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週四, 08 六月 2023 20:31

暢談六祖壇經(1366) 三時判教

作者  禪儒達觀 整理者:心燈 讀誦者:心音
 

  佛法的兩系:空宗與有宗,有宗稱為相宗,空宗稱為性宗。二者關係是不一亦不異的,所謂性相一如。有宗的兩種學說,即如來藏和阿賴耶識,又稱如來藏緣起及阿賴耶緣起。此外,原始佛教亦歸類為有宗。空宗,就是指般若經。故,空宗不談緣起,不談阿賴耶緣起、如來藏緣起及唯心緣起,而只談緣起性空。簡而言之,它不談一個主體。

  中國的祖師很高明,將世尊一生的說法歸類為五時判教:華嚴、阿含、方等、般若、法華和涅盤。釋迦牟尼佛也有自己判教,即是三時說法,在《解深密經》中有詳細說明。你只要懂三時就足矣。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悟道之後,覺得諸法實相很難以說明白。他起坐之後,以其方便智慧,向五比丘開示,為他們講四聖諦。這一段教義,我們將之歸類為原始佛教。原始佛教的基本經典即四阿含,你看五十卷《雜阿含經》就可以了。釋迦牟尼佛最初還是從有、從現象來講,否則大家聽不懂,因為人們從出生到現在都是與現象界接觸。如果將現象拿掉,空中樓閣也沒有什麼好談的。佛在原始佛教中,就是談緣起、四聖諦、三法印。初善、中善、後善,一切法平等,故不可分初級、中級、高級。哪一個法最高深?懂了,悟了,才高深。佛起初講的就是有修有證,有四聖諦可修,有涅盤可證,因為涉及於現象界,是有為法。這樣的概念,凡夫百分之百能接受。

  講完有修有證,接著佛再談般若。因為有修有證,大家會抓著一個東西不放。雖然開悟的阿羅漢已經破了我執,但他認為法是真實的,所以執著一個法;他也認為涅盤是真實的,故還住於涅盤。我不講悟後起修的概念,而是談活到老學到老,生生世世法門無量誓願學。般若的思想,一切法畢竟空,如果根基接得上的人,他能夠突破對於一個開悟的阿羅漢而言,則會有很大的幫助,讓他一下子提升。但是,凡夫卻會因聽不懂而茫然不知所措,他會落空,因為這個層次比阿含要高。所以,學佛一開始學《心經》、《金剛經》是不太適當的。

  佛講般若的時候,他隱密不說。般若的概念,好像眾生不容易聽懂,故稱之為未了義。有的人在看《解深密經》,誤會唯識才是了義,般若經不了義,他沒有好好讀懂經義,而只是讀到文字上說不了義。然而,其真正的意思是,它很難講清楚,一般人不容易懂。這是菩薩陳述他自己的看法,而非佛說的。

  佛最後沒辦法,才講唯識。《解深密經》中,只有講阿賴耶識和六識,並沒有講第七識。有很多學說,是後人,包括一些論師論說的,並非唯識這套理論從頭是佛說的。原始佛教只講六識,一直到《解深密經》,才談到阿賴耶識的概念,又叫做心。阿賴耶識是從現象開始講,接著再破現象,容易講清楚,比較容易懂,故稱之為了義。不管講般若,還是講阿賴耶識的思想理論,都共同承認「一切法畢竟空」的概念。由此可知,你學佛要學到最究竟,你要明白:如果你覺得還有什麼東西存在,其實那是不究竟的。

  《壇經》其實幾種思想都有涉及,但較為偏重般若與如來藏,唯識的部份,只是三言兩語帶過。六祖是因為《金剛經》開悟的,所以他講般若。後來,他又聽聞過《涅盤經》,故也有佛性的思想概念。

聞後思惟:你對佛教有一個整體的認知嗎?

 

閱讀 355 次數
DMC Firewall is a Joomla Security exten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