,只剩下心,那個心就是你的執著,不管是真心還是妄心。我不否認現象、作用、本體,但是我不可以執著現象、作用、本體。

  法一定包括法相與法性。心,一般又稱之為真如。真即不虛,如即不變,真如即真實不虛,或真實不變。我在講話,是心的作用,所以我講的話是無常的,是生滅的。這叫做隨緣。但是,我在講話,我的心也知道我在講話;我不講話,我的心也知道我不講話。有聲音,心聽到有聲音;沒有聲音,心聽到沒有聲音。聲音有生有滅,是屬於這一邊;但是,不管有沒有聲,我的心,那個能覺知的,總是不生不滅,這叫做不變。

  心有兩個內涵:一個是隨緣義,一個是不變義。《大乘起信論》曰:「一心開二門。」一邊叫做生滅門,一邊叫做真如門。心包含不變與隨緣。菩提自性,本來清淨,是屬於不變。你為什麼會迷失?就是屬於另一邊。隨緣,隨迷、隨悟:隨迷的因緣,就說你是凡夫;隨悟的因緣,就說你是聖者。你的心有染有凈,有凡有聖,有眾生有凡夫,有所有差別的對待概念,都是因為隨緣義這一邊。你談心,一定要包含不變與隨緣,你才能夠談清楚。

  簡而言之,不變即體,隨緣即相與用。因為隨緣,你的念頭會產生生滅,即是有生有滅;而不變,則是不生不滅。此二者是根本沒有衝突的,因為這本來就是心,心產生了種種的形態、作用。說生滅與不生滅不一樣,只是方便說,是為瞭解比較淺的人而說的。談到真正的實相,不生不滅當下就是有生有滅,有生有滅當下就是不生不滅;常即是無常,無常即是常;生死即是涅盤。你把這個概念串起來,你讀佛法才能夠貫通。

  第一個概念,說法的目的,就只有一個重點,即是要讓你識自本性,回歸自性。第二個概念,誰能夠「說一切法」?一切法從自性生,從心想生,皆沒有離開自性。所以,你引度別人修行,最主要就是引度他回歸見性。對一般社會大眾而言,無論你怎麼勸他,都是希望他趨於善,向上也是善。所以,你跟別人講話,不能離開規勸他向善這個做法。為什麼一般人聊天都聊些沒有意義的話?有時候人家在講是非,你也跟著講;人家在罵主管,你也加入去罵,你並沒有導歸人家趨於善。

  講世間法要歸於善,講出世間法在歸於自性。那麼,你就知道怎麼聊,你的核心價值是什麼,那是不變的,你就不會造口業。明白這樣概念的人,就能度化眾生,就能夠規勸、鼓勵別人,而且也知道如何守住自己的身口意,修自己的福報,進入自心的功德。

聞後思惟:你對法義的思維能時時回歸自性嗎?

 

閱讀 123 次數
DMC Firewall is a Joomla Security exten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