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週四, 28 七月 2022 19:36

暢談六祖壇經(1182)普度大眾

作者  禪儒達觀 整理者:心燈 讀誦者:心音

 

  我們談頓和漸,是針對此生而言的。從緣起的角度,既沒有頓,也沒有漸,只有緣起。你什麼時候因緣成熟了,果報就現前。所以,你自己要去明白這樣的概念,而不要一直認為你學的頓教是最好的。如果是如此,你的內在是會有批判,是會有差異性的。

  我談一談我自己的過去。自從出家之後,我就跟很多同學講:「我不是開百貨公司,我是精品專賣店的。」所謂的精品店,即我只談頓教,其它都不談。但是,自從我教了《法華經》,我有很深的感觸。我認為我那樣是不對的,我要自我反省。而且,這樣也不符合我教育的原則:一,有教無類,即是慈悲;二,因材施教,則為智慧。教育一定不能違反這八個字。

  釋迦牟尼佛是教育家,我從來不把他當成宗教家,他只是一個相當有智慧、相當慈悲、相當有耐心的好老師。如果從事教育久了,你就會有深深的感觸。在《法華經》中有這樣的記載:世尊在菩提樹下證悟菩提之後,一直想入涅盤,因為他覺得他悟到的法太深、太難懂,很多眾生無法接受。結果,天人出來請求世尊。世尊開悟之後,自然有宿命通,他回憶起:過去諸佛將一乘佛法說三乘;現在諸佛也要將一乘乘佛法說三乘;未來諸佛也要將一乘佛法說三乘,再從三乘回歸一乘。

  說三乘,其實應該涵蓋五乘。做人做事的道理你要會講;喜歡往生到天上的道理,你也要會講;喜歡獨善其身的道理,你也要會講;喜歡觀察智慧,你也要會講;喜歡救度眾生的道理,你也要會講;喜歡成佛的道理,你也要會講。

  《法華經》最後幾品中,有一品叫做「普門品」,我讀完之後感觸相當深。佛雖然說五乘,是大致這樣歸類,但是眾生並不止五類,眾生的心實在是太複雜,所以普門品才說應以何身得度,即化何身。

  很多人學了佛法,十個人有九個人會抓著自己的概念不放。比如,一個人學了《壇經》,另一個人學了《彌陀經》,他們兩個講話時,一個人講《壇經》,一個人講《彌陀經》,兩個人怎麼會融洽呢?這兩個人誰對?兩個人都錯,錯在自己的腦袋,錯在對法不懂。

  你學了什麼,你的腦袋就只有那些東西,你再怎麼講,就只有那些東西。你學了《壇經》,你對沒有學佛的,對學淨土的,對信基督教的,對拜媽祖的,都只會講《壇經》。這樣,你是不能和別人和睦相處的。你不是有智慧的人,你不會變通。

  自從我講了《法華經》之後,我知道佛陀的本懷,這叫做諸佛本懷。我們是佛陀的弟子,我們當知道我們的老師真正的想法。所以,接著,我就答應到圖書館教《道德經》,接著又教了《論語》。但是,我不教《易經》,因為你佛法不懂,卻想學《周易》,你不要變雜家,你也不是通家,你應該當專家。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這是最起碼的條件。

  從那時起,我開始改變了。我還是會看情形教學,但是一般接引大眾,我還是保持「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的原則。學佛這樣學,你才是個通情達理的人。

聞後思惟:你願意為了幫助別人而學習嗎?

 

閱讀 507 次數
DMC Firewall is developed by Dean Marshall Consultancy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