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曰:「無智」,智指六度:般若、佈施、精進、忍辱、禪定、智慧;「亦無得」,無菩提可得。最後的結論「無所得」,你甘願了嗎?需要修嗎?什麼都要修。但是,「無」即不可以執著,因為它畢竟空。所以,我常勸人認真做、不執著。
學《心經》,最初先不學「無」,而先學有,無不是與有對待,而是超越有的概念,這才叫做中道,才叫做不二。《大般若經》曰:「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就看你是否甘願。無所有,即它並非真實;畢竟空,即沒有一個實體。因此,一切法不可以執著。你會看經典,不管你看哪一本,皆是大同小異。《金剛經》講:「一切法無我。」空、無、不,皆是同一個意思。
《解深密經》講三性三無性。三性即是描述一切現象,比如,繩子是依它起性,它指的是因緣,其實就是緣起之意。但是,這一個主因皆不離開自己的阿賴耶識,故很多東西都是從阿賴耶識開始談的。這個繩子是因緣合和的,所以,有一天晚上也沒有路燈,夜色也朦朧,你忽然在路上看到一條蛇,這並不是真的,而是你誤以為它是一條蛇。遍就是普遍,計就是分別執著,即,只要你是凡夫,你二十四小時都是執著的,哪怕你在聽《壇經》亦是如此,因為你的心是污染的,這是從你的阿賴耶識現起的。接著,你嚇一跳。剛好,你口袋有手電筒,你把它拿起來,走到前面照一下:「原來它是繩子!」只是如此而已。但是繩子是麻做的,這就是你看到這一個現象的真實,這叫做圓成實。比如,演一場戲需要因緣合和,需要各種條件才能演。但是,你看那一齣戲,你邊看邊哭,或看到入戲而忘了它原來是一場戲,所以執戲為真,這叫做遍計所執。當你一察覺,了知它本來是戲如幻,這一種狀態就叫做圓成實。
我換一個概念來講:這個繩子是因緣合和的假相,這個是你身體的妄相,這就是你所講的實相。有蘭花,這叫假相。「這個蘭花很醜。」它沒有一個真實的相,所以這個相本來就是你創造的相。唯識是告訴你,你是如何執著的,指的不是蘭花為你變的,而是指你對蘭花的認知是你變的。這個虛妄的相確實是你變現的,但是有的人錯了,以為唯識講的是蘭花也是他變的。不過,後者也可以解釋,我們活到這個地方,其實就是共業,以唯識的角度,即每個人在阿賴耶識都有出一分力量。但是,它真正不是要談這個,因為繩子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你的認知。般若經談的是緣起性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假相是空的,妄相是空的,實相亦是空的,一切法畢竟空不可得。所以,三無性講的就是一切法畢竟空。
不要執著常,不要執著我,不要執著生滅的現象,即是三法印。你不要小看這個概念。六祖大師也講三無:無念、無相、無住。趙州禪師也叫人家參一個「無」字。最後的結論: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你懂得「無」的概念,你把經典打開,你會一目了然。
不能無修無證,你就要先學有修有證。《心經》翻譯得太好了,二百六十個字就可以讓你成佛。不是你學多少的問題,而是你要真懂,要親證。實相本身是要離心意識,故參禪也常常叫做參究,而一般人是用心意識在參、讀佛法,即是研究。六祖要我們「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叫我們徹底放下。你剛開始讀佛法,當然是要用心意識。但是整個道理你懂了,你進入修行,你要把它全部都放下。就在放下的那一剎那,就是仁者你的本來面目。
聞後思惟:如何真正不執著?