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週日, 04 六月 2023 22:28

暢談六祖壇經(1364)眾緣合和

作者  禪儒達觀 整理者:心燈 讀誦者:心音
 

  既然緣起是佛教的根本思想,為何《壇經》不談緣起而只談心呢?你們是誤會了。所有的東西皆是緣起,即依什麼因緣而起。《壇經》所談的心,一切因緣皆是依心識而起,不離開心。

  依心而起的學說,就稱為如來藏緣起。依阿賴耶識的學說,即唯識,也就是阿賴耶緣起;不以一個主體來說的,就是般若經,一切皆是因緣所生之法;依業力來談,就是業感緣起,即為《阿含經》;依法界來說,就是法界緣起,即《華嚴經》;密宗講的是六大緣起。不管你學什麼,皆不離開緣起。緣起如果你懂了,你能夠滅諸戲論。

  聽完我的課,你一定要捫心自問。如果你不懂,你要自己用功。你也不見得要問我,現在經書、網路資料那麼多,你若用心,那是可以的。我所講的,我儘量講清楚。佛法有個概念:了義與不了義。了義基本的解釋就是究竟與否。但是《解深密經》對此的解釋不太一樣:講清楚叫做了義,講不清楚叫做不了義。這個論點很有意思,其實跟究竟與否不衝突。明白一分,你才有辦法講一分;明白十分,你才有辦法講十分。你不是為別人講,而是為自己講。你對自己講,講不清楚,因為你真的不認識、瞭解它。如果你承認,你就要趕快補強、加強,你趕快看看經典、資料,看你哪裡出了問題,哪裡不知道。如此,你對這個概念會有很深的瞭解,就代表你真懂。

  緣起,簡而言之,緣一定包括因。緣起當然就是因緣而起,故曰:「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此緣又是眾緣,眾緣合和而生起。這個解釋是針對一個東西如何形成的。緣起的概念沒有這麼膚淺,但一般人會先懂這個概念。

  緣起的第一個概念是講所有現象如何產生;第二個概念是講所有事物之間彼此的關係,是互相依存依賴的。這個關係講下去,就叫做法界緣起,就很複雜。緣起就如一個蜘蛛網,環環相扣,都連在一起。就如骨牌效應,一個骨牌倒下去,產生連鎖反應。科學家有一個術語,叫蝴蝶效應。一隻蝴蝶扇動翅膀,竟然對整個環境都有影響。你會覺得太不可思議了。真是如此,故緣起甚深。

  此有故此有,此無故此無,講的是同時的概念,即主與客的關係。比如,我一個人在教室,我不會講彼此彼此。必須有個物件,有個同學在:從我的角度,我叫此,他叫彼;從他的角度,他是此,我是彼。二者可以互換,彼此不一定,主可變客,客可變主,角色不太一樣。比如,你到我家作客,我是主人。當你正式在講話,就以你為主,你變主,我則變客。當我在講話,我就變主,你卻變客。這個概念是活動的、變化的,是互為依存的關係,才可以成立。所以,它們是同時的。

  什麼叫有為法?所謂有為法就是無為法。有了「有為法」這個名詞,才會創立「無為法」這個名詞,這叫彼此關係,是相待的名詞。你要會活潑應用,而非死記硬背。當我在講的時候,我是主,你是客,你要專心聽我講。當你發問時,你是主,我是客,我要專心聽你講。很多人,他是主人,他的內在永遠都覺得他是主人;他是客人,他永遠都覺得他是客人。你的想法不會變,你就是常見。佛法,尤其是般若經及禪宗,常常用這種手法。比如,有人問:「佛在哪裡?」禪師就回答:「問我的就是佛。」「那我是佛嗎?」「你沒有佛性。」你表面上聽起來不知道他在講什麼,其實他並非胡言亂語,他所講的都很有道理。有的人學習一邊就會掉入一邊。比如,他認為實相即無為法,就否認有為法的概念;他認為實相是不生不滅,就否認有生有滅。而離兩邊,不執中間,這才叫中道的實相。

聞後思惟:你深入思維過「緣起」這個概念嗎?

 

閱讀 329 次數
DMC Firewall is developed by Dean Marshall Consultancy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