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週二, 18 三月 2008 17:21

世尊創立人間佛教

作者  俞幼慧 出處︰香港佛教月刊467期


從誕生到出家

1、世尊的出身家庭背景

世尊誕生的時間是公元前六世紀中葉,正是我國春秋戰國時代,與孔子同時,而比孔子早逝七年,即生於公元前五六五年,滅於公元前四八六年。這是中國佛教學者研究後所採用的。其它各國學者對世尊生卒年的說法,竟有六十種之多。

世尊的誕生地是古印度時期的迦毗羅衛國。迦毗羅衛是釋迦族聚居的小城,位於喜馬拉雅山腳下,今尼泊爾南部與印度毗鄰的提羅拉科附近。當時是拘薩羅國的屬國。

世尊的父親是迦毗羅衛的國王,姓喬答摩,名叫首圖馱那,漢譯淨飯王。相傳他英明仁慈,受到臣民的尊敬。淨飯王的王妃摩耶夫人,長得像天仙一樣美麗,性情賢慧。

根據當時的風俗,摩耶王后要回到娘家去分娩,途經蘭毗尼花園,即今尼泊爾南部波陀利耶村的羅美德寺院處,摩耶夫人在一棵大娑羅樹下休息的時候,生下了太子釋迦牟尼。

世尊的誕生日,也有兩種說法,我國一般認為農曆四月初八是世尊誕生日。南亞各國,如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越南等國,則以公曆五月的月圓之日(相當於我國農曆四月十五日)為佛的節日,認為世尊誕生、成道、涅槃都在這一天。

世尊出生後,他父親為他起的名字叫悉達多,意思是「義成就者」。在他出家成道之後,人們才尊稱他為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的聖人」,其他稱號有佛陀(覺者)、世尊、釋尊等。

摩耶王后生下世尊後的第七天就因病去世了。幼年時代的釋迦牟尼是由他的姨母波闍波提養育的。波闍波提的性情同她的姐姐一樣溫柔,端莊和賢慧,待世尊如親生。她生有一子一女,男名難陀,即阿難,隨世尊出家,成為十大弟子之一。淨飯王去世後,波闍波提也隨釋迦牟尼出家,成為第一個比丘尼。

世尊從小在宮廷內學習當時王族應具備的一切學問和技藝。他的貴族生活也是優裕舒適的。他擁有冬天御寒的,夏天避暑的,雨季防潮的三座宮殿(三時殿)。衣著華貴,飲食豐盛;歌舞於庭,極盡享受之樂。他的父親淨飯王對釋迦牟尼寄予厚望,希望他能繼承王位,成為統一天下的「轉輪王」。在世尊十六歲時,娶了表妹耶輸陀羅為妃,生下兒子羅羅。

但是,世尊卻在廿九歲(有說十九歲),放棄了繼承王位和優裕舒適的貴族生活,出家修行。究其原因,有社會的,也有個人的。

世尊對世間的富貴享樂不感興趣,對所遇到的事物有好思考的性格。他目睹農夫在田間流汗苦幹,耕牛又遭到農夫皮鞭的抽打,犁翻出的小虫被鳥雀爭啄,鳥雀又被蛇蝎吞食,這種弱肉強食的情景使他感到醜惡。據傳說,世尊曾出遊京城的東、南、西、北四門,分別見到老人、病人、死者、沙門。使他聯想到自己也擺脫不了老、病、死的命運,從而產生了人生難脫苦難的煩惱,而當時婆羅門教的思想和行事,又不能使他在精神上獲得解脫之道,終於捨棄王位,出家修行。這是他個人的原因。

2、世尊所處的社會環境

世尊所處的時代,是印度已經進入了封建領主統治的農奴社會。對這個社會要有所了解,有三種情況值得一提:一是在種族問題上矛盾突出;二是農業和工商業已經相當發達;三是在思想上,反婆羅門教義的新思想的興起。

世尊所處的古代印度社會,實行的是「種姓制度」,就是把人分成四個等級,最高的種姓是婆羅門,是掌握祭祀文教的僧侶階級(後來婆羅門也可以當國王);其次是剎帝利,是掌握軍政的國王和武士階級;再次是吠舍,是商人、手工業者,也有從事農耕的農民階級;最低下的種姓是首陀羅,是農民、牧人、僕役和奴隸。前三者是雅利安人,後者是非雅利安人。雅利安人大約在四千年前,從中亞進入印度,征服了那里的土著民族,吸收了土著民族的文明,定居下來,建立了好些個小國家。雅利安人膚色白,他們把自己說成是高貴民族,把深色皮膚的土著民族說成低賤種族。各種種姓都有世襲的職業,不許被婚姻混亂,尤其嚴禁首陀羅和別的種姓結婚,對此特別訂有法律。如首陀羅男子與婆羅門女子的混血兒,就給予一種賤名,叫旃陀羅,這種人的地位最低賤,不能與一般人接觸,被稱為「不可接觸者」,要世世代代操著當時認為下賤的職業,如抬死屍、屠宰、劊子手之類。種姓制度不僅訂在法律上,而且規定在婆羅門教義的教條中,神聖不可侵犯。這種種姓制度,必然造成階級民族矛盾十分尖銳,使整個社會動蕩不安。

世尊生活的時代,當時商業已很發達,有了相當規模的陸運和航運的商隊,商人掌握著雄厚的經濟力量。手工業也很發達,有細密的分工,自由經營的小工商業在生產上佔重要地位。農業上生產力也有了很大的發展。印度在公元前一千年間已經有了鐵器,到了世尊時代,鐵製農業器具更已普遍使用,並有了大規模的水利灌溉系統。社會生產力的發達,尤其是農業的發展,要求有一個統一的國家。但是,當時的印度是封建領主割據。當時的印度境內,存在著約有一百一十八個不同的種族和部落,其中大多數合井成一些極小的獨立國家。各國之間互相討伐,大國不斷對小國進行兼併。世尊所屬的釋迦族的一些小的城邦國家,不斷受到鄰國強權的威脅,他已經預感到難免覆滅的結局,因而他認為世間一些事物無時不在生滅變異之中,都不能保持永久安定,這就是後來他在佛教教義中所講的「無常」學說。從而產生了遠離社會上的無休止的紛爭,去尋求解脫之道。這是促使世尊出家修行的社會原因。

由於生產力的提高,經濟的發展,促成了自由革新思想的產生。反動的種姓制度,以及婆羅門作為一切知識的壟斷者和神權統治的代表地位開始動搖,成為眾矢之的。自由思想家中出現了種種反傳統信仰的沙門思潮。沙門一詞,原為古印度各教派出家修道者的通稱。世尊時代的「沙門」思潮,由於其顯著的特點是反婆羅門傳統信仰,所以,「沙門」就成為這個時代的革新思想家的總稱了。世尊創建的佛教,屬於沙門思潮之一。世尊是公開宣布反對婆羅門教義的,所以他一生屢遭婆羅門的攻擊。

綜上所述,世尊出家修行,一方面是由於他個人的性格,另一方面是由於社會的影響,同時可以說,世尊的出家修行,從當時的社會情況來看,是革新、進步的思想行為。

關於世尊出家時的年齡,也有兩種不同記載,一說是十九歲,一說是廿九歲。因為他父親淨飯王一直阻止他出家,所以他是趁深夜偷出皇宮,進入森林,換掉王子的衣服,剃去鬚髮,成為一個修道者。他的父親聽到他出家的消息,甚為悲痛,經派人勸說無效,只好在親族中選派了喬陳如、跋提、十力迦葉、摩訶男、阿說示等五個人伴隨他。 

修行與成道

1、修定和苦行

世尊出家後,就南渡河,到摩揭陀國的首都王舍城去。當時摩竭陀國盛行革新的宗教,各地存在著沙門游行者的團體。世尊到王舍城附近的山林,先後尋訪了當時有名望的學者阿羅邏。迦羅摩和郁羅迦。羅摩子,這兩人是數論派的信奉者,主要是修習禪定,當時修定者的目的是通過禪定達到解脫的境界。然而,世尊認為他們的修定主義具有逃避人生的傾向,不是真正的人生解脫之道,於是便離開他們,到伽耶城南十公里處的尼連禪河岸邊苦行林中。

在尼連禪河邊的苦行林中住著許多苦行者。苦行一般為邪門外道和尼犍陀派喜愛採用的一種極端刻苦的修行方法,他們認為通過抑制心的活動、中止呼吸、斷食、減食等苦行,通過折磨肉體、減弱力氣,可以達到精神上的自由。世尊為了尋求解脫,參加了苦行。他飽嘗了艱辛苦難,堅持不懈,歷經六年之久。但是結果是徒勞無功,根本沒有達到覺悟。方才悟到苦行是無益的,同時也知道了當時印度的哲學思想中,沒有真正解脫之法。他於是放棄了絕食和苦行,走到尼連禪河去沐浴,洗去了六年的積垢,隨後喝了一個牧女獻上的牛奶,恢復了體力。當時隨從他的喬陳如等五個人,見到他如此情景,以為他失去信心,放棄了努力,便離開了他,前往波羅奈城的鹿野苑去繼續他們的苦行。

世尊於是一個人走到一棵畢羅樹下,在樹下鋪上草,面向東方盤腿坐著,發誓說:我今如不證到無上大覺,寧可讓此身粉碎,終不起此座。他便這樣在樹下靜思冥索,思維解脫之道。終於在一個夜,天將破曉,啟明星出現的時候,戰勝了最後的煩惱魔障,獲得了徹底覺悟而成佛陀。

2、成道與傳教

世尊成道,就是指他覺悟了,覺悟就是成佛。他成佛的年齡是三十五歲,另一種傳說是三十歲。世尊達到覺悟(成道)的時間,北傳佛教認為是中國農曆十二月八日,南傳佛教認為是公曆五月的月圓之日。世尊得道成佛的地方,後來被稱為菩提伽耶,又稱菩提道場。「菩提」就是指有了覺悟的智慧。世尊在畢羅樹下成道,此後也稱畢羅樹為菩提樹。

世尊覺悟了,成了佛陀。那麼,他覺悟的內容是什麼呢?如果廣義地說,凡是世尊所宣講的言教(佛教稱佛陀的言教為「佛法」),都是他覺悟到的真理內容。這就幾乎涉及到佛教所有的經文典籍,汗牛充棟,不易說清。但世尊成道後,以自己獨特的教義,即:四諦、八正道、十二因緣等教義,對人生和世界的問題,做出了總的解釋。

世尊得道成佛之後,體會到解脫的愉快。但他擔心自己體悟到的真理世俗人理解不了,對是否要向社會宣講佛法頗為躊躇,所以他成佛之後,自己又在尼連禪河邊的菩提樹下逗留了一個月左右的時間來考慮這個問題。開始他本想向數論派的兩位著名學者阿羅邏.迦羅摩和郁羅迦.羅摩子去說法,因為這兩個人在世尊剛一出家時,曾教過他修習禪定,可以說是世尊初入沙門時的啟蒙老師,他認為這兩人能理解他所悟到的真理,但聽說他們兩人已經去世了。最後,世尊決定到鹿野苑去,對仍在進行苦行的五位親族弟子喬陳如等人說法。

世尊在鹿野苑向五位修習苦行的親族弟子講解他徹悟的道理,是世尊第一次傳播佛法,佛教為「初轉法輪」。「輪」,是印度古代作戰用的,形狀像輪子的武器。印度古代有一種傳說:能兵不血刃,叫諸小國心悅誠服而統一天下的大王叫轉輪王,轉輪王出世時,空中就出現此輪,豫示他前途無敵。這是多災多難的印度人民嚮往天下太平。這以輪來比喻佛所說的法,佛的法輪出現於世上,一切不正確的見解,不善的法都將破碎無餘,所以把佛說法叫做轉法輪。

世尊在鹿野苑第一次說法,講的就是四諦、八正道和十二因緣。喬陳如等五人聞法之後,恍然大悟,隨即皈依世尊,成為最早的佛門弟子,就是後來有名的五比丘。

世尊在鹿野苑初轉法輪,對佛教是具有重要意義的。因為從那時起,佛教就建立起來了。按照佛教的說法,就是開始具足了三寶:佛陀是佛寶;佛所說的法是法寶;佛的出家弟子的團體(佛教稱僧伽)是僧寶。佛是真理的發現者;佛法是宇宙的真理;僧是奉行真理的人。這三者能令大眾止惡行善,離苦得樂。是世間最難得,最應受到尊重的,所以叫三寶。鹿野苑初轉法輪,佛教具備了領袖、理論和參加的人員,所以說從此佛教建立起來了。之後,世尊便開始了長達四十五年的傳教活動。

世尊傳教的區域,主要是河流域的中印度。大致是北到他的故鄉迦毗羅衛,南到摩竭陀國的都城王舍城(今印度比哈爾邦底賴雅附近),東到瞻波,西到喬賞彌。他的直傳弟子分散到四方游化,活動地區和影響,就更遠了。大致是東至河流域下游,南至高達維利河,西至阿拉伯海沿岸,北至義尸羅等地區。世尊居住時間最長,與他教化關係最深的地方是摩揭陀國的王舍城,王舍城的竹林精舍和靈鷲山是他重要的說法布教的場所。還有拘薩羅國的舍衛城,在這的重要說法布教場所是祇園精舍(又名「給孤獨園」)。再有跋耆、鴦伽、末羅、伽尸等國,和他的家鄉迦毗羅衛,他也曾居留和說法。

世尊傳教的對象非常廣泛,包括當時社會的各種姓,及各個階層。有婆羅門、沙門(僧人)、國王、大臣、商人、手工業者、漁民以至妓女、盜賊等。由於佛教反對婆羅門教的種姓制度的不平等,主張眾生平等,入教修行平等。因此受到當時很多王族和富商們在政治和經濟上強有力的支持,也得到中、下層民眾的歡迎。

世尊傳教的方式也是接近平民的。說法時是隨機施設,不拘一格。他用偈頌、散文、故事、譬喻、直敘、問答等各種形式,在不同的場合,針對不同的對象,宣講不同的內容。他准許說法可不用婆羅門所規定的規範化的梵語(稱雅語),而用當時平民日常使用的地區流行的方言(稱俗語)進行說教。這就使得世尊的思想學說在社會上得到廣泛的傳播。

世尊晚年居住在摩謁陀國的王舍城。在他八十歲高齡時,他離開王舍城向北方旅行,做他最後一次游行教化工作。他首先到了毗舍離城,到此他就得了重病,於是在此休養度過了雨季。世尊幾十年來,經過苦行,風雨中奔走傳教、乞食,又身染重病,健康情況已經很壞,但雨季剛過,他又偕弟子繼續北行。他要抓緊他生命的最後時刻,多做些教化工作。在他離開毗舍離城前,在大林精舍召集住在那的全體僧人,向他們講了有關保持僧團不衰的原則,要求他們「依法而不依他處」。世尊叫弟子們都分散到各地去傳教,身邊只留阿難陀一人隨行,師徒二人一直步行。每到一個村落,都要向村民說法。走到南末羅國的婆瓦村,世尊吃了錫鐵匠純陀供獻的旃檀葺的蘑菇後。中毒腹瀉,病情轉重。最後,他走到拘尸那伽城附近的希拉尼耶伐底河邊,洗了澡,在河邊的婆羅樹林中,選了一處四方各有兩棵娑羅樹的中間地方設了繩床,枕著右手,向右側身而臥(後來所有佛的槃像都是這樣的姿式)。

世尊告訴弟子們他將要涅槃,弟子們都守候在身邊。夜間有位百歲高齡的婆羅門學者,名叫須跋陀羅,請求佛陀說法。世尊叫他到床前為他說法,使須跋陀羅成為世尊在世所收的最後一個弟子。到了那天的半夜,世尊逝世前又最後囑咐弟子們:不要以失去導師而難過,要以法為師,努力修行精進,不要放逸。

世尊逝世後,遺體舉行火化。舍利(遺骨)為摩謁陀國王阿闍世、吠舍離的離車毗族、迦毗羅衛的釋迦族、阿摩羅迦波的布利族、羅摩伽摩的俱利耶族(南末羅國)、拘尸那迦的末羅族(北末羅國)和吠多底波的婆羅門分得,各建舍利塔供養。

世尊的逝世,佛教教義稱為「涅槃」。涅槃是梵文的音譯,舊譯「泥洹」。意譯為「滅度」、「圓寂」。涅槃原意是「火的吹滅狀態」或「風的吹散狀態」,佛教用以做為修習所要達到的最高理想境界。涅槃含義多種:息除煩惱之火、貪欲滅盡、瞋恚滅盡、愚痴滅盡、滅掉生死苦果,達到安樂無為、解脫自在的境界,稱為涅槃寂靜。涅槃原專指釋迦牟尼逝世,後來佛教僧人之死也都稱涅槃。

關於世尊的涅槃日,我國一般認為是農曆二月十五日,南傳佛教則以公曆五月月圓日為佛節日,認為佛誕生、成道、涅槃都在這一天。

 

閱讀 4087 次數
DMC Firewall is developed by Dean Marshall Consultancy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