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週一, 17 三月 2008 16:27

中國禪宗與倫理道德

作者  張智明 出處︰香港佛教月刊467期


印度禪宗傳至中國、日本,由於與中、日傳統文化經歷了一個不斷滲透融合的過程,終於形成與印度禪宗有所不同,而具有中國、日本民族特色的中國、日本禪宗。它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有著多層次的思想內涵。中國禪宗的產生是有其歷史必然性的。它適應中唐時期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條件,也適應當時意識領域的格調。它是中國佛教史上影響最大、流行時期最長的一大宗派,其思想和宗旨經歷了一個歷史發展的過程。在傳承上,由「藉教悟宗」的「如來禪」轉化為「教外別傳」的「祖師禪」。在倫理上,由「人人皆有佛性」的佛性平等觀,發展到「隨順自然」、「任運自在」的人生哲學。在傳法系統上,以六祖慧能創立南宗為始,從南岳懷讓下出溈仰、臨濟兩宗、青原行思;下出曹洞、雲門、法眼三宗。宋時在臨濟宗下又分出楊岐、黃龍兩派,世稱「五家七宗」。在唐以後,禪宗成為中國佛教的主流。禪文化是中國佛教的重要標誌。

禪宗本質是一種生命學說。它從人生角度啟示人生目的、生命價值、善惡標準、人生本質、道德覺悟、修養途徑等,提出了自己獨特的主張,從而構成了禪宗的倫理思想體系,它的基本內容可分為下列二點:

(一)人格本體論。禪宗以《金剛經》所說定慧等持為根本。六祖慧能從《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經文悟出定慧等學的微旨,「無所住」指定,「生其心」即慧,禪宗的一切思想皆從此引伸擴充而來。他雖依《金剛經》中我空、法空、空空、離想、離念。但實際上它關心的並非是物質和精神究竟為何本質問題,而是一種人、物自我解脫以及這種解脫的心理體驗,即在這種心理狀態下所感受的人生宇宙的終極真理。它把「真如」作為最高理論實體。什麼是真如?《成唯識論》卷有稱:「真謂真實,顯非虛妄;如謂如常,表無變異,謂此真實於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諸經論對真如列有許多異名,但名異義同。如《法華玄義》卷八載有「實相、妙有、真善妙色、實際、畢竟空、如如、槃、虛空、佛性、如來藏、中實理心、非有非無中道、第一義諦、微妙寂滅」等十四名。佛教各派對它的解釋也不盡同。如中觀派以性空為如(真如),亦名諸法實相。瑜伽行派主要以「法無我」、「真智行」為真如。唯識宗則以「唯識實性為真如。地論學派立第八阿賴耶識,攝論學派更立第九阿摩羅識。名雖不同,但均以自性清淨為真如。總而言之,一致認為人們一旦體認「真如」,就能消除塵念,煩惱,達到絕對自由的生命境界。真如佛性的內涵並非對宇宙自然的針對和解說,主要在探索和建立一種理想人格。禪宗主張佛心不二,自性即佛。佛性既被解釋為最高理論實體,和道德境界的體現,又被理解為真正本性內在道德的要求。

(二)心性修養論。禪宗在本體論上並沒有多大的發揮,它的真正著力點是心性修養論,在思想史上的創新意義也在於此。慧能的中心思想之一就是佛性說。《六祖壇經》記載他從嶺南到黃梅初謁弘忍時的一段對話:「弘忍和尚問慧能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慧能答曰:『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來禮師,唯求作佛,不求餘物。』和尚遂責慧能曰:『汝嶺南人,又是獦獠(當時對南方少數民族的侮稱),若為堪作佛?』慧能曰:『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由此可知,慧能在參學前已早領悟學說。他在得法偈中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佛性常清淨,何處惹塵埃?」明確指出:菩提樹、明鏡台皆是「空」的,正如《金剛經》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只有佛性才是真實的、永恆清淨的。大乘佛教認為佛性就是宇宙的本體真如,也就是最高的般若之智,每個眾生都具此性德。慧能在《壇經》中闡述說:「人性本淨,為妄念故,蓋覆真如,離妄念,本性淨。」又說:「不識本心,學佛無益,識心見性,即悟大意。」只有除卻妄念,撥去雲霧,自識本心,直見本性,即可頓悟成佛。因此他在《壇經》中直截了當地指出:「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佛即眾生;自性悟,眾生即佛。」並稱:「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禪宗認為,佛性是本覺的,這就為其道德修養學說設立了本體和動力。只要本覺的心性得到徹悟,即可達到不染不著、任運自然、自在解脫的「無念真如」境界。

(三)道德原則實踐及其方法。禪宗認為,成佛純為發明本心的見性功夫,因此要求學人摒息諸緣、莫生妄想、一切放下,於相而離相,於念而離念。它提以「定慧為本」的新禪法,突出道德意念,強調善行要發自良心,出乎自覺,順乎自律。成佛只在自識本心,而這本心又是「覺體圓明」不可分割的本體。至理不可分。用智慧觀照,即得全體,只須頓悟,不分階次。頓悟說道德覺悟帶有一種神秘性,但對道德思維卻有一定的自明性。禪宗的即心即佛的理論,引導提倡人間佛教的方向。六祖的「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覓兔角」的偈言,不但扼要地說明了禪宗源於般若,而且為禪宗的開展,奠定了理論基礎,對於後來各派禪師們建立門庭,影響很大。此偈揭示了「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業」,並把行住坐的修行方式,直接融化在道德修養主體的日常生活中。慧能的說法「以定慧為本」,又謂:「先立無念為宗」。所謂無念,就是雖有見聞覺知,而常空寂之意,關於「頓悟」,他的解釋是,自心從本以來空寂者是頓悟。即心無所住是頓悟;今於頓中立其漸者,即如登幾層之台,要藉階漸,終不向漸中而立漸義。這些說法,顯然是衝破常規的進步。

禪宗既繼承了印度佛教的倫理思想,又接受了中國傳統的人性理論,吸收老莊追求純任自然、超越是非的自然人生境界。引用老莊得意忘言的思維模式,反對執指忘月,要求超越中介,自心與真心短兵相接,尋求本來面目的直接合一。它還繼承老莊否定權威,衝擊教條的反叛精神,使人感到富有新意。

禪宗的倫理觀念的產生,給中國佛教倫理思想帶來了新的生機。它在理論上的主要成就就是否定將佛神化,注重自力,強調個體道德的完善,從而把道德的自律所帶來的情感—意志因素突出地表現出來。禪宗倫理把佛性世俗化,人性化,後來馬祖道一又倡「平常心是道」之說,合乎道德本性。但它把先驗的佛性作為人們內在善的本質規定,割斷了道德信念與道德社會要求間的聯繫,從而使禪門弟子「口雖說空,行在有中」,失去了道德實踐的真正意義,產生了「口頭禪」、「文字禪」、「狂禪」等幣病,使禪風每況愈下,主要就在於與倫理道德脫節。宋永明延壽有鑒於此,發憤著《宗鏡錄》一百卷,意在扶衰救弊,匡正禪風。對此書在一百年後才獲流通,不久又被增改,直至明代才恢復舊觀。

 

閱讀 3434 次數
Our website is protected by DMC Firew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