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妄想,非妄想,即非妄想。」所謂非妄想,即非真實的。但問題是,你會被影響。我以前上學時不喜歡讀學校的書,也不喜歡英文、數學、物理、化學、歷史,總是抄別人的筆記。後來,我開始想:「你喜歡學什麼?」想不是不對,而是你會不會用。《地藏經》曰:「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你要變成:「起心動念無不是福,無不是功,無不是慧。」
你的第一念有「我」,那是你過去的習氣、知識、無明。你有你的概念,以及社會灌輸給你的價值觀。你是世間的一員,你在紅塵中打滾,你的思想、概念也和大家一樣,故也動不動就講「我」。學了《金剛經》和《壇經》,你應該停一下:「我,對嗎?」「我」只是一個概念而已:我有身體、思想、感覺、情緒等條件,這些條件合和起來,所以我才產生這個概念。
你當如此觀察:筆,只是一個概念。因為各種條件合和,我們才產生筆的概念。你這個「我」,跟筆的概念是一樣的。筆是真實的嗎?筆這個概念,在《金剛經》中稱為假名。你會執著筆的概念嗎?你會執著「我」的概念嗎?講到你,你就無法不執著。雖知是妄想,你卻依然被它影響,因為你有「我」的這個基本概念存在。不破除它,你怎麼修都沒有用。
我以前執著筆,我現在不執著它了,因為筆這個概念不是真的。瞭解筆的概念是如何來的,你就很容易悟道,你的智慧會很高。比如,你生氣或恐懼,生氣或恐懼都只是一種概念,你知道生氣或恐懼是怎麼來的嗎?縱使你知道,你可能談出其中一兩項的因素而已,你沒辦法全盤講出其因緣。
學佛不離開因緣,我所講的就是因緣。因為某些因緣,而形成那一個假相。因為那一個假相,我們賦予它概念,為它安個假名。你為何執著假名、假相?為何執著一個不實在的東西呢?同理,對於「我」的概念,你要產生懷疑:這樣對嗎?你深入思維,答案就會出現:有一個真實的「我」嗎?我是什麼呢?原來我只是一種條件組成,它並非真實的。我看不到我的條件,卻只看到那些條件產生的結果。凡夫畏果,因為凡夫每次都看到結果;菩薩畏因,他能看到因緣。
看事情,凡事能看到因緣,智慧就很高了。一般人完全看不出因緣。比如,有一天,你的臉被你的丈夫打淤青了。我問你:「為什麼給你的丈夫揍?」你回答:「因為上輩子揍過他,所以這輩子被揍。」這樣解釋因果,有時候斷章取義,有時候因果不分,有時候分析不夠細膩。你應該分析:「因為各種因緣,造成我的臉淤青。」你當仔細思考那些因緣。你可能會講:「因為他打我已經打習慣了,他每次喝酒就會打我。」但是,他不喝酒,好像也不愛惜你。
你講的概念太膚淺,你察覺不到真正的原因。我講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因為他認為他是個沒有用的丈夫。每次一回家,你的表情、眼神就是在取笑他。如果你每天二十四小時,讓他看起來很尊重他,他想揍你都揍不下去:「一個對我這麼恭敬的人,我有資格在她身邊嗎?」
佛法不是玩文字遊戲,而是能處理你人生所有的問題。你人生有很多問題,所以你需要智慧。不聽聞佛法,你的智慧是很難生起來的。我不講你不可能有機會,因為人們各有因緣。一定有某些殊勝的因緣幫助你,讓你籍此開啟智慧。從緣起的角度,你根本不可能獨自完成,因為它不是單一因緣,包括開悟亦是如此。當你漸漸深入,你會察覺:「我有很多不太正確的想法。」你再思維:「到底我是什麼?」即:我是誰?你會思維越來越深,直到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直到見相非相,即見如來。
聞後思惟:你的煩惱是什麼條件合和而成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