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要入一佛乘,要從頓教的角度下手,你一定要與實相(即一切法畢竟空寂)當下就要相應。沒有商量的餘地,沒有等一下,因為實相即是如此。不僅僅你的念頭是空寂的狀態,你的生命整個狀態,你的身心,一切人事時地物,一切如意、不如意,皆是如此。所以,你直接要與實相相應,僅此而已。曹溪的法就是如此,就是要以空相應。所以,我其實連話頭都不用。
體、相、用一如。所以,不管有境、沒有境,它的作用、功能一樣在。從這個角度,你要去明白。只是我們會形容它產生對應時的狀態。假設它沒有對應,它是常寂、常照的,它就是在。所以,從這個角度,不是要如何去修。因為透過修尚未能達到這個狀態,你只能將你的念頭趨向於正、善,但你沒辦法淨念相繼。
淨土宗講淨念相繼,說是一句佛號接一句相繼,這種解釋並不圓滿。真正的淨念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假設你沒有明白這樣的理論,你沒有這樣的認知和理解,你如何能不害怕你的念頭呢?如果你不與空相應,你也沒辦法被你的念頭干擾。你研究了老半天也沒有用,因為你是活在比量,而非是你的現量。
我跟各位講一個訣竅:菩提自性,本來清淨。這就是清淨的心,即心本來的狀態。但用此心,還是這一顆清淨心,直截了當,現前的一切,都是般若的妙用。你不要被文字弄得團團轉,你的心的狀態本來是如此,故曰「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你去找祖師、禪師,禪師會直接跟你講:「我這裡沒有佛法,你不用來這裡修,來這裡找。自家寶藏不顧,拋家喪子。」自家寶藏就是你的心。這個概念,就是馬祖向大珠和尚開示的話。他已經講得很清楚了,大珠和尚當下會開悟,你不開悟,就是你還在懷疑。
心,你有心,我也有心,大家都有心。我們這一顆心與釋迦牟尼佛的心是一樣的心,你也不用懷疑。只是因為你對心的真相不瞭解,你不識本心,所以你對境生起種種的妄念。在一個虛妄的世界中,你透過這些妄念不斷干擾自己,影響到他人。這種概念,你一直繞:「師父,有煩惱怎麼辦?」只要不起煩惱就好了!我這麼講,不是風涼話。因為煩惱不是真的,不起就是無念的意思。「師父,我就是沒有辦法才問你啊!」你只要不問就好。「師父,我為什麼不要問?」因為「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你講的問題,你的煩惱,你的障礙,哪一個是真實的?
禪師苦口婆心把你拉回來,就是這麼簡單,但是你們卻拼命跑出去,搞這麼複雜。別人的回答不能滿足你,所以你就要找資料,找書,聽課。你繞了一圈,一定會回來,我看你要怎麼繞。法鼓山有開很多課程,有的並非聖嚴法師親自教的,而是由弟子來教。有一次,有一個弟子教了一段時間後,跟聖嚴法師見面,聖嚴法師就跟他講:「我們法鼓山是修行的道場,而不是研究學術的,你不要以學術的方式來跟他們上課。」我上課亦是如此,我不講學術,而是要你實修、悟道。你悟不了道,如果能知道關鍵,那還沒有關係。但是,你不可以悟不了道,也不知道為什麼。你會講:「可能因緣未到。」這麼講,風險太多。你要先知道,接著去突破,因為沒有人可以幫你解脫你的束縛。
聞後思惟:你相信你有一顆本來清淨的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