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有度眾生的概念,這就是為何大乘佛法一入中國一拍即合。不管是否學佛,或讀書與否,其實人類最終的概念就是希望自己能夠沒有煩惱。這是一個很基本的概念,一個最終的目的。
你的概念假設是善的,但是它會讓你起煩惱,那它有何意義呢?比如,你來讀《壇經》,你唯讀這一本。有很多同參道友都很好,都為你著想。為人著想的背後都是害人,有人常常想幫你反而害你。他說:「《壇經》雖然很好,但六祖是因為《金剛經》而開悟的,你讀一本《壇經》是不夠的,你應該去讀《金剛經》。」一本《壇經》你還沒讀完,縱使讀完你也不懂。別人的話沒有錯,他也是善意,但是他的話影響到你,讓你的心開始起煩惱。你認為,反正《金剛經》只有五千多個字,多讀一本不要緊,所以,你就把書局再去買一本《金剛經》。
接著,你又遇到其他同參道友,問你為什麼讀這兩本經。你說你想開悟,他就告訴你:「你要開悟,就要讀開悟的楞嚴。」你又開始起煩惱了,因為那兩本經典你還沒消化。你沒空到書局買《楞嚴經》,就只好在電視上看《楞嚴經》的講經,變得越來越忙了。
過幾天,又有同參道友問你:「你為什麼要學佛?」你說:「學佛就是要成佛。」他又告訴你:「要成佛,就要讀成佛的法華。」別人跟你講,都是出於善意。但是,你的心都一直起煩惱,一直被干擾。誰錯?是仁者心動。
你們不要動不動去勸說別人,讓別人心動。你要看他是什麼程度、什麼料。如果他只能夠吃一碗,就不要強迫他吃兩碗。如果他需要吃兩碗,你就不要讓他只吃一碗。如果我們的好意會帶給別人煩惱,這個好意就會打折扣。這牽涉到智慧,我們彼此之間都要有智慧。我的好意是否會造成你的困擾,這是你一直要思考考慮的程度。雖然我在教禪,但卻不會動不動就叫人家學禪。有人問:「是不是學佛法都要學禪?」我說:「你這樣會很淒慘,你最好不要這樣學。」
我要講的是,你為什麼要來學佛?你要很清楚這個概念。表面上我們不談目的,但隨順世間而言,你學佛的目的,當然就是要讓自己沒有煩惱,讓自己能夠自由自在。你自己覺悟、解脫了,接著你就要開始學習如何幫助別人,讓別人也能夠從這樣的困境走出來。
如果你沒有先解脫你自己,那是很有問題的。有言道:「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句話沒有錯,但是憑什麼你有能力度眾生?你是個過來人嗎?你也是眾生,你有度盡你這個眾生嗎?這句話的前提,六祖講得最好:「自心眾生無邊誓願度。」先度自心無邊眾生,再度無邊眾生。《金剛經》也叫你度無邊眾生,但要從自心眾生開始談起。自己成就了,你就可以度化其他眾生。講穿了,是你內在的眾生,即是你的念頭。是你的念頭不斷干擾你,是你的想法不斷困住你,是你個人的知見變成一種成見、偏見,產生了對你的障礙,是你個人的意識形態讓你變得如此主觀。
聞後思惟:你知道如何幫助你自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