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很多概念皆是方便,比如,叫你好好往生極樂世界,叫你好好念佛,叫你誦經等。禪宗的祖師從來不這麼談,他將之視為葛藤,他從來不會一步一步教你,連緣起、三法印、四聖諦也不教,只叫你去出坡、吃飯、睡覺,該做什麼再做什麼。直到有一天,你對這個師父失望,想要離開找別的師父,此時,你一點就開悟了。但是,如果每次你們來上課,我就叫你們出去跑操場,你們沒有人要來了。
《壇經》所有的偈頌皆稱為無相頌。相頌即是文字,它要告訴你畢竟空的實相,故稱為無相頌。六祖是因《金剛經》而開悟的,《金剛經》的核心思想歸類起來,即是「無相」二字。相,即一切現象。一切的現象皆破,因為一切的存在都沒有實體,故「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又曰:「離一切相,即名諸佛。」問題在於,很多人可能就會偏重於性空的部份。所以,只要學般若經、禪宗,很多人越學越懶惰,因為他們認為不用修、不用做。可是,這並非實相。聽我的課,你不要斷章取義。有時候,我會跟你講:「有什麼好修的?」有時候,我會講:「你好好修。」有時候我會問你:「你在修什麼?」所以,你不要誤會我叫你不要修。如果斷章取義,每個人講話都有語病,因為語言本身就是不圓滿的。
《金剛經》講得很清楚,你要離一切相,修一切善法,故法門無量誓願學,你生生世世都要學。你若不學,就是迷,就是焦芽敗種。從頭至尾都要學無,而非不學。一切法都要學:以廣義的解釋,一切的知識理論,不論世間法、佛法都要學;以狹義的解釋,能夠幫自己自覺及他人解脫的,你都要學。緣起性空並非抽象的概念。你不要執有,亦不要偏空,而是要中道而行。
《心經》曰:「照見五蘊皆空。」「照見」即是修行,你要透過如此的觀照。不管你修與不修,「五蘊」的本質本來就空。因為你不空,所以才要透過照見來破妄想執著。煩惱不用斷,因為煩惱也是畢竟空,也是沒有實體。問題在於,你就是有煩惱。煩惱本來是不真實的,問題是人們把不真實的當成真實的,所以說斷煩惱也沒有錯。你要善解人意,知道別人過去的因緣條件,所以他說什麼,你都知道。你就依他所認識的概念為他說明,即為開方便門。
《心經》又曰:「是故諸法空相。」所謂「空相」,即是空性。你學佛法,法是什麼?學佛法的人,不用知道宇宙是怎麼來的,也無須知道原子彈是怎麼做的。從開悟的角度,你不要走太遠。學佛法,不是要當植物學家、動物學家、科學家,其重點在於你這個人的身心,及身心所處的環境。接著,再談生命的流轉問題。科學的理論可以佐證佛法,但你不要學到變成學術。生滅、增減、垢凈皆是現象,但《心經》講「不」,空、「不」、「無」這幾個字意義是相同的,皆有破執著、否定的意義。
《心經》又曰:「無色受想行識。」你不可以先學「無」,要先學何為五蘊。五蘊即是你的身心。雖然「色」也可以包含外面的世界,但要先談自己的身心。五蘊偏向于談受想行識的心法,即內心世界到底是如何運作的。又:「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這就是十二入,又稱為十二處,偏重於色法,即是談物質現象,或你與外界的關係。雖然色法、心法不能拆開,佛慈悲這麼說,因為你五蘊不懂,所以才講十二入。接著:「無眼界,無意識界。」此是十八界,即是將色法、心法運作一起談。《心經》所談的,都不離開你的修行。
聞後思惟:如何契入空有不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